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守敬的师友们--关系微妙四十载的张之洞(连载十)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6-10

(伯乐引:张之洞(1837—1909),清末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白号抱冰,直隶南皮人。张氏一直都极为欣赏杨守敬,数次给予杨守敬方便与照顾。

同治四年(1865),张氏大会天下名流于陶然亭,杨守敬本在受邀之列,却“以为迹近标榜,不赴”。光绪二十五年(1899),时任湖广总督的张氏专门电招杨守敬为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又改勤成学堂总教长,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同端方联合保举杨守敬为经济特科第一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调任学部后,张之洞还致电湖北提学高泽畲“杨君系湖北人望,不可令其闲赋,当仍旧奉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杨守敬扶柩归乡,便是张之洞派遣小轮船相助。但是,杨守敬毕竟是有思想之人,虽然张之洞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但对张的某些做法,也不无微词。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氏入阁兼管学部后为存古学堂(由勤成学堂改建而来)诸教员大开保举一事,杨守敬就含蓄地写道:“不知守敬三十年前已考得内阁中书”,一番话语别具意味。此前与张氏一同保举杨守敬的端方,则数次邀请杨守敬到家为其鉴定金石文字。)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科研人员把增强的杨守敬研究文章,阐述的较为详细:

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 论与张之洞的交往

 

  把增强

 [摘要]

   在清末民初的学术界杨守敬堪称是一位经历不凡成就突出的大学者其在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独特造诣为张之洞所赏识并因此而被罗致到张之幕府杨守敬先后在张之洞创办的两湖院勤成学堂存古学堂任职为张之洞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仕途上张之洞都对杨守敬关爱有加提携备至这些都体现了杨张二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谊

 一 杨守敬谱名开科字云朋号心物榜名恺后更名为守敬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因在黄州东坡雪堂旁筑书楼邻苏园”,故又别称邻苏老人杨系湖北宜都今枝城市陆城镇人1839年5月27日杨守敬生于一个商人家庭 ,其祖父父亲均在家乡以经商为业开设有多家店铺4岁时其父杨有纯因操劳过度得咳血疾是一种肺病死去因此杨守敬的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其祖父和母亲的教养下度过的

杨守敬自幼就受到中国传统的蒙学教育同时又在他祖父的严格管教下学习经商他天性聪颖嗜爱古玩5岁时就可以从许多钱币中挑选出古钱来玩弄6岁由其母亲启蒙读书识字8岁进入私塾当年就能流利背诵四子书9岁学写作文11岁时由于祖父年近古稀店铺无人经营杨守敬不得不辍读从商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利用晚上时间在灯下诵书习文祖父看到杨守敬如此聪颖好学或许将来可以为杨家光大门楣就不再坚持让其从商了得到祖父允许后14岁的杨守敬又出馆读书他先后师从朱景云等数人其中以朱景云对杨守敬的影响最大

朱景云是当时的名儒杨守敬跟随他学习了八股文的写作同时还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他同当时所有读书人的想法一样梦想参加科考以求取功名但是杨守敬的科考之路非常艰难1855年8月已连续三届没有举办院试的湖北省在学政冯展云的主持下再度开科举行院试院试是考秀才的最后考试得中秀才称号后就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乡试会试经过多年苦学的杨守敬得知将有参加院试的机会时非常高兴得到祖父应允后便参加了考试。但是希望很快就化为泡影,尽管杨守敬参加县试府试步步夺魁,但是却因字写的不好而无缘秀才。这对杨守敬震动很大,他从此决心学习书法。在苦楝纸上先后用不同颜色正反面写8次,又常以古墓砖练字,鸡鸣即起。由于勤学苦练再加上名师朱景云指导书法大有长进。19岁那年再次参加院试,终于顺利得中秀才。

中秀才后,杨守敬信心倍增,经过5年精心准备,又获乡试中举。至此,他的仕途似乎变的平坦了。但事情远非如此,会试之路依然艰辛自1862年中举后,杨守敬先后7次参加会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让其失望而归。最后一次参加会试时,他已48岁。

会试之路虽然艰辛,但多年的经历,也使他意外获得许多珍贵藏书,这对其以后的学术事业发展不无裨益。第一次会试时,杨守敬就遍游坊肆,买到一些自己从未见过的书籍。第二次会试不中,他考取了景山官校教习,有一次他步行到京师法源寺,看到寺中所藏的方纲刻写的《李秀碑》残本及陈万璋所刻写的《李秀碑》全书大为惊喜,于是多方嘱上往拓乃得数纸。这是迄今发现的杨守敬搜求金石文字的最早记载。同时,他还每有所得必为之考证,从那时起,他就潜心于目录学、版本学、金石学方面的研究。

 1880年夏天,会试再次失利后,杨守敬应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的邀请,到日本作了使馆随员。在日本,他一有机会就去游览书肆,廉价买到了许多善本书,日本藏书家森立元曾经给他一本目录书,经籍访古志,他按目求书,就更为方便,不到一年功夫,他就买了三万多卷古籍。后来,黎庶昌接替何如璋任驻日大使,杨守敬就转而跟随黎庶昌在日工作。黎庶昌也是一位藏书家和出版家。1882-1884年杨守敬在日本协助黎庶昌刻印古逸丛书

   杨工作十分勤奋认真,白天接待日本来访学者,晚上则丹黄仇勤,并亲临车间与刻字工人打成一片,磋磨善恶,从不草率,日本人既佩服他鉴别之精,又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称赞其有万夫之力,古逸丛书,共200卷,多为国内所没有的唐宋元版古籍。此书刻印极佳传到苏州,藏书家藩祖荫李鸿裔等见到后惊叹不已。认为这样的刻板是宋以后所没有的。

  在日本数年,杨守敬几乎贱价搜购殆尽所有善本离日时悉数装载回国,存湖北黄州如此多的藏书,为其日后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一个跨学科多领域都有专精研究的大学者,清末学者诗人陈衍曾说,同光以来熟目录版本之学者有桐城萧穆江阴缪荃孙精金石考证之学者荃孙葆恂守敬兼之至地理之学其所独擅尔[1]寥寥数语,道出杨守敬的学术造诣所在,而正是因为杨守敬在历史地理学方面有独到之处才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所瞩目。并将其罗致到幕府之中,从此杨的学术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这便是笔者以下要阐述的。

  二、杨守敬与张之洞早期的交往似乎带有很大的偶然性。1865年杨守敬住在荆州会馆准备参加当年的会试,张之洞当时已是一名翰林,经其倡导,当年正月,在城南陶然亭召开风雅大会,邀集天下名流参加适其时。杨守敬也参加了该次聚会,就是在此次聚会上,杨与张初次结识,此后,1896年,也就是事隔杨张二人初次相会的三十年后,杨守敬的母亲去世,同年6月初,杨返回宜都买葬母之地,但因各种原因,好几个月过去了也没买成,没有办法只得决定葬在三管笔祖坟之中,并将葬期定在10月6日,可当他赶赴黄州安排扶持灵柩返回宜都事宜时,已经进入9月中旬,计算行程恐怕于葬期之日赶不到宜都,杨守敬非常着急,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张之洞,因为只有张之洞才有能力帮助他按期抵达宜都,但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请求位列封疆的张之洞帮忙,杨守敬实在没有太大的把握为使成功机率更大些,他写信给老朋友,张之洞的幕僚梁鼎芬,请其恳求张之洞给予帮忙,张之洞十分爽快的答应了梁鼎芬的要求,并下令开小轮船下黄州,帮助杨守敬将灵柩拖赴宜都。这样杨守敬便如期顺利地安葬了老母。此次交往使张之洞对杨守敬有了一些了解,也为杨进入张之洞幕府打下了基础

   张之洞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其就任湖广总督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 年四月在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该书院有别于其它传统书院,张之洞在书院中除设有经史,文等传统课程外又加 开了舆地、算学、兵法、格致、体操等新课程。其中舆地一门迟迟找不到满意的教习,这时,张之洞和梁鼎芬想起了精于地理学且在家守丧的杨守敬。通过以前数次交往,张之洞对杨守敬已有了较深的了解,他深知杨守敬当时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且尤以历史地理学著称于世。这样历史再次给予张杨二人牵手之机。1899年初,张之洞电邀杨守敬到两湖书院充当地理教习,当时杨守敬正处于丁忧期间得此邀请后极为高兴,当年2月就匆匆到武昌走马上任,正式加入了张之洞幕府。

  张之洞对杨守敬的学问深信不疑,所以对其相当倚重,除令他担任地理教习外,还兼讲论语、孟子。张之洞每年给他的薪银是800多两[2]这样的待遇在一般教习中并不多见。

    1902年,张之洞创立勤成学堂,又奏保杨守敬为该学堂总教长,面对如此重托,杨守敬非常感动,为了报答张之洞的知遇之恩,他在学堂所在地花园山旁边买下横街铺屋暂时居住,当年9月又买下菊湾破屋,略加修饰后移居此屋,打算长期扎根于此。眼见杨守敬工作尽心尽力,张之洞感到非常满意,也打算在仕途上对其多加关照。1902年,张之洞暗中示意蒙学使蒋氏芬奏保杨守敬,蒋氏芬洞悉张之洞的意图后,以学术淹博后进师资,研精考古至老不衰。为湖北师儒宿学之冠为词上奏朝廷,在张之洞的暗中帮助下,杨守敬终于获加四品衔。1903年,朝廷特旨召开经济特科选拔人才,张之洞联合湖北巡抚端方一起奏保称杨守敬,老成硕望,博览群书,致力舆地学数十年,于列朝沿革险要恰熟精详,著书满家,卓然可传于世。因此,杨守敬在这次选拔中名居第一[3]

  生活中张之洞对杨守敬也十分关照,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情味。杨入幕时,张之洞就特地嘱托梁鼎芬关照杨守敬,杨守敬除教学认真负责外,视学生如子弟,对学生很和气,同学生相处非常融洽,他擅长书法,字写的相当好。有一次,许多学生围着他,要求给每人写几副对子,杨不便拒绝,为满足学生要求,只得穷于应付。但毕竟已上了年纪,体力有所不支。见此情景,梁鼎芬便出面劝阻,规定每人只能让杨先生写一副对子,才算了事[2]

   1907年,张之洞改勤成学堂为存古学堂,以,保存国粹,且养成传习中学之师挽救处于新学冲击之下的儒学颓势为宗旨,7月,存古学堂开学,杨守敬临危受命,被委任为总教长。此后不久清廷命张之洞以古稀之年进京入阁,由于幕主张之洞离开湖北,杨守敬感到十分失落,不久就以年老为由,辞去了存古学堂总教长一职。当张之洞得知杨守敬辞职的消息后,考虑到他没有工作将失去生活来源,生计也会遇到困难,便特别致电湖北提学使高凌蔚,请其以译书名目仍送薪水[3]其实并无书可译,只不过是给予生活上的支持而已透过这些生活上的关怀体现了杨、张二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谊

   杨守敬一生从事教学,致力于整理国故晚年移居上海生活困顿1914年被袁世凯聘为顾问,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1月9日去世享年77岁

 杨守敬一生著述颇丰。进入张之洞幕府之后,尤其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精品佳作迭出。主要代表作有水经注疏、隋书地理志考证、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等。其中水经注疏集郦学研究之大成,并终于确立了郦学研究史上的地理学派罗振玉将他的地理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并称为清朝三绝学3]北京图书馆的创办人袁同礼则称杨守敬,开舆地学之新纪元。此外杨守敬于金石版刻等方面也有研究,同时他还擅长书法,并为时人所称重著有楷法溯源、留真谱、望堂金石集、寰宇贞石图邻苏园帖等。

  [参考文献]   ]

[1]陈衍.杨守敬传[A].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卷末

集外文

[2].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000册[Z].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 [2]陈英才.两湖书院忆闻[A].文史资料选辑

第99辑

[3].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3]杨守敬,编.熊会贞,续编.邻苏老人年谱[M].1915年石印本.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79册[Z].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张之洞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