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殿堂】色彩为什么能够感动人

 砂锅馄饨 2016-06-11


图1:贝里尼《诸神之宴》


文/林凤生

“色彩的美以及其他特性,让人着迷,其快感体验,有如大快朵颐。”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


考察流派分呈的西方绘画,可以简单地分成重“形”的与重“色”的两大类。重“形”者,乃是以写实的手段,追求能够逼真地画出空间的立体感和人(物)的造型,它是西方经典绘画的主流。重“色”者却以画面色彩的赏心悦目为目标,对空间的景深和人物的造型不太在乎,这类绘画我戏称为“好色派”。




1
“好色”画风的三次高潮


在现代艺术流行起来之前,西方的“好色”画风已经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当时,位于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城还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也是地中海最大的贸易中心和港口。潮湿的气候、湛蓝的大海、穿梭往来的商船,以及五光十色的玻璃、陶瓷和奢侈品,使画家不仅敏感于自然风光的绚丽多彩,而且追求舒适豪华的生活,于是娱乐视觉感官的颜色成为画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以达·芬奇等人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一再强调的素描、透视和轮廓线,在威尼斯则完全淹没在那里的阳光、水气之中了。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这种享受不需要科学和知识,但需要美。”威尼斯画派创始人贝里尼的杰作《诸神之宴》,说的是酒神设宴款待众神的故事。当我们观赏此画时,见到的与其说是天堂里的故事还不如说是威尼斯人的生活,画面以田园牧歌式的节奏展示了当时上流社会里的少女和贵族的优雅生活。请特别关注画中使用的色彩,他们穿着的衣服都使用了极其昂贵的颜料,所以格外鲜艳夺目。


第二次高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印象派,这种打破传统桎梏、走出画室用绚丽的色彩记录阳光下光色变化的新画法,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色彩科学研究的影响。法国染料工程师谢弗雷尔长期从事染色工作,据说他能够分辨1万多种颜色并给它们编上了代码。1839年,他编著出版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原理》一书,其理论的要点是画面上相邻的颜色会互相影响,产生新的视觉效果。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莫奈、修拉等画家的极大兴趣。


法国印象派先后举办了8次专题画展,历时20余年,比较有影响的画家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马奈、德加和莫里索等,他们又各具特点,是西方绘画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其中,又以雷诺阿的画技最为了得,他不仅风景画得好,还善于画人物。在他的作品《荡秋千》中,我们可以看到沐浴在阳光里的少女,身上光斑陆离,显得楚楚动人。画作洋溢着热情和喜悦,让人看了心理暖洋洋的。


图2:雷诺阿《荡秋千》


第三次高潮是“惊世骇俗”的野兽派横空出世。1905年,马蒂斯和德兰等青年画家在巴黎秋季沙龙里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这是他们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柯里奥的村庄创作的,由于受到了地中海沿岸炙热的阳光和丰富而鲜艳的颜色的感染,这些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用草绿或柠檬黄来涂抹天空,把女士的面部画成紫色和橘黄色……令观者看了瞠目结舌。


批评家路易·佛克塞尔称他们为一群野兽,说:“这是颜色的大杂烩,红、蓝、黄、绿胡乱涂鸦,粗糙的色块随心所欲,好像天真的学童把颜料搬出来乱涂一通。”马蒂斯和他的伙伴们听了评论,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为之兴奋,因为“野兽”的称谓恰好能够表达出他们离经叛道的决心。他们的画很快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成为年轻艺术家趋之若鹜的时尚。这究竟为什么呢?

图3:马蒂斯油画作品《窗外》


图4:马蒂斯剪纸作品《海兽》



2
色彩传递不同的情感效果



事实上,野兽派画家是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他们对逼真地描绘现实世界不感兴趣,创造了不受到透视画法桎梏的一个平铺空间;用色也不受客观事物的真实色彩所束缚,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安排了色彩和形状,使它们构成一个和谐的、美丽的画面。


野兽派的成功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原来,当时的人对画的观赏趣味已经从“求真”转向“求美”,只要看起来觉得愉快,像不像没有什么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颜色是最能够给观者带来愉快的视觉元素,较之轮廓、线条、明暗等要强烈得多。彩色电视机要比黑白电视机更受到大众青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么,色彩为何能有如此引人关注、悦人心智的妙用呢?我非常赞同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的观点。布洛是一位研究美学的心理学家,有一句脍炙人口的美学名言“距离产生美”就是他说的。他认为,色彩最容易引起人的两种心理活动:联想和移情,而这两种心理活动恰好是启动人的情感活动的金钥匙。人们在看颜色时,往往立刻想到和它有关联的事物,例如见到蓝色想到天空和海洋,见到绿色就想到草木,这些就是联想。联想可以把以往附在某事物上的情感移到和它发生联想的颜色上去。因此,颜色对于这部分人所引起的情感往往是很强烈。唐代诗人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进一步说,绿色是一种比较明亮、养眼的颜色,于是我们把眼睛看了舒服的感觉移到颜色的本身,让绿色与生命、健康、环保和生机勃勃联系了起来,把它看成生命与自然的象征,这便是“移情”了。当然,这样的感受都是因人而异的,各人可以有不同的体会。不过,色彩绚丽的作品容易引起观众的感觉和共鸣却是不争的事实。


21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家帕特里克·卡瓦纳在研究印象派绘画的时候发现,粗糙的笔触和斑斓的色彩会延迟观者的知觉反应,却可以与大脑的情感中心——杏仁核直接“对话”,激发它频频“放电”。那么,用色、用笔更加放肆的野兽派在这方面当然有过之无不及。例如,我们在观看马蒂斯的剪纸作品《海兽》时就有这样的体会:尽管一下子还不清楚画的是什么,但是立刻可以感受到一种怡然自得、不可名状的愉悦。事实上,画面展示的是一幅非常奇妙的水下景观——鱼、海参、海马、水草在海洋的深处。


马蒂斯晚年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无法站立作画,于是改用剪了色彩纸再拼成大幅作品。马蒂斯的画看起来放松,像是即兴之作,实际上是精心构思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曾用激光对他的《河边浴者》一画分层探测后发现,马蒂斯曾多次改动和调整5位浴者的位置和姿态,可见他的用心。为真切表达光辉灿烂的色调,他还多次远游摩洛哥乃至南太平洋塔希蒂岛,获取直接、强烈的日光感受。马蒂斯的画具有东方韵味,人称“油画大写意”。


图5:索尼娅·德洛内《环形:太阳,第三号作品》


3
异彩纷呈的现代绘画流派



野兽派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它把绘画艺术里最重要的视觉元素——颜色放到了突出的位置。过去,西方绘画受到了“写实”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画得不像,再美丽的图画也是“白搭”。但是,自从有了野兽派,情况就不一样了,此后的现代绘画流派,如抽象派、蓝色骑士、光效应艺术都把彩色效果放在主要的位置。在奥菲主义画家德洛内夫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色彩斑斓,不均匀的光线分布表现出画面的动感和空间的深度。他们的创作还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里。妻子索尼娅还设计海报、戏装、舞台背景、服装、面料、书籍装饰、教堂的玻璃等。1976年,她将5辆玛特拉530轿车加以装饰,并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显示出她无穷的创造力。


总之,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色彩已经越来越成为视觉艺术领域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选自《科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