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于洋,原名于延江,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1930年10月4日出生。6岁时,其父闯关东病故,家乡遭灾,其母带着他流落东北谋生,给人做佣人,攒钱供他读书。1942年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拍摄影片时被选中饰演儿童角色。1945年中学肄业后,在当八路军的哥哥引导下参加革命,曾任公安局侦查员、东北民主联军文化教员、土改工作队员,参加过四平、长春等战役。1947年11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专修表演。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原团长,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会长。曾获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奖、电影艺术“终身成就奖”。
1947年至1948年,于洋在《桥》、《留下他打老蒋》、《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全国解放后,先后出演《卫国保家》、《走向新中国》、《葡萄熟了的时候》、《山间铃响马帮来》、《怒海轻骑》等影片。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主演了《生活的浪花》、《山里的人》、《英雄虎胆》、《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在《飞越天险》、《矿灯》、《水上春秋》、《粮食》、《五彩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革命家庭》、《青春之歌》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文革”中,其主演的《大浪淘沙》遭到批判,他也被下放干校劳动。“文革”后期,主演了《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并在《侦察兵》中饰演角色。
“文革”结束后,于洋主演了《万里征途》、《大海在呼唤》、《戴手铐的旅客》、《大海风》等影片。在“文革”中被禁映的《大浪淘沙》也得以公映,并广受好评。他还与执导或人合作执导了《戴手铐的旅客》、《骑士的荣誉》、《驼峰上的爱》等影片,并在《女贼》、《孤帆远影》、《惊涛骇浪》、天堂秀》中饰演角色。
于洋在40余部影片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平凡朴实却不平庸的银幕艺术形象,如《英雄虎胆》中深入虎穴的侦察科长曾泰;《大浪淘沙》中倔强、正直的士兵靳恭绶;《青春之歌》中老练沉着的中共地下党员江华;《暴风骤雨》中正义凛然、智勇双全的土改工作队萧队长;《火红的年代》中为国争光的钢铁工人赵四海;《戴手铐的旅客》中忍辱负重、坚守正义的“骆驼”刘杰等。他的表演刚毅、深沉,感情真挚,富有激情,具有浓浓的正能量气息和男子汉的阳刚风骨。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正直、刚强,拒绝拍摄商业广告,“不愿为那点儿钱损害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对于电影,他坦承,自己和老一代电影艺术家们,“还是喜欢拍摄能够激励人们奋进、具有正能量的影片”。
于洋在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中饰演青年工人技术员吴一竹。
在《革命家庭》中饰演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老梁。
在《青春之歌》中饰演北平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江华。
《青春之歌》中领导麦收斗争的江华(右)。
《青春之歌》中回到北平大学领导学生运动的江华。
在《英雄虎胆》中饰演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
打入十万大山国民党残匪内部的“副司令”曾泰。”
“副司令”曾泰审讯被捕的“共军俘虏“。
指挥土匪武装“偷袭 ”沙河圩的“副司令”曾泰。
曾泰生擒匪首后亮明自己的身份。
在《大浪淘沙》中饰演因杀恶霸遭到官府通缉的靳恭绶。
《大浪淘沙》中的靳恭绶。
《大浪淘沙》中考上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的靳恭绶。
靳恭绶与学员中造谣诬蔑共产党的反动派对峙。
大革命失败后,靳恭绶动员同学们与工人农民一起坚持斗争。
靳恭绶带领同学们与农民武装会合。
在《暴风骤雨》中饰演土改工作队萧队长。
《暴风骤雨》中的萧队长。
《暴风骤雨》中的萧队长。
《暴风骤雨》中的萧队长。
萧队长离开元茂屯去执行新任务,乡亲们知道后纷纷前来送行。
在《侦察兵》中饰演政委。
在《第二个春天》中饰演海军某研究所政委冯涛。
《第二个春天》中的冯涛。
《第二个春天》中的冯涛。
《第二个春天》中的冯涛。
在《火红的年代》中饰演炼钢工人赵四海。
《火红的年代》中的赵四海。
《火红的年代》中的赵四海。
《火红的年代》中的赵四海。
《火红的年代》中的赵四海。
《火红的年代》中的赵四海。
在《戴手铐的旅客》中饰演遭受迫害被迫出逃的老公安刘杰。
刘杰从列车上跳下,被搜捕的公安人员抓获。
刘杰将携带重大国防机密出境的间谍抓获后,又被公安部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