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旭明:我为何认同并喜欢2016年高考这三个作文题

 真友书屋 2016-06-10

今年高考结束了,我很赞同一种观点,即考生们多不容易啊,在考试还没有结束时,大人们少说些指三说四的话,让孩子们集中考试,比什么都强。所以,从今年开始,高考期间我沉默。现在考试完了,我说说作文题吧,闲说而已。


今年高考作文题,我认同并喜欢三个。之一是全国卷二语文素养。考题要求学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针对课内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阐述自己觉得哪种途径更好。喜欢的原因是这个题目紧扣学生语文生活实际,而且针对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很有现实意义。据我了解,不少学生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学语文所占时间最多,却都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什么原因?我建议,试卷将来解密后,有关部门和语文教育工作者从这些考生的习作中,进行下比较分析和研究,对改进我国语文教育,也许会有所帮助呢。


我认同并喜欢的作文题目之二是北京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这个作文题要求学生从陕北老腔的魅力说开去,进行阐述和论证,既有文化含量,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刚刚去世之际,又有着一层很醇厚的文学味道。同样,建议试卷解密后,有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对考生的答卷,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看看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如何思考的,也许对我们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帮助。


我认同并喜欢的作文题目之三是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上海的作文题一如既往沿着思辨的方向引导学生,今年在思辨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与现实的黏合,比往年更好了。从题目可以看出,出题者对当代社会、特别是网络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是有所了解的,而且,非常想听一听学生们对这种现象持何种看法。应当说,当下对人对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挺普遍的,但实事求是的说,有分析、有见地、客观理性的实在不多,网上污言秽语的不值得一说了,就是非污言秽语的也有许多缺乏理性和方法。从这个角度说,上海的题目的确比往年又深了一层:既强调思考又关注现实,好!


我认同并喜欢的这三个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用议论文的文体,进行说理,这我尤其喜欢。对于当下的高中生,乃至许多成年人来说,进行如何说理的教育和说理方法的学习,已经是当代社会迫在眉睫的需要提高的事情了。君不见,网络上不高兴就张口骂、乱骂、互骂的现象有多么严重;不会说理、不会论证、不会说服别人的现象有多么普遍,由此可以看出对高中生进行议论说理的训练多么重要。所以,提高当下人的文化素养,从提高说理水平,从提高高中生说理水平开始,完全是正确的。


近几年来,我连续评论了高考作文题,呼吁高考作文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要与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要与提高学生说理水平紧密结合。今年终于见到了这样几个好的作文题,心甚喜之。由于喜欢,也想下水写写,博大家一笑吧。

 

全国卷二:提高课堂有效学习时不我待

语文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国民素质应有的题中之义。据我了解,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很重视自己民族的母语教育,把它当作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有三种途径:课上学习、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在这三种学习方式中,我认为,语文课上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当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之所以说课上学习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一是因为学生一天的时光中,最主要和最美好的时间是在白天,而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换言之,一个人最主要的生命时光是白天,而学生白天主要时间是在学校完成的,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因为有老师指导、有教材为例、有考试为尺,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有评测,效果自然更好。三是相对来说课内学习更成系统。学生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阶梯式发展,层级式推进,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第四、第五,比如学生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学语文的时间最长,安排的课时最多,老师的作业也不少等等。一句话,学校语文教育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的确不可替代、无法替代。

我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感到问题最大的是语文课上老师讲的多,让我们练的少;老师讲的废话多,我们要知道的内容少;老师为考试而设计的内容多,提高我们语文综合素养的内容少,所以,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换句话说,提高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教与学在当下尤其重要。比如,我们在学《乡愁》时老师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母爱,可我们的问题是,诗歌的第四节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比“一方矮矮的坟墓”的愁还愁,为什么?再比如,学《出师表》,我们特别想知道,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临别对皇帝还有这样浓烈的情感;还有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满座重闻皆掩泣”,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我们想知道的老师不讲,我们都已经明白的老师絮絮叨叨,这怎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呢?还有,语文课本上明明有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和内容,但我们这批学生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基本上没有上过口语交际课,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反正也不考,这不是考试内容。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堂口语交际课,是为了让外边来学校参观的听课老师听,是一位上海一所大学姓周的老师讲。哇,好新鲜哦,从口语交际的语气、语调、神态,到交际时如何倾听对方说话,特别有收获。这样的语文课,为什么不能多一点呢?


我也知道老师们有苦处,考试的内容还教不过来呢;我也知道,管考试的人也有苦处,如口语交际这样的课怎么考呢?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应该包括他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个能力主要应当在学校、在语文课课堂上通过有效的学习实现。


因此,我呼吁,各级领导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既让老师们知道教什么,又告诉他们怎么教,让学生从中受益,切实提高语文水平。


我还时常想念那天一位姓周的老师给我们上的口语交际课,我希望上更多的那样的语文课。

 

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记得几年前在首都剧场,第一次看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白鹿原》,当剧中陕北几位本色老艺人演奏老腔时,我几乎惊讶不已,心灵震撼;后来谭维维在一个选秀电视节目中,用老腔伴奏并演唱,几个老艺人加上她的演绎,同样令现场观众震撼,谭维维也夺得了那场节目的冠军;今年央视春晚,老腔再次亮相,我看是今年春晚最棒的一个节目,也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老腔何以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呢?

一是真情。老腔的曲调以及演奏者和演唱者来自民间,生于厚土之中,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过多曲式变化和复杂的音调,可以说带着黄土高原的质朴走上舞台。当然,这真情又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质朴的底色,还有粗犷奔放的表演,还有看似不拘一格和雕琢的引吭高歌,在这质朴的丰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无法言说的真情流露。

二是新鲜。在当下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态中,我们早已习惯五颜六色、灯光耀眼;也早已习惯嗲声嗲气、装娇卖萌,还有歇斯底里,装出来的苦大仇深等等。我们习惯了各种选秀、耍明星、甚至耍到了星二代,习惯了假唱、假演。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舞台和影视屏幕,突然冒出这么几个土得掉渣儿的人和这么一曲土得掉渣的调,自然让人别开生面眼界大开。

三是故事。老腔不仅仅是单纯的一支曲、一个调,而是根据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白鹿原》改编的话剧中的引子和插曲。凡是看过《白鹿原》小说和话剧的人,无不为其惊心动魄的场面、纵横捭阖的历史画卷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鲜活生动的语言所打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尤其扣人心弦,配上这样的曲子,自然更加魅力四射,可谓老腔与故事交相辉映,完美融合。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远不止这几条,不管再说多少,有一点恐怕是无疑问的,那就是老腔让人震撼说明根植于本土的、诞生于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宝藏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艺术空间。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这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长廊中,诞生了无数思想和艺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发扬光大,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和自豪。现在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动辄西方、外国,很多理论明明先贤早有记述,却张口西方、闭口国外。现在流行的西方翻转课堂,我看孔子早有实践和论述,《论语》讲得很透彻,却非要贴上什么“斯基”、什么模式的标签,似乎月亮都是人家的圆。我以为,“老腔”的震撼也应该让这些崇洋媚外、迷信西方的人震撼了。


愿老腔不仅仅震撼了人们一时,我们还当从更深处和更广阔的层面上去思考老腔何以震撼,由此,弘扬、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也许是老腔震撼我们之后的震撼吧。

 

上海卷:论该不该评价他人的生活


该不该评价他人,这要从两方面说,不能一概而论。


一方面,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不应该随便干涉、议论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只要这种行为无伤大雅,无害他人和社会。这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隐私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是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从这个角度上讲,的确不应该随意评价他人,对他人指指点点。中国古代和民间中有许多这样语录式的戒语,很值得我们深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等。在民间中也把随便议论别人称为“咬舌头”“长舌妇”,“是非精”等,用来贬斥这样的行为。可见,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早有不去随意议论他人是非的教育的。


不能不说,当下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特别爱打谈别人隐私,胡乱评价别人的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更有所谓狗仔队对有了一点名声的人四处打探,干涉甚至直接影响别人的生活,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落后愚昧和现代意识薄弱的表现。这样的行为之所以还有一定市场,说明我们的法制建设和公民文明素养提高的路程还很长,也说明教育责任重大,对公民进行现代意识教育,继承先贤古训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对于影响公众和社会利益的个体行为则必须评价,包括曝光、批评、批判等等形式。比如,在地铁里大吃鸡爪并乱扔一地的行为;在剧场影院或图书馆大声喧哗的行为;公开殴打儿童、妇女等行为,以及其他违法的事例等等,这些看似都是个体行为,但严重破坏了公众利益,影响了公众正常生活。对这样的行为,如果不说不评、冷眼旁观,说轻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说重了就是纵容作恶,如此发展下去,社会没了是非标杆、尺子,没了公德监督,社会还怎么进步?所以,需要更多的人评价这部分人的这类行为,才能达到逞恶扬善、去浊扬清的目的。


值得一说的是,在评价别人的时候,要特别学会怎样评价、怎么讲理,而不仅仅是嘲笑和讽刺,更不是谩骂和侮辱。评价他人,尤其需要说理水平的提高。从当下看,提高人们说理水平,比如,怎样确定论点,怎样围绕论点寻找论据并合理展开论证,怎么反驳他人观点等,这都需要学习和提高。


必须指出,无论是两方面的哪一个方面,我们都反对用诋毁人格和侮辱谩骂的方式去评价他人,也不赞同用缺乏逻辑、缺乏论证的非理性评价代替客观的、理性的评价,应该积极倡导心平气和、以理服人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该不该评价他人,也该,也不该。不该,说的是不应该干涉他人的私生活;该,说的是应该评价分析、批判那些影响公共利益的个人行为。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社会,一定就产生在这该与不该之间。






博采众家之言 报闻公民心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