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世经历了战国、德川幕府、明治维新直至一战的450年历程,纷乱的百年战国和明治维新以后动荡的80年恰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兴盛时期,而250余年和平的德川幕府却招致了兵器研发制造的没落,使得明治初期日本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经过狂飙突进的改革维新,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基本建成了完整地军工产业体系。作为国家战争机器的关键环节之一,日本的军工产业走过了从模仿西方到自主研发的过程,但由于国力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以及“工匠”社会的固有缺陷,预示着由“工匠”们打造的战争机器在超大规模战争中除了彻底失败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结局。 ●城堡:战国枭雄的乐园 从室町幕府到德川幕府,期间绵延着100多年的战国烽烟,这期间不仅是铁炮使用的繁荣期,也造就了筑城的黄金年代,姬路城、大阪城、熊本城、犬山城、岐阜城……在全盛时期,日本列岛曾遍布100多座城堡,它们体现了日本建筑的精致和战略防御技能,更记录着几代英雄统一岛国那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历史。战国的新秩序就是在一座座城堡中诞生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强权人物是庞大城堡的建造者和统治者,也将自身的命运交织其中。城堡向世人炫耀着武力,表达着这样一个理念——实力即天道。而且,城堡的兴起使得军队的作战样式也随之变革,各地的大名和领主由以往组织松散的军队手持弓箭守卫着木制防御工事,演变为组织众多训练有素的步兵使用铁炮在石砌城堡内作战。
大阪城 百年的战乱使城堡发展非常迅速,这一时期出现了筑于高大山地的山城、筑于平地的平城、筑于丘陵小山之上的平山城,以及周围被海环绕的水城等各种模式。战国中后期,拥有雄伟的主楼(日本称“天守阁”)和高大的石垣成为潮流,当时平均每年日本就有10多座天守阁问世。
其中,姬路城是战国时期日本城堡的集大成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姬路城是经不断扩建而最终完成的,总占地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堡的设计巧妙地柔和了军事需求与艺术取向。姬路城屹立在坚实的岩面上,脚下是姬山。
姬路城 作为日本现存的古代城堡中规模最宏大、风格最典雅的城堡,它拥有高度发达的防御系统和精巧的工程结构。在修建城堡时,采用了内曲轮、中曲仑、外曲仑三重螺旋状,曲轮是一个创新,就是将城郭内部按照不同的机能和用途划分成一个个小区域,中间由木板或石墙间隔。万一敌人攻陷了一个区域,其他地方仍可继续战斗。而那些高低错落如迷宫般的间隔区,则成为伏兵的最佳地点。
京都二条城 位于九州岛的熊本城则出现了为防备围城时缺粮而采取的独特设计,不仅在城堡空地种植粮食、果树,甚至用晒干的菜梗编织榻榻米,天守阁上还设置了成排的钉子以防止敌人攀爬。可惜的是,今年4月14日至16日突发的熊本大地震使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遭受惨重破坏,日本专家预计要完全修复需花30年。
不难看出,日式城堡与中国、朝鲜的城池不同。中国的城池基本上是护城河之后一道城墙,进入以后便是平民住宅区,一般大城池的中心有一座内城,而小城池通常是没有内城的。而日式城池不同。由于其平民住宅区(城下町)与本城分离,整座城池实际上就是单纯的军事堡垒。由于日式城堡结构的特殊性,使得“破门即破城”的战术目标难以实现,往往是在攻落第一道城门之后,等待进攻方的就是惨烈的白刃战。
松本城 当时的攻城作战方式以火绳枪、弓箭等进行援掩射击,随后步兵开始拆除城外的防御工事,拆除完毕后抵近城墙,利用长梯、钩索等进行攀登。有的时候火绳枪、弓箭等远程武器起到的作用已经不是援掩射击了,而是压制射击。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各地大名分而治之,总体贫弱,没有能力大规模装备大口径火炮,只能以火绳枪来替代火炮实施压制。
城堡时代的结局是颇耐人寻味的。战乱期轰轰烈烈筑城运动的主持者、数座城堡的统治者德川家康在一统天下后,第一时间颁布了“一国一城”令,命令各地大名在领国内只允许建一座城堡,其余全部拆毁,且城堡的扩建、维修也受到严格限制。深谙城堡威力的这位战国枭雄在亲手结束了城堡黄金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德川幕府的铁腕统治与和平。 ●贫弱的水军
战国时期的日本水军战船有三种规格,依大小排序叫做安宅船、关船和小早船。三种船都是单桅,远洋时使用帆,近战使用橹,船体分上中底三部分,底部在吃水线以下。其中,安宅船体积大而坚固,但比较当时中国的战船要脆弱得多。该船中央后方设警楼,分三层,大名、藩主等上层领导一般坐安宅船。武器为大筒与铁炮,是战国正规海军的核心力量,也是水军的布阵时的核心所在。
关船是一款中型战船,设计思想是在兼顾防御力的基础上提高机动性,是水军的主战力量。小早船是小型船,设计思想是放弃防御力,尽可能大的提高机动性,这种船在正规海军中主要负责侦察和传报,而且因其轻巧灵便,性价比较高,常常集群使用。 不过日军水军的作战方式相比周边国家都较落后,战国大名的水军除了濑户内海村上水军之外,战船进行作战的主要战法仍以陈旧的接舷白刃战为主,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俘获敌船。而当时明朝和朝鲜水军早已普遍采用射击战、围歼战等新战术。
以战国末期日本两次侵朝战争为例,虽然日军在陆上作战总体维持优势,但制海权基本控制在中朝联军手中。特别是开战初期,日军水军的任务是运输兵员和补给,因而根本就没有考虑使用火器进行海战,战船上基本没有装备大炮。日军在朝鲜的最终失败,大部分要归咎于日军水军力量的贫弱。
●实力即天道:“铁炮”的运用 1543年,一艘由澳门开往宁波的葡萄牙商船漂流到了日本九州南部的种子岛,该岛领主种子岛式尧对葡萄牙商人携带的火绳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葡萄牙人为其麾下的武士讲授射击课,后来葡萄牙人为了示好赠送了两支火绳枪给这位领主(也有学者认为葡萄牙商人以此为名“敲诈”了领主2000两黄金),领主立即命令他的铸剑师对这种武器进行仿制。经过一年时间,终于造出了10支日式火绳枪,而再过了10年,火绳枪已经成为日本人所熟悉的武器了,而且有了一个威猛的日本名字——铁炮。这是热兵器第一次出现日本历史上,它具备比以往的任何冷兵器都要大得多的威慑力,成为日本战国诸侯开疆拓土的利器。 战国大名分布图
铁炮这种火器的主要结构是在枪上装一根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根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中的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是布条,预先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浸泡后晾干,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米至120米。
士兵将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瞄准敌人射击。这种火枪对于持冷兵器的士兵来说杀伤力巨大,但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因为是明火,遇到下雨天火绳发潮,铁炮就很难发挥威力,虽然后来又发明了“雨铁”,其实效果也不甚理想;其次,发射效率较低,完全不适合进行近距离战斗,整个操作流程既复杂又缓慢,熟练工也要弄上近一分钟,在战场上发出一发后就很难有机会从容装填发射第二发了;再次,在发射的最后过程中,为了防止火药伤眼,射手不得不闭着眼睛发射,所以命中率难以保证,而且长长的火绳时时要调整长度,安全性又成了问题。
战国时期被铁炮一枪毙命的日本将领几乎都是被流弹打中的,而不是被精确瞄准后射杀的。有人曾经在织田信长某一次撤退的时候在二十至三十米的距离对信长连开两枪,都没有打中他,铁炮的命中率实在让人抓狂。
虽然铁炮存在种种缺陷,但仍在日本战国时代的许多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如何提升铁炮的作战效能成为很多大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主要采用了两种战术对铁炮的弊端加以弥补。一是采用集团射击法,采购大量铁炮装备军队,将很多支铁炮集中起来射击一个点进行“狙击”,一次性齐发,此举有效弥补了命中率的问题,给敌人以极大的杀伤和巨大的心理震慑。
战国枭雄织田信长就首创了一种叫“三段击”的战术,以大面积“火力覆盖”弥补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即将铁炮队分为三列,依次射击依次装弹,以形成不断持续的火力。在1575年与武田胜赖对抗的著名战役长筱会战中,织田信长从领国征集了3000支铁炮,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削弱享有“战国最强军团”美誉的武田家骑兵部队的突击力。在连射的铁炮面前,武田胜赖把父亲武田信玄一辈子的积蓄——甲州骑兵全部丢在了长筱这片“异国”的土地上。由此,长期以来织田与武田的均势被彻底打破,武田家四分之三的名将在此役中战死,为日后武田家的灭亡掘下了墓碑。
织田信长这一“三段击”在当时日本可谓首屈一指,较好地解决了铁炮存在的射击精准度较差的先天性缺陷。其实中国和欧洲早已有了这种战术,但在日本还是创新型的打法。第二种方式是分工协作,把洋枪当大炮一样服侍。三到四人负责一支铁炮,分工合作进行装填、发射,以此来提高射击效率。
集中使用铁炮战术的长筱会战对日本战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575年日本全国的铁炮数量总和应该在70000挺左右,自此火器在日本战国时代的使用更加频繁,铁炮队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主要兵种之一,此后战国诸侯的骑兵面对铁炮的集团射击几乎毫无抵抗之力。在作战时,步兵(足轻)多将铁炮和弓进行搭配使用,近战使用长枪,混战使用日本刀。在尔后侵朝战争初期,日军由于集中使用射程远、穿透力强的火绳枪,占据了绝对的射程优势和绝对的火力优势。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