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针灸解剖观(二)王全民撰

 并不hy 2016-06-10

 笔者是如何发现董氏解剖观的呢?这个发现的过程,几乎用了廿五年的时间。一九七三年八月开始跟董师学习董氏针灸时,笔者当时,对于中医,还是一窍不通。因此在学习上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当随着其他师兄,观察董师下针时,无法像其他师兄姐,很快地就知道董师针的是那一个穴道,虽然有董师相赠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但因穴道的文字说明在前,而十八个点穴图不是附在各章之后,而是一起附在整个穴道说明之后,因此必需一下翻十八点穴图,一下翻前面的文字说明,致使学习速度更慢。后来笔者想到一个笨方法,就是将所有穴道的解剖及主治两项,就抄写在十八点穴图上,以便检索,又为了与制图的黑色印刷字体分开,就用蓝色钢笔抄写,那时,只觉得将西方解剖名词与中国脏腑解剖名词放在一起,有些奇怪,但也未悟出道理来。唯一的好处,是这些名词因为时时阅览点穴图,长期累积,无形中记在脑海里。


 其实在一九七三年底,巴顿师兄已将董师原著译为英文,并将董师书中的解剖项在序言中,分类为三:即皮区Dermatone,血管区Angiosome及反射区Reflex area (It will be see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is book thatsignificant emphasis is also placed on Clinical Anatomy as it is derived fromDermatome and Angiosome, together with the “reflex” area)董师也曾将英文版赠送给笔者,但当时连中文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都来不及看了,那会再看英文版?英文版中提到的这三点,血管区及反射区的解剖观,是听董师提到过,但未一直未深入过,再加上当时未看英文版,这一延就是二十六年,到了一九九九年。 一九九九年元月十七日,杨维杰师兄在台北召开了第一届董氏奇穴学术研讨会,笔者那是正在脊骨神经医学院实习,虽没机会回台,但也发表了一篇不成熟的文章,试从功能神经学来看董氏针法,其中提到当时美国最流行的英文董氏针灸书,由私淑董氏针灸的Mrs. Miriam Lee写的Master Tong’s Acupuncture,巴顿师兄来信并寄上1988年他新版的董氏针灸英文版修订版,这才有机会看到书中的英文序言,再加上杨维杰师兄为董氏针灸建立的脏腑别通,太极全息等理论,才逐渐将董氏针灸解剖观中的反射区观点,与全息观的理论结合,而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


至于血管区的解剖观,也正尝试着由王唯工气的乐章一书,将气解释为心脏共振这点,做进一步的了解,目前尚无太大心得。至于皮区解剖观,应不是董师原意,但仍值得研究。今则进一步将董氏针灸解剖观中的反射区观点,与全息对应理论,做一个实例的说明,即以上臂外侧的董氏穴道,做一个整体的举例说明。首先,有关上臂的针灸骨度,从灵枢经起,一直有个死角,即所有传统的针灸骨度,对上臂仅有从肘横纹至腋横纹定为九寸的说明,而没有从肩峰至腋横纹的骨度说明,笔者自行衡量,将肩峰至腋横纹的骨度,定为三寸。最近从中山赴台,发现一新编针灸图谱,也已定为三寸,而有相惜之感。 笔者将上臂外侧的董氏针灸穴道,从一九七三年版原著,都定在三焦经,大肠经及小肠经。沿三焦经的董氏奇穴反射区如下,后椎穴(反射区:肝,心及脊椎骨),首英穴(同后椎穴),富顶穴(反射区:肝心),后枝穴(反射区:心),肩中穴(反射区:心),背面穴(反射区:丹田)。大肠经董氏奇穴:人宗穴(反射区:肺心肝),地宗穴(反射区:心),天宗穴(反射区:六腑小腿),云白穴(反射区:六腑肺)。小肠经董氏奇穴:李白穴(反射区:肾肺),支通穴(反射区:肝肾后背),落通穴(反射区:肝肾后背),下曲穴(反射区:肺肝),上曲穴(反射区:肾肝),水愈穴(反射区:肾)



  

其中在上臂外侧最高点的背面穴,反射区是丹田,十分有意思,在一九七三年书中,反射区定为丹田者,仅有二穴,一是背面穴,一是总枢穴,两者主治十分相似。 今先来从背面穴的丹田反射区,加上上臂各穴的主治,可以看到有三层全息对应在内: 第一层是脊椎与上肢的对应:背面穴主治发音无力,对应在喉;其直下三焦经的肩中穴可治颈项皮肤病,鼻出血及肩痛;后枝穴治颈项疼痛扭转不灵及杀菌,皮肤病;富顶穴的颈项疼痛扭转不灵;首英与后椎穴的主治脊椎骨脱臼及脊椎骨胀痛和腰痛。背面穴前斜下大肠经的李白穴与天宗穴的治狐臭,人宗穴的治手痛及肘臂肿痛难动。背面穴后斜下小肠经的水愈穴治臂痛,手腕手背痛,上曲穴治臂痛,下曲穴治神经失灵而引起之骨头脱节症(脊椎)

第二层是下肢的对应:背面穴丹田脐下三焦经的肩中穴治小儿麻痹,半身不遂,膝盖痛。大肠经的李白治脚痛,小腿痛及小儿麻痹;云白穴的治小儿麻痹;天宗穴的治小腿痛及小儿麻痹;人宗穴的治脚痛。小肠经的水愈穴治腿酸,上曲穴治小儿麻痹及小腿胀痛;下曲穴治坐骨神经,半身不遂及小儿麻痹。



第三层为脏腑病变对应:背面穴丹田反射区主治腹部发闷,呕吐,肝霍乱,阳霍乱及阴阳霍乱。三焦经肩中穴主治血管硬化(应是腹主动脉病变);后枝穴主治血压高及血管硬化;富顶穴主治血压高,头晕头痛及肝弱疲劳;首英穴与后椎穴治肾脏炎,腰痛。大肠经云白穴治妇科阴道炎,阴道痒,阴道痛及赤白带下;天宗穴治妇科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及糖尿病;地宗穴的使阳症起死回生(按:脐下动气),心脏病及血管硬化(按:腹主动脉病变);人宗穴的面黄(胆病)四肢浮肿,脾肿大;小肠经的水愈穴治肾脏炎,肾结石,腰痛,全身无力,小便蛋白尿;上曲穴的血功高,肝硬化及肝炎;下曲穴的血压高,落通穴与支通穴的血压高,血管硬化,头晕,疲劳。  以上由董氏针灸解剖观中的反射区观,试着将全息对应观结合一起,目的在指出一个研究董氏针灸新的方向,不要单个的研究董氏奇穴,而从一个整体观来研究。还请方家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