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前辈学习怎样成为古玩收藏家

 天宇楼33 2016-06-10

  对于任何想要成为收藏家的人来说,热情,是最低限度的条件,任何没有热情的收藏,都是没有灵魂的。收藏家这个名头应该是争来的。一个人不是一夜之间就成为艺术家,同样,一个人也不会一夜之间就成为收藏家。


  许多收藏家把一生心血放在收藏上,他们往往看到一件珍品不买到手茶饭不思。这很难用一般人的心理去解释,主要原因在于他有了浓厚的兴趣,情感甚至战胜了理智,到了痴迷的地步。所以兴趣、热情,是收藏家不竭的动力。否则他们很难做到几十年把金钱投到无回报的地方,有的收藏家一生节俭,却在收购文物时不惜出以重金。


  收藏全凭个人眼光,别人是无法偷走你的眼光的。要想成为收藏家,经常去美术馆逛逛只是第一步。古玩不是一般的商品,需要收藏者了解历史,具备艺术素养,精通辨伪、断代、品评、估价格,懂得并遵守行业规矩。


  古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涵盖着传统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凡事要有规矩”的传统在古玩买卖和收藏间延续了几百年。然而古玩行并不是很容易就能深入其中的,要想进入并了解古玩行,看看下面怎么说,一起来学习吧......


  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者主要是古玩铺里学徒。师父与顾客交流瓷器的观点,对器物的画功、发色、器型、底足、款识,器物为什么是真的,怎么认定年代等等,交易时师父与买家沟通方式、行话等,徒弟能在一旁耳听,心记。而这也是进入古玩行最传统的一种方式。


  另外师父要经常带着徒弟到鬼市或农村收购古玩,除帮师父打点之外,在交易中也随时旁听学习。三年学徒期间不开工资,家属每年还要付师父一定的学费,并且还要送礼。三年期满可以继续打工,直至十年八年以后,才允许独立门户。据前辈讲述,学徒期间毎年都要上手几千件真伪古玩,从实践中积累大量的市场经验。


  商家到藏家的转变

  从商家成长为收藏家,是学习古玩的又一途径。例如,安思远、张宗宪、徐政夫等,他们过去都曾是古玩商,而且都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实践,在买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成长为专业的收藏家。


  抛开资金的因素不提,光有热情也不能买到心仪的艺术品。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需要什么条件?在很多人看来,最重要的无疑是大量的资金。但是乔志斌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热情最重要,资金却可以丰俭由人。


  不过,除了要多看之外,一定要跟好的经纪人合作。而收藏应该收得着、藏得住,平时的做法都要以此为中心,让别人知道你是认真的收藏家,这样就能拿到好的收藏品。因为好的收藏品永远是抢手的,所以也要尽早与经纪人联系。


  再者,购买国际艺术品与国内艺术品也有不同之处,面对国际性的市场,这里没有国籍之分,只有好的收藏品,最大的困难就是双方需要一个了解、磨合的过程。


  举例说,去国外大画廊时,你问价格,普通的销售人员都不会告诉你,他们会让你说一个艺术家的名字,来鉴定你不是游客。”艺博会也是如此,在Hause Wirth画廊买张恩利的作品,对方说“不会马上卖给你,要调查你(是否是真正的藏家)”,而在另外一些画廊购买作品则要马上交付定金。


  通常这样的藏家眼力非常好,对古玩的市场价格也能看得很准。他们靠自己的眼力收藏古玩,特别是辨别哪些是好、少、精、奇、绝,同时又有升值潜力和前景的古玩。他们从买卖的商人成为收藏家,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三五十年的市场实践,看得多,买得多,卖得也多,最终才成长为收藏家。


  偷学古玩知识

  古玩行业也有靠偷学成为行家的先例。初学时经常逛地摊和古玩店,只看,并不急于买。当在市场遇到别人讨论古玩的真假,对古玩年代、价格方面进行沟通时,初学者在旁边偷听、眼看、心记,了解各种古玩的基本鉴赏知识。通过经常出入巿场,会逐步认识一些商家行家,经过接触交流,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关行规、鉴赏、辨伪方面的知识。当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后,开始买些较便宜的真品进行研究确认,慢慢地基本掌握识别真伪的能力。


  另一种偷学方法是,当别人交易时在旁边偷窥,如果发现行家没有成交,走开以后,即刻买下这件未成交的古玩。在市场上可以借行家的眼买古玩学眼力,但是这需要初学者采取主动方式进入巿场。由于行业在交流交易时,不希望有人在场旁听,担心被人听到价格及鉴赏知识等信息,因此要求学者慎行慎言。



  “喝货”学习古玩

  所谓的“喝货”是指到农村或者小巷,挨门挨户地收购古玩旧货,以便宜的价钱买到手以后,卖给挂货铺(卖旧货破烂的店铺)或古玩铺。经过长期的收买和卖货的积累,逐渐懂得真假、价格,了解哪个店收买什么,慢慢使自己成长为懂真假、知价格的行家。但是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买假赔钱或者卖漏的经历,通过几年的买卖实践,能够逐步积累很多鉴赏经验。


  交货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是从全国各地收买古玩以后,卖给故宫或者文物收购部门。通过收货交货从中赚钱积累经验。在交货时,收购部门偶尔会讲解什么真、什么假,什么收购、什么不收购。从这种实践中慢慢学到古玩知识,逐渐成为行家。但这种学习方法在30年前适用,因为那个时候不许私人买卖交易,只能卖给公家,所以真古玩相对多。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允许开店,卖给公家古玩的逐渐少了,这种学习方法也逐渐不可行了。


  老师引导学习

  所谓老师引导,是指老师带着学生进入巿场,进行实际的买卖交易指导,由于老师了解市场里的商家,知道哪个店有真货、对路的古玩,同时也了解各商家的眼力和鉴赏水平。通过几年的言传身教,逐渐使学生了解市场,懂得行规,懂得怎样交易和识别真伪。这种学习方法要求老师必须具备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有能力进行解读。特别是要求老师有学识,人品正,不保守,讲诚信。


  委托式的收藏

  有些收藏爱好者有自己的企业,而且很喜爱收藏,但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并且知道市场上真假很混乱,本身识别古玩真假的难度就非常大,此时又出现了很多假专家,深感识别真假专家比识别真假古玩还要难。所以不知道相信谁是对的,并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收藏家便釆取传统的中间人做担保,进行有保底的收藏。这种有保障的收藏,要求经纪人要有鉴赏水平,有眼力,讲诚信。当收藏家喜欢一件古玩以后,由经纪人进行交易,成交后付经纪人相应的报酬。收藏家不用学,也不用担心买假买贵。而且保证藏品有一定的升值空间。但是这种收藏方式,首先要找到真正精通古玩而且敢于负责的经纪人。这是收藏成功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以上是古玩商界和藏界成长为专家及藏家的多种学习方法,从中能够找到一个规律性的经验,那就是必须进入巿场进行买卖实践,必须零距离接触实物。并且多上手真品,掌握真品的特征和标准,然后与赝品进行对比,从而找到赝品的破绽及证据,这个学习实践过程非常重要。


  收藏艺术品、古董是一项代价巨大的冒险。艺术品不是生活用品,买的不当,也会毫无所获。因此眼光重要,胆量和魄力也很重要。有的时候,机会在你眼前出现,稍一犹豫,就会丧失;有的艺术品,前景如何,尚不能判明,但也要有赌一把的决心去买进。常常碰到的情况是,有些收藏家若干年后对当年未收买某些或某批艺术品追悔莫及,主要是当年优柔寡断,没有放胆一搏。在某种程度上,收藏艺术品如同买股票,三分判断,三分感觉,三分胆量。有的人怕买进假货,有的人怕买贵了,怕这怕那最终成不了收藏家。


  当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看书学习。并不是说书本理论学习不对,而是说从书本中学习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表面感知上,不能从馆藏和书本资料的照片中学习辨真伪,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弊端。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也不可能掌握识别真伪的本领。


  收藏古玩不是随随便便看看书,听听理论培训课,看看电视收藏节目,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到市场上收藏了。要知道学习古玩是有专业套路的,首先要找对了路,因为真正的行家高手从不张扬外露,所以要靠初学者自己在市场上寻找行家,由行家引领进入巿场。这对初学者非常重要,一旦选错了路径,被错误的收藏观念洗脑,将很难再回到收藏的正路上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