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 血

 学中医书馆 2016-06-11

便血是指血从大便而下,又称肠风、脏毒。或先便后血(远血),或先血后便(近血),或单纯下血,统称为便血。《素问·阴阳别论》日:“阴结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日:“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明·张景岳说:“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胃”(《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脾虚不能统血,或因肝不藏血,或因湿热下注大肠,损伤脉络而成。一般血色鲜红者,多属实热;血色紫暗者,多属气虚或湿毒。《见闻录》日:“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色鲜红者,热也”。

    由于劳倦郁怒,损伤肝脾,脾失健运,统摄无权,肝不藏血而成便血者,其血在便后;因为饮酒嗜辛,肥甘厚味,蕴湿酿热,下迫大肠,络脉损伤而致便血者,肠风、脏毒当归此类。

    临床症状:属于劳伤者有下血紫暗,先便后血,腹痛神疲,舌淡,脉细;属于湿热者则下血鲜红,先血后便,便下不畅,口苦,舌苔黄腻,脉见濡数。

    【辨证用药】本病为脾虚血失统摄,或湿热下注而致,故治当

以补脾益气、清热化湿为主。

    1.劳伤者治以温中健脾,益气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人参、白术、茯神、甘草、黄芪、当归、木香、酸枣仁、龙眼肉、远志、伏龙肝。

    方中以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补脾益气,以复健运之职;当归养肝生血,使血能归经;茯神、酸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远志能交通心肾而宁心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防补益气血药滋腻滞气,碍脾运化功能;伏龙肝温中健脾止血。诸药合用,有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止血之效。

    2.湿热者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赤小豆当归散合地榆散加减。

    处方:赤小豆、当归、地榆、茜草、黄芩、黄连、栀子、茯苓。

    方中赤小豆、茯苓清热渗湿解毒;当归养血活血,使血能归经;茜草行血活血,消瘀通经,使止血不留瘀血;黄芩、黄连、栀子清热解毒泻火;地榆清热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效。

    【典型医案】  王某,男,18岁,学生。主诉下血月余,每于便时带血,有轻微腹痛,每天三五次,并少食乏力。经用氟哌酸及云南白药等治疗,症状不减,遂来诊治。

    症见便下血,粪血夹杂而下,每天三五行,腹部微痛,倦怠乏力,懒于饮食,舌质淡红、苔薄,脉见沉细无力。

    由于劳心过度所致。时值高考前备战阶段,贪黑起早,十分紧张,脾气受损,统血功能失调而成便血。治宜健脾补气,固摄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白术15克,党参l5克,黄芪20克,当归20克,龙眼肉15克,伏龙肝30克,孩儿茶15克,地榆炭15克,白及l5克,椿根皮15克。水煎服。

    上药服10天,出血量渐减。前方变化,又治疗20天,症状消失,痊愈。

    (1962年我在长春中医学院学习时,暑假期间,我胞弟患肠风下血,日数十行已月余,用药不效,我用民间验方,1剂病愈。处方:生椿根皮50克,冰糖50克。水煎内服。)

    (附录]伏龙肝又称黄土、灶心土、灶中黄土(《金匮要略》)、好土(《本草拾遗》)、好黄土(《东医宝鉴》)、黄泥(《疡医大全》)(载于《本草经集注》)。其味甘、平,性微温,无毒,入心、脾、胃经,有和中止血、收敛止呕、开胃健脾、补中益气、解诸药毒等功能,能治疗中暑吐泻、痢疾、痈疽肿毒、跌打损伤、各种出血等。用量:1550克,单味重用可60120克。

    黄土汤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黄土汤方:甘草、干地黄、附子()、阿胶、黄芩、伏龙肝(灶中黄土)。本方有温脾摄血之功。不仅能治下血,对吐血、崩中久不止,见面色萎黄、烦热、腹痛喜按、体倦等脾阳不足、统摄无权者,均可用之。

    【附方】

    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自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当归、远志两味药,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两虚,脾不统血。

    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  组成:赤小豆、当归。功用:渗湿清热,补血活血。主治:瘀血内积,蓄热不去。

    地榆散(《景岳全书》)  组成:地榆、茜草根、黄芩、黄连、栀子、茯苓。功用:清热止血。主治:湿热蕴积之便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