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我的发展 ——读书与专业发展报告 一、读书的境界 我觉得读书有三重境界:一是思想境界;二是蕴涵境界;三是方法境界。 有书浸染 我是走进书店就挪不动步的人,我是走进书店必买书的人。 就说说最近的几件事吧。 国庆节前,在上海地铁拥挤的人流里,参加了中语会在上海市北中学举行的于漪《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首发式暨“优秀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座谈会。在会议的间歇,我来到了离市北中学不远的鲁迅公园,瞻仰了在公园一角肃穆的鲁迅之墓。还参观了鲁迅公园里的鲁迅纪念馆。 在纪念馆里有一个特殊的书店,名曰“内山书店”。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好了两本书,一是许寿裳著的《鲁迅传》,一是丰子恺的《子恺自传》。都是民国时的人写得书。实际上,许寿裳的书是他的两本著作的合集,一个是《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个是《我所认识的鲁迅》。 许寿裳是鲁迅的好友,他1902年以官费赴日留学,在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时与鲁迅相识,后成为挚友。研究鲁迅,他的著作是必须要占有和阅读的。因为他是最了解鲁迅的人物之一。丰子恺是大画家,大作家,他那清新自然的文笔早就曾经吸引过我。 在这里,我还要说一件事。就是在鲁迅纪念馆买书,以及去较远一点的鲁迅故居,耽搁了一些时间,我们原定于坐下午四点的高铁返程,于是延误了。当我们急匆匆来到虹桥火车站的时候,火车已经早发车二十分钟了。我望着手中刚买的两本书,就惆怅起来。怨书乎?怨己乎? 国庆放假七日,在最后两日,到青岛讲学。因为早到火车站了,发现在一楼的候车大厅的北面,有一个开架书店。这里都是时尚的新书。我一眼就发现了梁衡的新书《洗尘》。梁衡曾说,我的文章都是让别人背诵的。就是说,他写文章是极其讲究的,语言是极其凝练的。如他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尽管这两篇文章特别长,但我就是喜欢,就是愿意读。 梁衡有一个写作的秘诀,就是背书。他说:“背书是写作的捷径。”他自己说:“趁记忆好的时候多背一点东西。我写文章时经常会冒出一句我中学时期背的东西,许多就是课本上的。比如《鸿门宴》,张良和项羽谈判,讲‘张良出,邀项伯,项伯入见沛公,沛公卮酒为寿’。这个句子我至今记得老师讲的修辞是顶针格,一句顶着一句,这样文章显得连贯,一气呵成。后来我在写《清凉世界五台山》一文时不自觉地就用上了这个修辞格:‘无梁殿,殿无一木,全砖到顶;明月泉,泉如碗口,可鉴星月;写字崖,崖本无字,水流则现;千佛洞,洞内怪石,如人脏腑。’” 动车在穿越万千麦田,我却在《洗尘》书里洗尘,就是把功利之尘,庸俗之尘,浮躁之尘洗去,焕发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近日家里有事,去了济南一趟。我每次去济南,都想到大观园斜对过的“东图大厦”新华书店看看。记得上次到那里,看见一本印度教育家的薄薄的书《教育就是拯救思想》,开启了我的《深度教学》的部分思想随笔。 这次来到二楼,扑眼的新书啊。一个半小时迅捷而过。我买了不少书呢——贾平凹的《老生》,叶开的《语文是什么》,陈日亮的《救忘录》,还有两本原版翻译课本《美国语文》。一算,一百八十多元呢。上次,我在淄博的图书市场,买了一本余秋雨的新著《君子之道》,拿发票给我们的会计报销,会计说图书要集体购买,单独不报。这次可见我又要自费了。 贾平凹的新著《老生》,我怎么没见到任何的宣传呢?悄悄地问世啊。我特别喜欢贾平凹,特别是他的文字,富有魅力,几句话就把一个事物点化出来。我看了他的《带灯》,买了他的《古炉》。我曾经对他的字画感兴趣,还买了他一本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贾平凹字与画》呢。《老生》已经在我的枕边了,好书我都是放在枕边的。 书为何在枕边看得香呢?清静的夜里,幽暗的灯盏,只有翻书的声音,只有一个人与书中的文字对话,就是惬意得很。我喜欢这种惬意的感觉。《老生》的最后有首诗:“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等老生”。我也是等贾平凹的,凡有贾平凹的新书必买。为何?就是喜欢吧,就是觉得倚靠着一个大作家舒服。 《美国语文》课本我也喜欢。我翻看了一下,里面竟有一篇中国的文章。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的事——《中国故事一则》。看了看竟然似相声里的故事——比赛眼力。两个人都说自己的眼力好,都偷偷地提前去看了石碑上的文字,然后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我能看到上面的文字等等,最后老道说:石碑没有了,昨晚撤了。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何美国教材里选择了中国这样一个故事呢?幽默乎?智慧乎?兴趣乎? 陈日亮是福州一中的特级教师,他的《救忘录》是大夏书系出版的,都是读书的零星札记,几十年如一日啊。我平时也有札记的习惯,但阅读没有陈老师的广,理解也没有他的深邃。有一则他记录汪曾祺的文字,读后忘不了。 汪曾祺说他小学上学途中,须经过大街小巷,放学回家常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各种店铺作坊,“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我觉得加在“生活气息”前的四个词,极耐寻味。那样亲切,那么精当、妥帖,富有韵味;相信只有汪先生才能看得真,感得到,说得出。 我很欣赏叶开在《语文是什么》一书中的几句话,这是他在华师大的一次演讲的结尾,他说:“我们深深地明白:市场充满喧嚣,但美好的价值不灭。我曾写文章说:‘金钱长驱直入,皆因你的人生毫不设防’。阅读,保存,思考,以丰富的美好作品装备自己的头脑,可以更为轻松地消融那些异化力量的巨浪。”叶开说出了我买书的心里话,只不过我说不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 今早,一位我以前的学生的家属打电话咨询我,说自己的孩子在上海读高一,推荐他读什么书呢?我立马说出了我床头放着的一本书的书名,这是我去澳洲时在北京机场买的,书叫《那些有意思的老头儿》,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 书中都是文化名家写名家的文章。季羡林回忆陈寅恪,丰子恺回忆李叔同,黄苗子回忆王世襄,艾青回忆白石老人。在文化名人的浸润里生活,生活肯定是不寂寞的。再者,高中作文大都是写议论文,名家的事例也一定会用得上的。所以我推荐。 潘新和教授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语文:人的确认》,我翻看了一下,一句话跃入我的眼帘:“人本是写作的动物”。人就是以写作为自豪的,这原是人的本性啊。 借用一下叶开的一个句子结尾吧。愿书继续温柔地敲打我,把我这样一根浮躁的桩子,轻轻地敲入温暖的土地,让一颗渴望的种子发芽。 二、近年来专业发展的几件事: 1、2010年第8期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发表《学点议论句式》课堂实录。8000余字,占四个版面。 4、2012年7-8期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推荐我为封面人物,并发表1万字论文《我的心中有芝兰》; 受到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的表扬。他说:玉强老师的两本专著都是我作的序。 同时在每年7-8期合刊,继续对山东卷作文进行评析。 10、我的专著华师大大夏书系出版的《深度教学》,向全国发行,今年已经第4次印刷;《诗解语文》已经第3次印刷。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我的编著《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语文》,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推荐课程资源。 曾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作文报》曾开辟专栏,连续刊发我的作文系列指导文章15期。 11、讲学: 近几年来曾到甘肃、贵州、云南、天津、武汉、沈阳、长春、齐齐哈尔以及菏泽、青岛、潍坊、滨州、泰安等地讲学或作公开课; 也曾被聘请给市局及区县教育局的新教师培训作报告,被部分高中学校聘请作读书与教研的报告等等。 今年国庆节放假期间,7日一整天被邀请到青岛城阳一中、二中为他们全区的高中语文教师与600名高三学生,作了高考作文备考的报告。 上周本市一所小学、一所中学被邀请为他们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作报告。 12、我的“明月照弹琴”博客自2012年开始正式加入“新浪博客”,点击量已经超过36万人次。涉及全国各地的读者。现在已经发文与转载1700余篇文章。 这是我实施语文教学研究与传播最新教学信息的重要阵地。 这是我的一个博客内容: 《甄嬛传》:你要想当名妃,就要日日看着名妃是如何做的。与其心生羡慕,不如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3、要当好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要研究教学,研究学问,不要被浮华遮掩了你的才气。 4、读书与爱好,是一致的。不管干什么,快乐,就是有自己喜欢的事情。 6、我发现,有些人不会写博客。博客不要光写流水账,博客要写细节,要突出一个方面,要从生活里提升点什么,要从感性到理性,要由此及彼,要有感悟与联想,要有意义。 7、不要管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12、谁不忙啊,忙里偷闲,忙里有乐。 读书就是乐事,做学问也是乐事。 我读书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当读到精彩段落时,就随时记在本子上,到了高中时就已经记了满满的三个本子了。我还喜欢睡前看书,不看书就睡不着觉,阅读之后当酣然入梦。有一次省里组织去外地考察学习,我一路竟买了300多元的书,沉沉地硬扛回了家。 我读王羲之,读弘一,读张大千,读于右任,读霍金的《时间简史》,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论语》之后,还仔细地抄了一遍。我把周国平的书几乎全部买来,他的《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我竟恨不能一夜读完。我读叶圣陶,读吕叔湘,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读张志公的《修辞例话》,读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书,是我的伙伴。 最近,还写了不少读书的文章,并发表了七八篇呢。如《谈谈沈从文的写作教学》《读汪曾祺》《读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读<<谈美书简>》等等。 在《重读叶圣陶》这篇文章中,我引用了叶老在1977年为《人民教育》作诗二十二韵。诗曰:“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故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 诗中六个“自”字——自力、自办、自决、自辨、自奋、自探,与我们的新课程是多么的相通啊。 不仅我读书,我还倡导全市师生共读书。曾下发了《淄博市高中学生读书计划》《高中国学诵读计划》等等,来渲染读书的氛围。我是语文教师,我们的根在哪里?在书里,那里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第一等真诗 我觉得,教师就如芝兰,即使生在幽谷无人相识,也要自然地绽放芬芳,开花是为自己开的,不是为炫耀而开的。 “玉可碎而不能改其白, 金可销而不能易其刚”。 就是说自己一定要有抱负,一定要有自己的追索,金玉般纯正守一。 我是一个习惯思考的人。当看到不少学校各种实验如火如荼,大多数教师让学生无休止地讨论一个又一个问题时。我在思考: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教师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教师渗透规律与方法教学了吗? 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我就立志当一名研究型教师。记得第一次发表文章是在1984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上,文章的题目是《文章来自细致的观察》。此文记录了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牛冠文写好科学小品《地鼠》的。 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专著《语文,丰富的表情》。顾之川、巢宗祺、方智范、温儒敏等先生分别写序与寄语。 2012年10月大夏书系又出版了我的新著《深度教学》,这本书是从教学如何更有深度、更有效果的角度,探求课堂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书。这正契合了巢宗祺先生曾给我的寄语:“教书读书,乐在其中”。我要感谢语文生活。 我下水作课 教研员上课难。难在何处?怕上不好啊。我是教师出身,我喜欢上课。我觉得,课堂才是语文研究的核心。于是,在全市的语文教研会上,在到学校的调研督导过程中,我往往要作下水课。 我的课主要是方法课。例如,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会记叙,不会写细节,我就上“学会细节”写作课;发现有些学生不会事例论证分析,我就上“叙议结合”写作课;发现学生作文一味正面说理,不会深度分析,我就上“学会假设句式”分析课等等。 我觉得,课堂是教师的,也是教研员的。要搞好教研,就永远离不开课堂。 如果你要问:你的教研长处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说:作文。实际上,我有不少作文的观点。“作文=1+1+1”就是我作文教学的核心。我认为,作文就是证明关系、解说关系、因果关系。 因为高中作文在短短的800字里,既要扣题,又要内容丰富,又要语言好,怎么办?只有尺水波澜,只有精彩纷呈,只有视野开阔,只有底蕴雄厚了。要浓缩,要提炼,要升华。 议论文的“1+1+1”也有例证。吴晗的《谈骨气》就列举了三个事例:文天祥的事例,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闻一多的事例。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也列举了三个事例:欧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王尔德、少女读书和青年看画的事例。我知道文无定法,但也是有“法”的,只不过无成法,“法”在灵动与妙手。 我扶持青年教师 在黄山举办的全国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上,我市推荐的耿文超代表山东作课《套中人》荣获一等奖。 还有现任人大附中常务副校长的翟小宁,他是在山东评为特级教师后调往北京的。他曾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十佳”第一名,也是我市积极推荐与指导的。 我们教师的每一天都应是起舞的日子,要自己给自己阳光。 ------我的那些语文教研冲动 初三的飘飘雪花 先讲个经历吧。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给《中学语文教学》投了一个稿子,一周之后就接到了退稿信——不用。当时,正是放寒假的日子,就回家过春节了。 在家里过春节,自己总是心不甘。这个写作的话题很好啊,为何编辑不用呢?我肯定写得角度太平了,或者没有突出新意,或者语言不够好,或者是不精炼,不清晰,等等。 怎么办呢?重写吧,再换个角度,用新的视角去写,写得清晰些,与众不同些,细致些。于是,一个春节都没有过踏实。 大年初三,窗外雪花飘飘。我就开始“闭门造车”了。这篇文章就是《谈谈我们的课外小报》,分了三个标题:文选报“范文阅读”;文摘报“阅读欣赏”;习作报“小草在歌唱”,介绍了我班高一高二高三手抄报的情况。 那时候还是用稿纸抄写的呢,不能出现一个错别字,不能有一点涂抹。之后就心满意足地投到北京编辑部了。果然,命中了,发表了。 这说明了什么?我在写作时,就是有一股劲始终冲着,自己觉得非要完成这件事不可,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用毛泽东的诗句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自我总结就是——写作要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是早在心里形成的呢,还是临时酝酿的呢?我也说不清。总之,就是心里想写,一定要写好,写出自己的个性来,反复多次也心甘情愿。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写作的冲动,之后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反思,提炼,写了很多教学论文。 我要感谢冲动。 你也是闪亮一颗星 记得1992年《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向全国中学生征文,进行“微型作文大赛”,同时也进行教师写作指导论文评选。 当时我正在教学茅盾的散文《风景谈》。于是,我就让学生结合茅盾先生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或者叫生活的横断面。 当时,学生第一次写作,大部分作文不成功。我就指导学生重写,自己也下水示范。第二次作文效果非常好,我就把同学们写的优秀作文,亲自誊抄到稿纸上,投到了杂志社。 当时我的学生张泽军的微型作文《工地暮色》获得了这次全国中学生微型作文大赛的一等奖第一名。他的这篇文章当时还被人民教育出版收入到了高一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中了呢。 但我写的指导学生写作的文章,尽管也获奖了,却不是第一名。我当时就又心不甘了。为何我的学生作文获得了第一名,而我自己却不是第一名呢? 于是就不服了,决心一定要再写一篇文章,还是写微型作文指导的,一定要让编辑发表不可。 于是我仔细阅读了获一等奖的17篇微型作文,总结了他们成功的经验,从“敏锐、单纯、深邃、慰藉、凝练”五个方面,分析了这些微作文的特点,写了一篇《碧天里的星星——17篇全国微型作文读后》。 果然,很快收到了编辑部的录用通知。我想,碧天里,星星满天,也一定有你闪亮的那一颗吧。 这个经历又说明了什么呢?还是不甘心的缘故,就是自己内心有一种写作的冲动,觉得一定要超越自己,不服输,重新领略,重新认识,一定要让自己那枚渴望的种子沉淀、酝酿、发芽。 我要说,是种子,就一定会发芽的。平时我对作文特别感兴趣,就作文教学发表的文章看,就有很多呢。 如《新概念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文章来自细致的观察》《改革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丰富,全面,新颖——16年高考作文综述》《辩证性---高考作文的一个命题特点》《整句---高考作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等等。 认识你自己,更要认识自己的长处,让长处发芽。 找到火山的喷发口 记得有一次参加山东省某届中语会年会活动,与当时在山东崭露头角的一名青年新秀(史建筑),住在了一个房间。很高兴,我们敞开心扉,无话不谈。 我问他最近忙什么。他说,在写一本书。这着实让我吓了一跳,他这么年轻就写书了。我问他写什么书呢?他说,我已经写了十万字了,名字叫《语文百思》。 我说好啊好啊,有胆量,有气魄。但在谈话之后,我的心里却在自问:你的教学专著在哪里?你的研究成果在在何方? 于是,整个年会过程中,我都在私下里思考这个问题。我的教学、教研如何提炼?我的专著该从何下手?如何体现自己的特长?又如何让读者能快乐愉悦地读下去?怎样的专著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用? 之后,我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我的书一定要让教师、学生都能读;文章一定要在千字以内,一定要短小精悍;凸现自己的创新与个性;一定不要发表论文的汇集,要写崭新的文章。 就在会议期间,我就开始写作了,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几天时间,我就写了十几则教学艺术镜头。这些镜头都是我指导一线教师在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山东省优质课获得一等奖时的场景。 如何设计课堂,如何解读文本,如何指导学生迅速提升作文成绩,如何凸显个性化教学,如何读书等等,文章都有涉猎。 进入写作状态,就要有一种积极地写作冲动。你一旦找到了这种冲动,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素材、语言、情感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涌来。那时,我沉浸其中了,享受其中了。 这之后一年,不管是工作之余,还是节假日;不管是开会,还是听课,一有灵感,我就立马速记下来。360个日日夜夜,我写了厚厚的三个笔记本。 状态,是自己酿造的;激情,也是内心激越的反响。正是有了这种写作的冲动,我的专著《语文,丰富的表情》,终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一年之后,我拿着出版的新著与那位青年新秀交流时,他都有点惊愕了。他说:王老师,你怎么这么迅速啊,我的书还是那十万字呢,没再写啊,最近特忙。 我说,我要感谢你啊,是你刺激了我的大脑神经,让我有了一个追赶的目标与方向,让我梳理了一下自己近三十年的教学教研的生涯,点点滴滴,弥足珍贵。 是啊,我一直在想,为何自己经常有这种写作的冲动?就是因为你的面前有了一座高山,这座高山上的风景吸引了你。 你觉得一定要到高山顶上去看看,看看那流动的白云,满目的青翠。那道风景,就是目标,就是方向。不管是暴雨,还是晴空,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高山就在那里,一切的冲动,就是不断攀登,攀登,去登临山顶,一览群峰。 一首诗引发的蝴蝶效应 我有个习惯,就是经常逛书店。记得一次到济南,参加高考语文阅卷。晚上出去散步。在一个小小的书店,看到了一本书《中学生必读的100首抒情诗》。 我就随意拿起来翻了翻。而其中一篇《鸿门宴》的抒情诗引起了我的兴趣。诗曰: 鸿门虚掩\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宴会\在里面举行\智慧\半开半闭\糅合成战车的轮辙\辗碎西楚霸王高傲得天真的梦\\一抹酒香\薰散项庄剑上疲软的硬伤\ 宴席上\四十万侍应\笑声中藏着一把警觉的\刀\只为一位客人\斟酒\\宾主双方的心思\超越了\酒和肉\在霸业的江面上惊心动魄地\浮浮\沉沉。 ……帝国沉重的夕阳\巨陨般\砸\下\来\杀机\顿时如同麦芒伏地\流产为一场\白日大梦\可圈\可点。 课文也可以写成诗?并且可以写得这样深刻,抒情,新奇,独特。真令人震撼。于是,我立马买下了这本书。 回来后,我翻来覆去地读啊,读啊。看看人家是如何把课文转化成自己的作品的。如何体现核心?又如何呈现自己的独见?这样的课本诗,我也可以试试吗?一种写作的冲动油然而生。 于是我一口气就写作了十几首课本诗。《语文学习》杂志认为这是一种创新,自2007年起至今,就发表了我的课本诗七次之多呢。 例如,我写的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课本诗,有几句是这样的: 两朵娇艳的并蒂莲\盛开在荒芜的花园\世仇与结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只有死亡的抗争\才会消解家族的仇怨?\ 毒药\流淌在罗密欧的唇边\更是洒在两家世族争斗的舌尖\丝丝的伤痛\铭心刻骨的悲惨\终于唤醒慈悲、宽容、爱的祈盼\ 爱情\是生长在绝崖边缘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憾\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蜜甜\付出了生命的哀婉。 课本诗,是对课文的一种再思考,再创造。她不是教材的翻版,也不是内容的复制,而是一种重新解读的升华,一种个性化的教材重读,一种语言感染语言的创作。 当然,热情有高潮,也有低谷。当我写作了三十多首课本诗之后,我就松懈了,不愿写了,淡漠了。是一位特级教师提醒我继续写下去的。 他说:“你写的课本诗特别有味道,是一种独创。你能不能把所有的高中课文都写成课本诗啊?”我楞了,所有的课文?难啊。 这之后,我扪心自问:自己能把全部课文都写成诗吗?沉默,又沉默。然而沉默之后我有了更坚定的回答:试试吧,一定行。 于是,我几乎用了一年的功夫,把几个高中版本的语文课标教材找来,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反复修改,终于写出了高中语文教材一百余篇经典篇目的课本诗。 最终汇集为《诗解语文——王玉强课本诗150首》,交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夏书系”出版了。现在该书已在全国发行了两万三千册,第三次印刷了。 一首诗能引发蝴蝶效应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写作是会传染的 我曾经看过一位著名书法家写的四个大字:看看大海。当时觉得也就是去领略一下大海吧。现在看来,这四个字有深层的意味。 大海何其博大,何其弘远,何其浩瀚,何其汹涌?一个人在大海面前何其渺小,何其纤弱,何其无力,又何其震撼?看看大海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真正地认识自我,认识人生的价值。 尽管我辈渺小,尽管单薄纤弱,但人类有精神,有思想,有智慧。让思想闪光,让智慧博大,也就是瞭望大海的含义吧。 所以我要说,一个人要精神富有,要思想富有。要时刻明白:我做了什么?我要留点什么?这就是我写作冲动的根。 写作冲动是要有很多因素的。如阅历,如经验,如反思;如读书,如自己的创新行为,如文笔的洗炼,如开阔的视野等等。 但有一点是占绝对因素的,那就是你的精神世界,你的精神支柱。按照哲学的话说,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哲学。哲学就是有思想,有精神。我思故我在,不思我何在? 喜欢写作的人,基本都是喜欢读书的人。因为通过读书,你会看到更广阔的精神大海,更深邃的思想大海。读书也会引发写作的灵感与自觉的。我要说写作是会传染的。我有一个这样的经历。 一次住院,一个人,一间房,一本书。就是这本书,让我有了一次新的跨越。这本书就是特级教师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 我当时就想拿一本书来消遣一下住院的孤独时光,但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也让我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 吴非是南京的特级教师,杂文大家,真名叫王栋生。他的文笔是杂文家的风格,大气而犀利,沉稳而深邃。他是教研的精英人物,风云人物。 我深深地被吴非老师的情怀与觉醒、修养与风范感染了。忽然之间,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力量,一种冲动。一定要学学先生的文笔,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写一本自己的新书。 当时还在病中,原本不想写专著了,专著太熬精力了。但我身体一旦痊愈,我就不是我了,病中的忠告就彻底消解了。也学着先生的文笔写作了。 我写《每个学生都是你的作品》《每一朵花都要授粉》《让学生看到一个思想者》;我写《教学的过程就是锻造钥匙的过程》《好的课堂总有一种味道》《把每节课都当成母体》; 我写《教师的作用在于让一切事情变得容易》《让高贵与高贵为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等等。这次我的专著名叫《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正式出版了。 我常说,写作就是自己的事,自己愿意,自己喜欢。我的写作就是这样,来自内心的冲动,贵乎内心的冲动。 一篇退稿,会引发再写作的冲动;一位学生获奖,会撩拨自己不甘心的冲动;一句普通的话语,会振作激越的冲动;一本心仪的书,也会唤醒那份心田柔软的冲动。冲动,在这里,是个好词。 作家张炜说:“我是为另一个我而写作的。”我觉得我的研究也是如此。 教研不止,写作不止,如爬山不止,我就是特别喜欢到高山顶上看看,看看无尽的风景,看看升腾的大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