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陈氏手穴砭术的中医基础概念(下)

 三和行者 2020-02-20

中医对于病的定义就是平衡的稳态被某种原因打破,造成了身体状态失衡。而治疗就是找到原因,进而恢复平衡。比如,视力问题,中医就认为是肝的功能偏弱造成的。肝开窍于目,目受肝血濡养,肝血不足,自然难供给双目。肝藏血,人平旦而血始藏于肝,所以人得躺下来睡觉,人体多余的血才会回流到肝脏,血细胞才能得到休整和恢复,血液的质量才会回升。原因推导出来了,是肝的问题,那怎么治呢?肝属木,水生木,肾属水,我们用养肾固本的方式就可以作为恢复肝功能的方法之一。如《千金方》中的养肝明目方——补肝丸中的除兔肝外其它几味药物,柏子仁、干地黄、茯苓、枸杞子、山药等均具肝肾同补的功能。金克木,抑制金气过多的升发也能减少对肝血的消耗。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五行之中均属金。《千金方》中青盲病,商阳主治;眼痛,下廉主治。 此二穴均在手阳明大肠经。因此中医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多验方和有效的方法,使身体失衡的病人恢复平衡,重回健康。

第二个就是通道。我们明白了阴阳五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物质的平衡,但五行之间的消长、互动、制衡是需要一个通道来连接和传导的。所以中医在五脏对应的五腑之外多出了一个三焦的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三焦应该说是很多中医初学者比较困惑的概念,也是解释上也不太统一和明确,这里我谈谈我对三焦的理解。三焦应该说没有一个具体的器官,《黄帝内经》中所述: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三焦是决渎之官,也就是管理水道运输的机构,水道是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要的运输途径,《内经》中对三焦的这个比喻应该说非常恰当,相当于航运管理局。三这个数,古人用于表达多的意思,比如三生万物,三界等,它有包含万物之义。而焦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一只鸟,下面一团火。我们知道食物要经过火烤后才容易让人体吸收,才能转化为能量。而这个焦字就代表一种经过一定过程转化后的物质形态。《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三焦的大概意思,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在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之间进行信息和物质传递的一个通道。中医的三焦还分上焦、中焦、下焦。根据黄帝内经的分法,大至上,胸中属于上焦,上腹部属于中焦,下腹部属于下焦。这种分法让我们在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不确定是哪个具体脏腑或其它组织出问题的情况下,快速做出判断。也就是说可能是身体局部的能量传导出现状况,三焦这一概念的出现,建立了通道的医理推导模型,很好的解释了身体局部或脏腑之间因为通道不畅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通道概念的模型建立除了三焦理论外,还有一个更具体理论就是经络理论。中医用经络理论来连贯全身,经络,分经脉和络脉,它们不但是脏腑之间的通道,还是皮肤、腠理、肌肉、筋腱、骨骼之间联络的通道。人体的经脉由正经、奇经和经别共同组成,十二正经包括六条手经、六条足经,手经分阴经与阳经各三条,称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足经也分阴经与阳经各三条,称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奇经有八条,所以又称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奇经也是左右对称的。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各自别出的最大分支经脉,也是十二条,故也称十二经别。络脉分十五别络、浮络和孙络构成,经脉和络脉组成了一个遍布人体内外的网状组织结构,就像密布全身的河流,这些河流上可以行舟,舟船上可以运输货物和旅客,所以经络就像密布的航道,把旅客和货物运到全身各处,交通方便,物流通畅国家自然就繁荣昌盛,用国家来比喻人体是古人常用的思维方式。如此具体和完整的经络理论,是中医中通道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有了经络系统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信息和能量才能传达到全身,脏腑之间才能连通,局部和整体才能有密切互动。

第三个就是能量。我们先来看一下物理学对能量的认知,19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世界运转的动力是能量,并成功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就是说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那就是能量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的转换,他们使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方法,也没能将能量损耗降为零,因此他们将转换过程中浪费掉的,无法再利用的能量称为熵。后来这个概念被总结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有有序的事物如果没新的能量注入,就会向混乱、衰败的方向发展。房子不打扫就变脏、植物离开泥土、水就会枯萎,动物不进食会饿死。所以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中医认为气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气还分两种,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人之所以诞生靠先天之气,之所以存活靠后天之气的补充。后天之气的补充又分两种渠道,一种是呼吸,一种是饮食。所以中医强调养生,养生的方法之一就是合理的补充能量,以延长寿命。最注重养生的道家,就有很多呼吸之法用来调息养生,膳食方面更是数不胜数,大江南北各地的药膳,茶饮各种各样、不同功效、比比皆是。中医的六大技法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中只有“药”是最擅长使用能量的补充来达到身体平衡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所以自古以来的医书多以药方的记载为主流。

我们平时经常说能量透支,即然能量能透支,那就一定可以存储。能量在体内存储的量是否充足,可以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就是看能量在体内的表现状态。如头发、皮肤、嘴唇、指甲、舌头的颜色;声音、气味、神情的状态;脉搏、反应,走路或行动的力量等等。能量在中医称之为气血。气血水平高低可分成五个阶段状态。第一是健康状态,身材匀称,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免疫力强,不容易生病的人都是健康状态,但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这和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变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说欲望是健康的最大负担,不可否认心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是阳虚状态,阳虚或气虚的人会怕冷,手脚不温,精神疲惫,胃口不佳,易出汗等症状,免疫力低下,易生病、易过敏。造成气血下降的原因很多,如晚睡,长期劳累,饮食不规律,营养摄入不足,慢性肠胃疾病导致营养吸收功能弱等,由于未伤及元气,体内能量储备尚足,这时人体应对外来疾病侵入时,仍有抵抗能力,但不像健康水平的人一样可以很快地击退疾病,而是会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发生激战,因此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症状。有些人由于身体经常有这种战事的现象,会被认为是体弱多病。一般来说经常感冒甚至发烧的人,或者有过敏体质的人,都是处在这个等级状态。第三是阴虚状态,经常出现上火症状,头疼,眼睛干涩、红血丝多,口腔溃疡,怕热,口渴,血压、血糖偏高,脾气急燥,口气重,失眠,大便干结,小便黄等症状。还有一部分人,由于人体的能量太低,诊断维修系统无法完全正常的一个工作,疾病的入侵或器官的损伤没有立即的威胁就暂且将其搁置,也就是说人体的能量还不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呢,他往往会先搁置问题,把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时气血呢,只能够维持日常的工作和活动的需要,一般疾病侵入时人体呢并不抵抗疾病就得以长驱直入,由于没有抵抗的战事,因此也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但是呢,人体会在外表上,比如肤色,毛发,形体上面的留下痕迹,有经验的医生呢就能够识别出来。

这样的人是目前社会最大的群体,许多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健康,有无穷的体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尽情的透支身体,好像也不会生病,有些人甚至说自己,好像10来年都没有感冒过了,这种现象也是属于阴虚状态。

这种气血水平的人熬得越晚精神越好,而有些人甚至提出说每天睡眠,啊,两三个小时就已经足够,这个是由于人体日常产生的气血无法供应,每天的透支,所以呢,只能从人的先天元气当中去提取,也就是说你身体能量的核心储备库,所以身体在疲于应付你身体的一个日常的消耗,因此根本就没有力量去抵御疾病,抵御外来的邪气的入侵,可以说他不是不生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

每个人应该说气血水平可以维持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一方面呢是每个人受的先天禀赋不同,另一方面呢是人们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身体所储备的能量不同啊,这跟我们的作息时间、摄入营养,睡眠是否充足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呢有时候我们农村长大的人比城市长大的人更经得起透支,经得起折腾一点。

第四是阴阳两虚状态,有阴虚的状态在持续消耗能量没有引起重视,等到储存的能量即将用完的时候,也就是人体的阳气不再能够有效的提起来了,就到了阴阳两虚的一个状态了,这样的人会经常处于疲惫的状态,这个时候人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啊,他就会在我们的肌肉或者骨骼或者其他的脏器里面去提取,能量啊来维持我们身体的一个基础代谢,这样的能量用尽了,就使我们的整个身体的状态都随之下降,是我们的脏腑功能的也会减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那么人体为了自我保护呢,他也会采取一些强制的措施,就比如说犯困,人会一很容易处于一种疲劳的状态,头脑的这个运转能力和反应程度,以及记忆力、专注力都会随之下降,使你的工作完全没有状态,完全没有效率。第五是气血枯竭状态。如果人到阴阳两虚,这样的气血状态水平的话,再继续下降,那最终就是到了中医所说的阴阳大虚的水平了,用比较通俗的方法来讲就是气血枯竭了,这时人体气血,亏虚导致肝火旺盛,夜间呢就难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很多人的失眠都是处于这种的状态,这个阶段的肝火所透支的能量已经超过了人体的一个安全界的下限,所以身体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不得不透支各种可以转化的能量,这使人越睡不着觉,人的就越虚,肝火呢就越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胆经阻塞引起胆汁分泌不足,所以吃的食物无法完全转化为能量,营养吸收就变得更加困难。

这个阶段的人呢由于控制五脏六腑的能力都在逐步丧失,发生的疾病的一般都比较严重,而且多数呢目前的医疗系统呢是无能为力的,比如说恶性的肿瘤,比如说肾脏的衰竭啊,还有中风、偏瘫等等,由于气血枯竭,同时对五脏六腑都到了一个失控的一个地步,所以,很容易出现脏器在短时间内陆续发病的一个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并发症。这样并不是一个发病的器官脱累了其他的器官,而是各个器官都到了一个发病的临界点。

所以能量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因素,没有了能量的供给,生命将会衰弱,甚至死亡。如何使生命的能量得到适当、高效的补充和正确的休养是中医带给我们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中医的第四个概念——全息。我们接下来讲一下中医当中的第四个概念_全息,全息这个词他其实并不来源于中医,它最早来源于物理学,如全息影像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其实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简单的说,普通的图像,只是记录了物体,各个点的光强信息,丢掉了位像信息,所以得到的只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图像,没有立体感。而全息是利用相干光叠加而发生干涉的原理,记录了两种光波在介质上的信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处理,最后在照片成像的位置就可以观察到被照物体的三维图像。全息图像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说你不管是站在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物体,你能看到的都是由包含了全部信息构成的图像。

中医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人和宇宙也是一个整体。人体效法自然的构成元素及运行规则,人体既宇宙。人体就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比如阴阳五行理论,用来解释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运行规律和万物的形成,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人体的构成和运行规律。人体的某些部位,也包含了整个人体的全部信息。比如经络穴位的理论。经络就分手三阴三阳和足三阴三阳,所谓的三阴三阳,其实就是参照天气运行的一个规律。

而经络上的某些穴位,当我们进行刺激的时候,就可以解决身体当中脏腑的问题,所以这个穴位就包含着身体里这个脏器的所有信息。有意思的是,人的肢体的命名也符合全息概念,比如我们头疼,我们掐中指的手指头,就能缓解;口中牙疼,掐手中虎口位置,也能缓解;冷了搓手背,后背就会发热。

中医利用全息理论,使很多复杂的操作简化了,比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脉诊方法之一“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其操作就相当复杂,而且不方便。如果医患之间是异性,那就更不方便了,不符合我们“礼仪之邦”的文化背景。所以神医扁鹊就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一下子让脉诊变得容易推广和使用了。用全息原理论来解释,就是腕部的脉动就包含了身体状态的全部信息。因此,后世的中医全都沿用了取寸口脉的诊断方法。

利用全息理论来化繁去简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舌诊、耳穴、手诊等,我们陈氏手穴砭术也是全息疗法的一种,它把全身的经络和腧穴缩放到手部,使操作更加方便,摆脱了场地和条件的限制,而且起效迅速,安全、无创伤,关键一点,手穴砭术易学,易懂,易操作,所以具备广泛的传播特性。

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来源于生活,流行于民间,服务于百姓,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绵延数几千的文化和技术。在新时代里中医必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