分享

2016年羊肚菌栽培技术羊肚菌网

 昵称34075058 2016-06-10
羊肚菌是世界名贵的食用菌,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负盛名的食补良品,羊肚菌性平、味甘,具有益肠胃、消化助食、化痰理气、补肾、壮阳、补脑、提神之功能,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痰多气短、头晕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国际上常称它为“健康食品”。 羊肚菌味道鲜美,国内外需求量大,干品售价1600元/kg,
仿野生栽培羊肚菌技术简单易于掌握,投入少产出高,亩投入菌种4800元,人工费用500元,如冬闲田栽培须建遮阳网棚1200元左右(隐蔽度高的林地不需要遮阳网),一般亩产鲜菇60-180kg,现收购价110-150/kg,亩产值8000元以上.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环境
1.温度、湿度。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3~5月雨后多发生,8~9月也偶有发生。生长期长,除需较低气温外,还要较大温差,以刺激菌丝体分化。菌丝生长温度为21~24℃;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4.4~16℃,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我地栽培时间应在11~12月。
2.日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忌强烈的直射光。
3.土壤。土壤pH值宜为6.5~7.5,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羊肚菌常生长在石灰岩或白垩土壤中。在腐殖土、黑或黄色壤土、沙质混合土中均能生长。
4.空气。在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发生。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栽培技术
1、选地建厢
在室外选择三分阳七分阴或半阴半阳、土质疏松潮湿、排水良好,周围环境清洁的林荫地作为栽培场地,除净杂草,根据具体情况用石灰画线作厢,厢宽80-100cm(具体宽度根据林间实际情况决定,), 长度根据具体情况定,厢与厢之间留宽60cm作业道,栽培场地喷遍1%石灰水杀虫。
2、播种覆土
(1)播种用的所有器具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用干净纱布擦干。
(2)播种量为每亩500-600瓶,挖出菌种加水拌湿后均匀散播在厢面上。
(3)挖取预留的60cm宽作业道泥土,用石灰清水调节手捏成团,松手能散的湿度,立即用泥土覆盖厢面,厚度为1—2cm,取过泥土的作业道即是排水沟。
(4)然后按实际栽培面积每亩小麦6-8斤再撒播于厢面,每亩施用20-30斤复合肥作为小麦的肥源,最后用少量的稻草稀疏撒在厢面,播种后3-4天喷一次透水,此后20天内厢面不能喷水,但需保持厢面湿润 如果遇晴天缺水可以加盖遮阳网保湿或者沟内灌水。
3、触合接种
播种25天以后,菌丝基本成熟,要触合接种一次,先把菌袋剪开约5cm的圆口,每厢两排菌袋相隔50cm倒扣于厢面,轻按菌袋使其充分接触,接种结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50g兑水50kg均匀喷施一次。
三、栽后管理
羊肚菌喜湿,生长环境必须保持隐蔽湿度。冬季尤其是早春,雨水较多,温度合适,则菌丝体、子实体生长良好。如早春遇干旱,必须适时浇水。早春在几周之内有4~16℃的温度,能刺激羊肚菌子实体的形成;如果这时温度变化剧烈(低于4℃或高出16℃),都会影响子实体的发育。
四、病虫害防治
菌丝与子实体生长都会发生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保持场地环境的清洁卫生。后期如发生虫害,可在子实体长出前喷除虫菊或10%石灰水予以杀灭。
五、采摘、加工及保藏
子实体出土后7~10天成熟,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充分伸展时即可采收。采收后应清理泥土,按质量分等级及时出售或者晒干加工,干燥加工时勿弄破菌帽。将成品装于塑料袋密封,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