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哥们把马斯克所有科技神话都戳破,还只用了中学物理知识

 徒步者的收藏 2016-06-10

日前,美国科技明星马斯克凭借“超级环”再次于全球媒体面前刷脸——美国公司Hyperloop One的超级高铁推进系统首次户外测试成功。该消息传来后,不仅得到美国媒体的热烈追捧,中国的很多媒体对此赞美之词难以言表,一些媒体甚至以委婉中带一丝渴望的语气期待“超级环”能打败中国的高铁,而一些自媒体则宣称,“中国唯一超越美国的技术也被美国超越了”。

先不提高铁是否是中国唯一超越美国的技术。至少在笔者看来,马斯克的“超级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噱头的味道远远多于实质技术进步,而且国内媒体的报道还存在误导的嫌疑。

时速高达640公里?真实时速只有187公里

由于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而且报道的数据局部还有出路,更要命的是,某些媒体所报道的数据根本经不起推敲。笔者对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做一个分析。

据据CNBC美国当地时间5月11日报道,美国创业公司Hyperloop One的超级高铁推进系统首次户外测试成功,3米长的实验“滑车”在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了2秒钟,最终速度达到400英里每小时后(约合640公里/小时),撞击到91米外的沙堆减速停车。

根据国内搜狐等网络媒体报道,在测试轨道中,测试推进系统以2.5倍重力的推力加速,最终速度达到400英里/小时,约合640公里/小时,撞击到91米外的沙堆减速停车。据了解,测试车辆的发动机和测试轨道类似于两块互斥的磁铁,在约1500磅(680千克)的测试车辆开始启动之后,多块磁铁被激活,给车辆加速。其0-96公里加速仅1.1秒,最高时速约合640公里。

据《财富》网络版报道,在北拉斯维加斯进行的公开试验中,超级高铁Hyperloop One的推进系统成功地在轨道上把一辆滑车加速到116英里(187公里)的时速,然后撞到了一个沙堆上。对于该公司打造未来运输系统的努力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整个试验过程持续了不到2秒钟,未来超级高铁最高时速将达750英里(约合1200公里)

想必网友们都发现了,CNBC、搜狐与《财富》网络版的报道有很大出路,CNBC、搜狐称时速达到了640公里左右,而《财富》网络版称时速仅为187公里,那么到底谁的报道真实可靠呢?笔者用高中物理知识做论证。由于马斯克的“超级环”测试并非在真空环境下,而是在只有标准气压一半的管道里,因此空气阻力是必然存在的,即便退一步说,为了计算的方便,笔者不计算空气阻力。

根据媒体的报道,加速度为2.5g。

那么,根据V=at的公式,V=25m/s^2*1.1s=27.5m/s

也就是说1.1s时速度为27.5m/s,换算一下也就是约99km/h。因实验滑车撞击到91米外的沙堆减速停车,加上视频中,实验滑车撞到沙堆后依旧滑行了很长一段距离,至少从视频上看,笔者认为撞击沙堆之后的滑行距离,不会比加速距离短多少,所以位移肯定小于91米,笔者感觉,加速距离应该不足60米,另外实验滑车自身还有3米的长度。那么,我们再退一步说,以91米为最大位移,而且将实验滑车视为一个质点,忽视实验滑车长达3米的实际情况。

那么,根据公式S=1/2at^2,91=0.5*25*t^2,t=2.7s,

也就是说,即便位移为91米,最大加速时间也只有2.7s,再将该数据代入v=at。

可以得出,v=at=67.5m/s=243.0km/h,也就是说,即便是91米长的轨道上,最大时速也只有243公里,640公里时速的报道根据现在的物理学知识,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而《财富》网络版称时速仅为187公里,相比之下更加可信。

那么,为何真实速速是187公里,而非243公里呢?这里面除了之前提到的空气阻力的因素外,还有之前提到的,实验滑车撞到沙堆后依旧滑行了不短的一段距离。

将v=187km/h=52m/s代入公式v=at,可以得到t=2.08s。

再将t=2.08s,代入公式S=1/2at^2,S=54m。

也就是说,在撞击沙堆之前,实验滑车滑行了54米,从视频上看,这个数据是相对接近实际情况的。

“超级环”被中国轨道交通秒杀

根据之前的计算,笔者给网友们还原一下整个实验:

美国当地时间5月11日,美国创业公司Hyperloop One做了一次“超级环”实验,3米长的实验滑车在2.5倍重力的推力加速,经过2.08秒的加速后,实验滑车行驶了54米,时速达到187公里,撞击到了沙堆,之后又滑行了37米后,实验滑车车速降至零,并停留在离出发位置91米外。而且笔者的这个推测,经过1.1秒加速,实验滑车时速为99公里,和Hyperloop One给出的1.1秒加速到96公里的数据相差无几,其中3公里时速的误差,很可能是笔者没有计算空气阻力而导致的。

而媒体所报道的640公里时速,很可能是媒体误读所导致的,据笔者分析,640公里时速很可能是在轨道足够长的情况下,“超级环”所能到达的极限速度。但是即便如此,“超级环”也并非一些媒体宣传的是打败中国高铁的黑科技。

实际上中国高铁在2014年试验车速就达到了605公里/小时,—中国南车制造的CIT500型的试验速度达到了605公里/小时,一举击败法国高速列车TGV创造的574.8公里/小时的世界记录。另外,根据网络曝光的照片显示,中国高铁最高试验车速为707公里,虽然没有得到官方承认,但据笔者了解,中国高铁确实有能力达到这个车速,日常的高铁和动车时速锁定在200—300公里,一方面是安全性还有待检验,而且我们的领导考虑到为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在这方面非常保守。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原因——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过高的速度会导致空气阻力大幅增加,进而导致能量被大量耗费在应对空气阻力上,非常不经济。

其实,中国在真空管道交通方面也一直在研究,而且技术成果颇为亮眼——西南交通大学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导技术研究所在2013年2月就已实现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轨道,并在载人的情况下以50公里时速运行。在2014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现已搭建全球首个真空管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原型测试平台,成为世界上首个真空管道运输(ETT)系统,列车理论时速达到2900公里。诚然,受制于轨道长度有限,实际上2900公里的时速目前还仅仅是理论上。

因此,对于一个实验测试车速仅仅为187公里/小时,而且现阶段还处于只运输一个680千克的实验滑车滑行50余米的情况下,理论最大时速还不如中国高铁的实际试验车速,且理论车速只有中国真空管道交通理论车速的五分之一的“超级环”。笔者实在无法理解,中美媒体为何将其置于如此高的地位,仿佛在“超级环”技术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在成熟度上已经即将商业化,而对中国在轨道交通方面已经取得的实打实的技术成就选择性失明。

“超级环”既不实用,也不尖端

就“超级环”项目来说,在技术上仅仅是完成一次小学生式的作业,即便将来能够实现当初马斯克的构想,建设成本会非常高。

相对于轮轨,磁悬浮的造价更为高昂,一是要用专用轨道,而且必须全部以桥带路。二是需要封闭式的轨道,而且只能跑专线。三是电缆铺设信号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都比正常的轨道交通高。

举例来说,就造价而言,当年的京沪磁悬浮报价是4000亿人民币,而高铁报价约1300亿,虽然实际造价达2200亿,但比起磁悬浮4000亿人民币的报价而言(如果实际建造的话,造价可能会高于4000亿),依旧具有成本优势。

在运营成本方面,高铁的成本要大幅低于磁悬浮列车,由于京沪磁悬浮仅仅存在图纸上,就只能以建成的上海磁悬浮实验线为例。上海磁悬浮实验线全程29.8公里,即使在票价高达数十元且次次满载,也很难收回运行成本,据估算,若要收回成本票价应该为240元左右。而从温州到上海,若乘高铁二等座,票价也不过226元。

同时,标准大气压一半的气压管道建设其成本会高的不可思议。欧洲强子对撞机的工程主体部分是一个地下100米深处长27公里,直径15米的环形真空管子,即使不算相关仪器,光是这个真空管子的工程及工程人员费用,就花了30亿欧元。

马斯克的“超级环”还存在运载客人过少的问题,不要说中国春运,即便是日常情况下,“超级环”也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注定只能是富人的游戏。在如此少的客流量平摊票价的情况下,马斯克所谓20美元的票价完全就是给投资人画个大饼。

此外,还存在线路规划问题——民用客机高速飞行中要尽量避免转弯,因为在飞行速度较高的情况下转弯会导致乘客极度不舒适。飞机可以在天上直线飞,但在地面上,受到各种条件之约,“超级环”要想始终保持直线行驶,路线设计就必须非常讲究(中国高铁目前的300公里时速下,转弯半径高达7千米,就是为了避免高速下转弯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并且在运行中也必须经常减速,而且加速度还必须控制住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过高的加速度会使人难以承受,总不能要求乘客各个都有飞行员的抗载荷能力(人体长时间能接受4-5m/s∧2的加速度就很不错了)。加上到站减速,发车加速的因素,运行速度根本就上不去,整套系统未必会比中国先进运行的高铁系统更具有性价比。

事实上,中国的真空管道交通也是着眼于未来超远距离投送的客观需求,而非取代现有高铁体系的存在。而且即便是着眼于未来,马斯克的“超级环”在技术上也无法与中国的真空管道交通相提并论——中国采用的是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而根据外媒的报道,“超级环”虽然用了磁铁,但并非真正的磁悬浮,因为磁悬浮并非仅仅通过磁力让列车悬浮于轨道,还包括驱动列车高速前进。

而按照马斯克的构想图,列车前面安装了压气机,而且是用电力驱动的,它的功能是将列车前方的空气抽到后面去,并产生类似于喷气式发动机带来的推力效果——这种列车本质上是“气动悬浮”,而非真正的磁悬浮,更非中国已经实现的高温超导磁悬浮。在真空管道方面,由于现在的高铁,空气阻力占到总阻力的一半,在时速达到数千公里之时,83%的能量会被消耗在对抗空气阻力上,而“超级环”的管道环境为标准大气压的一半,在超远距离运输场景下,根本无法于中国真空管道交通技术相媲美。

总之,相对于中国现行的高铁和正在研发的真空管道交通相比,就实用性和性价比,“超级环”不如高铁;就技术尖端性而言,“超级环”不如中国正在研发的真空管道交通,而且中国真空管道交通的研发进度和技术成熟度还领先于“超级环”。


背后是资本的盛宴

一直以来,一些美国公司会频频爆料一些宣称会改变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黑科技,而且随着爆料黑科技,该公司的股价也扶摇直上,至于该项目到底有多少实用性和可行性,以及今后项目的执行情况就消失在媒体视野后就无人问津了。

在经历阿尔法狗对决李世石后,想必很多国人也将谷歌视为高科技公司,但揭开谷歌绚丽的外衣,事实真相恐怕会让很多小清新无法接受——谷歌2014年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广告业务,年度660亿美元的利润收入中有90%为广告收入。无论是谷歌全球免费无线网络(Wifi)覆盖计划,还是旨在用太阳能无人机做WIFI热点提供服务的Skybender项目,除了给谷歌带来了高科技公司的光环,推高了谷歌的股价之外,并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谷歌全球免费无线网络(Wifi)覆盖计划违背了通信理论的基石,香农定理;而Skybender项目则是谷歌收购的泰坦航空航天公司的一个用太阳能无人机做WIFI热点提供服务的计划。

泰坦航空航天公司曾经宣称,正致力于研发一种蜻蜓形状的无人机,新机型两翼将采用太阳能面板充电,型号命名为Solara 50,机翼约164英尺,比普通波音767稍大......该无人机以太阳能为动力,能在海拔20千米的飞行高度持续飞行5年之久,可通过专业通信设备实现每秒1千兆字节的速度,将为偏远地区普及宽带连接提供解决方案,并使得网速远超多数发达国家的现行宽带速度......预计在2015年将这一计划首次付诸商业运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5年5月,Solara 50在升空后不久便在新墨西哥州测试基地坠毁;泰坦航空航天公司创始人马克西姆·雅尼在2015年5月,以抵押欺诈罪入狱则更是雪上加霜。

无独有偶,擅长资本运作和营销炒作的马斯克更是此道高手。马斯克就依靠“太空X”、“太阳城”、“特斯拉”、“真空管快车”、“电动飞机”等一个又一个高科技概念,将自己包装成“高铁侠”,使一个善于资本运作的投机客俨然成为高科技的代表......而每逢其兜售高科技概念之时,其股价必然疯涨,马斯克则高位套现退场,就像他当年对Paypal所作的那样。然而在实践中,这些高科技产品恐怕远远达不到马斯克当初宣传的水平。

“太空X”在屡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在海上回收,但其所谓的可反复使用而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完全就是大忽悠——火箭发射成本的大头并非火箭本身,而是发射场地以及整个配套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更何况“太空X”仅仅回收火箭的一部分,而非整个火箭,而且还要付出携带额外返回燃料降低,降低所携带卫星的重量,使火箭能携带的卫星重量无法于一次性火箭相比较。另外,现在的火箭都是为一次性使用而设计的,如果要实现循环使用,整个火箭的设计、材料、制造、保养维护、运营必须建立一整套崭新体系,而为探索该体系所付出的资金,乃至鲜血将会使整个项目在商业上而言得不偿失。就单纯论成本而言,“太空X”在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面前更是毫无性价比可言。

特斯拉电动车也是如此。作为最关键的电磁,特斯拉的电池依赖于日本松下公司,一辆电动车采用8000枚串联的NCR18650钴酸锂电池。但该电池安全系数并不高——钴酸锂电池在180摄氏度时都就会释放出氧气,氧气导致更加的不稳定,进而恶性循环,更多的氧气导致更加低的起火温度;另外,钴酸锂电池电解液稍有不慎,比如震动、温度升高就会造成电池内部压力升高,然后发生爆炸,而脆弱的电池外壳在受到外力撞击时很容易破裂,导致电解液挥发起火/爆炸——这是特斯拉实际起火/爆炸率远高于传统汽车的罪魁祸首。

为此,特斯拉采取了“冷却剂+保险丝+电池排列+底盘钢板”等措施,但以特斯拉汽车在使用中的实际起火率来看,添加了保险丝和冷却剂,加装钢板等防护措施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2013年10月1日,特斯拉Model S在路边起火燃烧;

10月18日,特斯拉Model S在墨西哥高速行驶时失控,撞击混凝土障碍物后又撞击树木,停止后发生起火、爆炸;

11月6日,特斯拉Model S在美国田纳西州士麦那起火燃烧,田纳西州公路巡逻队称,当天下午这辆电动汽车冲向拖车挂钩,撞击底盘后发生火灾;

11月15日,特斯拉Model S车主把车停在了自家车库里充电,凌晨3点左右突然起火......

在2013年,特斯拉Model S总计卖出21000余辆,相对于较小的总量,自燃概率着实不低。即便在近几年,特斯拉电动车自燃的新闻也不绝于耳,特斯拉公司对起火原因更是讳莫如深。

虽然在技术上乏善可陈,但马斯克在资本运作上可谓炉火纯青。实际上,无论是“太空X”还是特斯拉的财务状况都算不上良好,马斯克正忙着给“太空X”拉融资;特斯拉更是被投资人要求搬迁到中国,毕竟在中国还是有很多迷信美国所谓“黑科技”的土豪,会为此而买单。而美国时间5月11日的“超级环”测试,则是因为马斯克日前刚刚拿到8000万美元的投资,其实质是为了给投资人表个态——在200多位投资人被邀请到现场后,马斯克以“超级环”的一次小学生作业式的测试,向投资人证明——“超级环”在技术上是有可行性的,以此坚定投资人的信心。


本文来自:政经资讯新媒体观察者网

联系·合作:2920915625(Q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