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经八脉都是药

 老阿更 2016-06-10
奇经八脉都是药 - 杜华祖 - 杜华祖的博客

每天早晨,当晨练的人们络续地走进绿树成荫的公园或来到楼下的小区绿地,你会发现,无论男女老少,总会有人来到一棵树下,撞起树来。或背对着树,撞击腰部、臀部和肩部,或面对着树,用腹部、胸部撞树。不用置疑,这些人找到了一种既简便又理想的健身方法。

你清楚自己的身体吗?我们全身的经络就好像山川大河,川流不息奔腾无阻,五脏脏腑色彩鲜明,层次分明,如同博物馆陈列的珍贵器物一样,各得其所。你知道阴阳、五行、五色、五味这些听起来很玄的东西都跟我们身体的经络有联系吗?经络的主体叫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人体的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如果把十二正经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那奇经八脉就好比水库,十二正经将气血输送到全身,滋养四肢百骸,奇经八脉则为调节畜泄气血的“水库”,储存和供应十二经脉的气血,始终保持其充足的能量。奇经八脉指有八根脉带,其中最著名就是任脉和督脉。传说中,人打通了任督二脉,就会功力大增,仿佛是世外高人了。一般认为,任脉起于胞宫,出于会阴部,向前循腹里,上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经咽喉,上到面部,到达眼睛下面。因任脉行于人的前正中线,“腹为阴,背为阳”,且任脉与诸阴经交会,故又称“阴脉之海”,是血海之源。

中医经络学说告诉我们,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得到血液而营养,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经络又是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像一位熟练的调度员,尽职尽责地调节着人体经气的上下平衡、左右平衡、内外平衡和阴阳平衡。按照经络学说,人体的14条经络,除任脉和督脉不具备对称性外,其余12条经脉都左右对称,即人体左右两侧各有12条。而人体的14条经络中有6条发端于手指。在人的左右手掌上,集中了三条阴经的诸多同名穴位。这些穴位在经络路线上各司其职,积极地承担着经气运行的任务。有意思的是,当某一线路上运行任务过重不胜负荷时,它们就能自行通过“协商”得以调度,能将负荷的过多部分,主动疏散到其它线路上去。《灵枢经?脉度》认为:“手之六阳,从手至头……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灵枢经?卫气》强调:“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凡高明的中医,在阴阳十二经上常常下得很多功夫,他们对切脉十分在行,对病人左右手上脉象脉息的差异往往洞悉入微。中医认为人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好比一棵大树有树干还有分出去的枝叶。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含义,好像网络一样,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经络就像身体内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沟渠一般,运行着气和血,使人的生命能够延续。只有把这些沟渠打扫干净,让气血畅通无阻,人的身体才不会出现问题。

明代的李时珍,大家都知道他是《本草纲目》的作者,其实他还写过《奇经八脉考》一书,里面主要是对古代人体奇经八脉文献的汇集、考证。他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也就是说,经络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只有那些练了气功的“能内视”的人方能看到。这种观点影响至今,现在很多练气功的人也是这样认识经络的。

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先知道经络到底在哪儿?经络不畅,身体就会发出求救信号。经络就是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身体才能健康,如果经络不畅,气血不畅,谈何健康呢?

1、冷

除了头凉之外,身体其他某些部位发凉,比如最常见的是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

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

所以如果某个部位出现以上问题,可以对照经络图查找所处的经络,进行按摩等调理,将它们疏通以后,说不定很多问题也就消除了。

2、热

其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一般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

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临近的经络那里寻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

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

3、疼和痛

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但程度上有些差异。比如我们被扎了一下,立刻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如果接着按压一下受伤的地方,这时候产生的感觉才叫做“痛”。

疼字是“疒”下面一个“冬”字,泛指由寒邪侵袭经络所致的不适,一般是刚发病的时候,经络受到外邪干扰,身体自动发出“疼”的信号,以便募集更多的气血救援,但“不通畅”、“堵塞”的局面还没形成,所以,“疼”通常是一闪而过的,呈现点状或散点状,如果没有堵塞,疼过以后也可能无迹可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要加强防护,就可以自愈或者不再复发。

痛字是“疒”下面一个甬字,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通道—经络的疾病。实际上,痛就是经络集结了很多气血,瘀滞不通而发出的信号。“痛者不通,通者不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痛感一般是按压、触摸才会感到,可以反复发作,面积比疼要大一些。

总的来说,“疼”是经络不通的初发期,位置在“经”,“痛”则是经络不通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到“络”。“初病在经”,“久病久痛在络”,就是这个道理。其中,穴位是“点”,经是“线”,络则是“面”。遇到疼痛类的问题,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来疏通经络。面积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面积稍大一些可以刮痧,这样经络慢慢就通了。

4、麻和木

经络不通引起的疼痛进一步发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们盘腿坐得太久,下肢气血不通,就会疼痛;接着,经络被堵死,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只有改变坐姿,气血通畅才能恢复知觉。

麻和木的症状经常一起出现,但在中医里,它们的病因不同,“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说明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

肢体出现麻木时,需要引起重视,尤其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及时疏通经络,这样能降低中风的发生概率。

5、酸

酸说明经络气血供应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求。

人在剧烈运动以后,比如短跑比赛,事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气血供应的限度,导致气血供不上来而发酸。

正常状态下,消耗和补充是一个平衡,所以养生运动从来不是剧烈运动,而是气血供求平衡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导引术等,西方医学也非常推崇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柔韧性运动等。

如果机体某个部位无故发酸,或者轻微运动也发酸,则说明该部位经络不畅通,气血供应减慢。这个时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经络,就可能发现潜在的痛、肿、胀等经络不通的症状。

6、肿和胀

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肿,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来调理。很多人刮出来、拔出来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实就是经络里的瘀血。经络不通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是胀,由气滞引起。胀通常是气在经络运行不畅时形成的“涡气”。身体某部位发胀,首先可以对该部位经络上循经按摩,找到疼痛点再进行按摩。其次还可以在三焦经查找有关痛点,《难经》言:“三焦主气”,凡是“气病”,都可以通过三焦经来治疗,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疗小腿抽筋,支沟穴可以治疗胁痛。三焦气不顺主要集中在颈部与上臂之间。患者无事时可以把手当作耙子,从颈部、肩部往手臂后方细细地耙下来,直到无名指。然后哪里痛就重点挠片刻,这样就能理顺三焦之气了。

如果身体出现以上的信号,那么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

我们的祖先在2500年写就的《黄帝内经》,就对人体经络有了详细的描述与讲解,它说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 如果说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经络就好比是埋伏在大厦墙体里的电线网络,灯火通明的大厦全靠这些网络来通电,一旦电线短路,大厦就会陷入黑暗之中;同样,经络不通了,我们的气血就不能很好的运送到各个脏腑,我们的身体就有问题。 前面讲过,经络在几千年以前就被有心者发现了,并且针灸、按摩一直在用它,可是现在的科学家用最先进的仪器也没研究出经络的实质,只是发现经络及上面穴位的电阻、知热感度之类的指标跟其他地方不一样。那几千年前我们聪明的祖先是怎么发现经络的呢?

奇经八脉都是药 - 杜华祖 - 杜华祖的博客

有一种说法认为,经络就是经验的总结。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突然有一次发现身体的某些地方可以治病,比如下地干活时,不小心把食指尖(商阳穴)割破了,然后就发现疼了很多天的嗓子莫名其妙地好了;或者本来一直失眠,第二天出门光着脚走路时发现脚底(涌泉穴)又酸又疼,一天下来睡觉踏实了……经验就这样被一点点积攒起来,最后有心人将之总结,又经后人的补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经络学说。还有人说,最早的治病方法是砭石,也就是用石头刺激皮肤,跟现在的按摩差不多,在治病的过程中慢慢观察揣测,最终形成了经络与穴位的实用大全。 但如果你把人体经络图挂在眼前就会发现,上面分布的每条经都很复杂,在皮肤肌肉里转来转去,还有在内脏里的复杂穿行,经与经之间看似胡乱地交合。总之,一看之下会觉得这种叫经络系统的东西莫测高深,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很多人都不禁怀疑,这种与老天都有联系的东西单凭生活与劳动经验能总结出来吗?尤其是经络在内脏中的走行起止,跟现代科学研究出的神经、激素有很多相符的地方。试想想,如果抛弃这种暗合的现象说经络系统都是想象出来的话,那古人岂不成了神仙了?所以又有另一种说法,经络实际上是古人在修炼气功时发现的。因为气功的打坐、观想以及坐禅,这些都要求体会经气的运行。 尽管以上的说法都是猜测,但是很有趣,现代科学绞尽脑汁,穷尽九牛二虎之力也解释不了经络的由来。现在有些人觉得像这种现代科学都解析不了的东西就不科学,就该打倒。但是放眼世界,现代科学解析不了的东西太多了,金字塔、百慕大等一个个千古之谜让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伤透了脑筋。我觉得,这些伟大的让后人受用不尽的东西从一诞生起就确立了它们超前的地位,现代科学还远远达不到解析它的高度。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谜底会解开的。

《黄帝内经》里面不仅包括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防病保健,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可以说是一部东方的“人体健康圣经”。其实,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分科,所有学问都是互通有无、互为一体的。中医作为与人性命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毫无疑问也融入了哲学、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精华。 首先,从哲学上说,中医把人本身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个的大脑、心脏、肾……,中医认为是经络联系了全身,从而体现了东方哲学里常说的整体观;中医认为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阶段要用不同方法治疗,这则符合现在的发展论;而中医涉及的具体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从天文上说,中医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气血运行,从而对人的身体产生各种好或坏的影响:一年之中,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浮于身体表面,秋冬阳气内敛,气血沉于身体之里;一月之中,每月月圆的时候,人的气血较盛,月缺时,人的气血较弱;一天之中,时辰不同各个经络的气血盛衰也不同。 从地理方面来讲,居住环境会影响人的身体状况:比如北方风沙多,所以北方人的皮肤纹理较粗糙;南方天气潮湿多雨,所以南方人皮肤较为细腻。因此,治疗同样的病,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经络刺激就要有很多不同,不能一概论之。书中具体讲述了每条经在人体上的循行,还讲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也就是经络向内归宿于五脏六腑,向外四通八达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总之,经络把人体各部分都联系起来,变成了一个奥妙无穷的活生生整体。现在我们看到的完整经络学说,实际上就来源于《黄帝内经》时期。 作为经络学说的第一位实践者,黄帝自己就很注重保养身体,所以他最终活到了120多岁,而他的子孙也都是寿高百岁。

奇经八脉都是药 - 杜华祖 - 杜华祖的博客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也就是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是天地的一分子,那人的一举一动肯定就要与天地息息相关。天地是有节律的,太阳每天早上从东边升起,晚上在西边落下,祖先们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人的气血也应该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 几千年前的中医,把人的身体与大自然中看到的景象紧密联系起来,并用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给人看病。比如,大自然中有黑夜和白天,有静的有动的,这些都是相对的,那么人作为微缩的小自然体也一样,也有阴和阳。古时没有“小时”这个说法,一天被分为了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人的气和血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时辰大肠经的气血最多,下个时辰胃经的气血最多,气血跟水一样都是流动着的。?像一个环似的完美无缺 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比如手三阴从胸走向手,手三阳从手走向头,足三阴从脚走向胸,足三阳从头走向脚,十二经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一个环。具体次序是这样的: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每一条经的人员、装备(血)和战斗力(气)都不一样 和五个手指有长有短一样,不同经脉的气血也同样有多有少。下面的十二经络气血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多气多血为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 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需分明。 也就是说,手足阳明经属于多气多血的经络,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提倡阳明经是最重要的经络的原因。手足太阳和手足厥阴经属于多血少气的经络,而手足少阴、少阳和太阴经属于多气少血的经络。

中医认为,时间不同,人体气血会运行到不同的经络,有一定的规律。

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奇经八脉都是药 - 杜华祖 - 杜华祖的博客

为什么叫为奇经八脉呢?因为奇是数字的代号,在阴阳的观点上来说,奇就是阳,因为此八脉影响着阳气所走之路,故而称为奇经八脉,所谓奇,并不是稀奇古怪的意思。

正常人体本来就是通的,只是可以通过修行来加强和升华而已。

人体上的八条经脉,分别为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等。因其不拘于十二经脉,无表里配属五行干支,所以称为奇经。在作用上虽然每经各有所异,但是总的来说,有溢蓄正经脉气的调节作用。假使以自然界的物象来作比喻的话,则十二经脉犹如江河的干道,而奇经八脉则是调节流量的湖泊。所以李时珍说:“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流于湖泽。”奇经八脉的分布纵横于全身,皆以其循行的部位和作用而命名。其中冲脉、任脉、督脉皆起于胞中,而出于会阴之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相接于齿缝中龈交穴,分之则为任督二脉,合之则为一体,以象征地理上子午南北现象;冲脉由会阴出气街,并足少阴绕络口唇;此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都为带脉所经束;由于奇经之中除了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外,其它各经都没有自己的穴位,而附于它经,以它经的腧穴作本经的穴位,所以奇者也有“寄”的含义。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无论对古代中国人,还是对现代中国人来讲,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知识。比如某人患了肢体障碍,很多人会自然地想到是经脉不通。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医被政府强行取缔的“科学主义”盛行,80年代以来的全盘西化才使得对中医学的研究,一味用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割裂拆解。昂贵的仪器设备根本无法测出经络的实质,数十种假说与经络实质的真说相比更是风马牛而无法相及。这种舍本求末的研究方法,使众多科技精英象邯郸学步一样,越来越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中国自己的学问,进而更无法找到“经络的实质”了。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古代中国天文科学知识的散轶,使得传世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书的丰富内容,不能够被习中医者正确予以理解。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都不能够把“中医是从哪里来的”之具体内容----五脏五腑十经与十天干、五脏六腑十二正经与十二地支直接对应,十天干、十二支与阴阳五行直接对应,阴阳五行与春、夏、长夏、秋、冬直接对应,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的天文学原理展现给世人。经络有现象无形质,化而无迹,虽然是客观存在,但是却找不到实体。只有全面展示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来分析中药的“归经””、气血在经络的运行与年、月、日、时直接对应、经络与气血的相互依存与支撑、.经络的传导功能等方面体现出的经络特点---“引力”功能,在经络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关系中,才能诠释经络的实质,解开经络之迷。

中华先哲们认为,“气”是化生万物的本原!而中华先哲们所讲的“气”,是涵概了现代科学所定义的天气、大气、引力、辐射、风化、风蚀等多项内容。要想让今天的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经络的实质,必须加上“引力”二字,即经络是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这条“通道”就好象地球运行的轨道,只是气(包括引力),很难被抓住实体。故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抓也抓不住。但是,只要地球运行着,地球运行的轨道就存在着;同理,只要人体具有生命活力,经络就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就是经络的实质。

揭去面纱,还原一个科学含量高,操作简便,又不必花任何本钱的健身方法——现在你知道了一些人为什么天天到公园或小区内,与树过不去的原因了吧。撞树有很多的好处。一般来说,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基本生活是完全有保障的,天天吃鱼吃肉,营养是足够的了,也就是说,气血是足够运行滋养全身了。但为什么年龄不大,到处腰酸背痛,精神不振,力不从心,常患伤风感冒等“亚健康”状态呢?原因就是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四肢百骸得不到气血的糯养。“不通则痛”,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怎样撞呢?,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只要时间允许,随时随地可以找棵树撞起来。当然,最好时间选择在早晨日出以后。这时,经过阳光的照射,树木开始释放氧气,最适合人们在树下锻炼。另外,晚饭后一段时间也是撞树的好时辰。

树要找棵相对大些的,最好还稍些弧形,便于与人体很好地贴近。树不能太小,太小了树根撞松动了,影响树的生长,也容易棱身体。最好找棵树龄十年以上,直径20公分以上,四季常青树木,这种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能量充足,其长年储存的天地精华便于被人体所吸收。

至于撞树的方法,没有太多的讲究。无论先撞背臀、后撞胸腹都一样,只要全身各部位尽可能撞遍撞到位就行。开始时先轻一些,让身体适应了,可以用力撞。也许有人要问,是否要注意呼吸,一般不要太在意,自然呼吸就行。一段时间你找到感觉后,可以适当注意撞击节凑与呼吸一致起来,并尽可能地用腹部呼吸,或逆腹式呼吸,这样丹田集聚的能量会更快、更足。一般情况下,每天坚持撞上半小时左右,一周下来你定会发现自己胃口大了,睡眠好了,上班有精神了。再坚持撞下去,会发现全身的肌肉力量增加,皮肤也越发润泽,所有亚健康症状消失,常年不知道伤风感冒的滋味了,你会感到成天有使不完的力气,同事会说你好象换了个人似的。

最后提醒一句,有些内脏有病或怀孕的妇女是不适合撞树的。

3d人体模型制作软件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