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执笔:王颖玲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的目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1、已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校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向全体教师发放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研究策略课题解读》。 2、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课题中心组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4、课题组根据研究目标与方案,各项研究任务正在启动和准备过程中。 (1)通过E-mail向教师征集教研活动内容 (2)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的课内课外互动的阅读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言交往能力明显提高,班级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捷报频传。 教育教学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感悟的专业,而阅读是保证教学之水常活的氧气。在班级里我们开展了读书小组活动,并以填写读书小组收获表格、抄写优美词句或就某一篇章写读后感等方式进行积累,在早读开展每日一读,在一些语文课前我也给他们进行段落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学初,学校图书室进行自愿申办图书卡,班级学生踊跃参加,近半数的学生办理,远远超过规定名额。 课内外的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表能力。在平时的语文课里我注重指导,以朗读PK、挑战高手等方式,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班级在年级朗读比赛中荣获第2名。 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提高教学质量,我也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给自己加压。积极撰写各类论文、教案和课后记,踊跃投稿,其中作品《把课堂还给学生》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此外,我还抓住每一次的听课机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与她们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疑问,并及时解决它。 课内外的阅读是相互影响的,特别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作文教学上,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写多练多改作文。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当学生学会了“渔”法后,我们便不再是教学“舞台”的领舞者。孩子们自发的学习态度,将引领他们在学习的空间自由翱翔。 语文教育一头联着课堂,一头联着生活。两头热,两头相联,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王颖玲:《把课堂还给学生》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2008.1 《我给同学画像》市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 陈燕:小学语文美文诵读三等奖 2007年(教育局) 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二等奖2008年(教育局) 小学教师演讲比赛特等奖2008年(金城镇政府) 五、后一阶段研究设想 三、下一步打算 1、积极筹备开题论证会,请教科室领导、专家指导工作,在众多的课题研究结合点中找准抓手,斧正目标。 2、加大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力度,使研究工作务实、有效、高效。 3、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广度、有深度、有效度、有力度。 4、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1)、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用。 (2)、学会划、圈、点。 (3)、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思考。 (4)、多摘录、多写体会。 4、尝试做到六个一: (1)、用好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一本读书笔记本。 (2)带着一个主题去搜索读。 (3)、读一本(篇)写一篇。 (4)、每天必看至少一页书。 (5)、每天至少与人交流一次读书内容或感受。 (6)、一本好书(好文)反复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