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问答:屈原有心理健康问题吗?

 uczc68 2016-06-10

Q&A140602


  问:屈原所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有心理健康问题吗?


  答:在解答这个问题前,必须要先澄清一个概念,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与是否应当做某些事,没有必然关系。前者是健康问题,后者是权利问题。


  仅仅从屈原被放逐后与渔父的问答所述,他与身处的情境存在明显的冲突与不适应。根据心理健康的一般性定义,“适应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指标。当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冲突或不适应,都可能损害其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甫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可能需要一段与环境的适应磨合期,这时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某些不适应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适应的因素会逐渐消弭。这种情形下,不能认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但如果我们与环境之间并非因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而是因价值观、生活方式、态度,等人格特质性因素导致冲突和不适应,那么就可能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


  例如,过于极端的观念和态度,以及不合时宜的举止行为,都可能与环境格格不入。如果个体从与环境的冲突中及时调整观念、行为,那么就不是问题。但如果其偏狭的观念和不合时宜的行为源自人格特质性因素,那么,冲突就可能难以消弭,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就会有明显的影响。屈原对渔父所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反映的就应该是一种特质性的冲突,他不认同环境中他人普遍持有的观念、行为规范。那么,这种情形下,持续的冲突必然会损害屈原的心理健康。


  同时,屈原最终的投江自杀,也反映了他心理的焦虑和抑郁可能已经达到严重的程度。尽管,从道德情怀和文化伦理的角度,人们倾向于美化和诗意化屈原的自杀,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任何个体出现自杀行为,都绝不可能是心理健康的反映。无论观念性自杀还是情绪性自杀,都往往反映为某种心理的问题,甚至疾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个体与环境冲突反映了某种心理健康的问题,但“适应环境”本身不能反推就是心理健康的指标。当一个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道德、扭曲、反人性的特点时,适应那样的环境肯定不能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而与之发生冲突或不适,也同样会损及心理健康。换言之,在一个不道德、反人性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无论表现出怎样的环境适应水平,都难言“心理健康”。


  对普通人而言,渔父歌曰“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能更能反映一种与环境的妥协适应,尽管不够积极,但至少能合理化情境,减少情绪困扰和极端化的行为。




关联阅读

Q&A140901《道德上的“恶行”都有心理不健康的基础吗?

Q&A160411《为什么人民一届不如一届?

Q&A160608《许纪霖为什么会恐惧知识人之间的互相批评?



2016-06-09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