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创造力源于思考,而这种独创性的灵感,是独立思考后的成果。但由于年幼的孩子思考能力较弱,家长会习惯于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想好,这无可厚非会使孩子的思考能力减弱,但随着孩子长大,家长要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逐渐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并养成习惯。 1、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很多家长在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而孩子也想直接得到答案。这样的方式虽然省时省力、皆大欢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一个提升思考能力的机会。如果家长多点耐心,在孩子提出问题时,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思考能力,还能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又会充满成就感。如果孩子暂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家长可以示范,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实地验证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 2、鼓励孩子的自主性 对年幼的孩子而言,自主性主要体现在自我服务、自主判断与自主决定上。这种自主性是孩子树立自信心的基础,能让孩子从心底里肯定自己,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去完成一些事情。而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表现,所以家长要从小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自己做”的范围。 比如1岁的孩子让他学习自己吃饭,两岁的孩子让他自己洗手洗脸、穿脱鞋子,再大一点就要学习自己洗澡,帮忙做些简单的家务,如擦桌子、放碗筷、收拾自己的玩具等,在家庭生活中担负起一定的固定任务,如每天都要和爸爸出门扔垃圾。当然,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在尝试自己做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家长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孩子相关技能,帮助孩子进步、成功。 3、让孩子学会自己判断和选择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要求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却对孩子不放心,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怕孩子没有经验,自己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就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解决。 然而,家长只有从小就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判断和选择,有意识地扩展孩子的思路,才能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们不要一味地包办,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充分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析、归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