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钻裤裆的真相,他看到了什么?是尿不湿还是护舒宝?

 清淡人生2531 2016-06-11

两千二百多年前,大秦淮阴县的一群混子打算废了一个叫韩信的家伙。混子们看韩信不顺眼已经很长时间了,这小子什么活也不干,靠四处蹭饭维持温饱,还偏要摆出破落贵族的派头,整日佩着把剑在街上横着膀子晃。这也太能装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混子们在路口堵住了韩信,当众给他两条路:一、用剑杀了混子们。你不是非要佩剑么,那就杀个人看看。二、从混子们的裤裆底下钻过去。不敢杀人就证明你没本事,没本事还要佩剑,那叫“装”,“装”就得受惩罚。当时的韩信选择了钻裤裆。

若干年后,韩信成了牛人,牛到大汉的版图,约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牛到受封楚王,荆楚之地八十余座大城全归他管;牛到他的事迹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闪闪发光。

但他没有报仇,他对那些曾经欺负过他的混子们说:“知道当年我为什么不杀你们么?我是有大志、做大事的人,我的命比你们值钱,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值得我动手、不值得我犯险,我这叫忍辱负重。”

屈辱的经历就这样被他自己演绎成了千古佳话。于是,钻过别人裤裆的韩信的形象并未因此受损,反倒更加光彩。

但韩信说的是真的么?他当初钻人裤裆的时候,难道没有胆怯、耻辱和软弱?

也许他说的是真的,不过同样胸有大志一心想干掉始皇帝进而取而代之的项羽和刘邦,他们对这类事情的处理方法,肯定和韩信不一样。

对于项羽来说,不管身处何等境遇,他都不会钻人家裤裆。没办法,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人是不是英雄,一要看他的能耐,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取舍。项羽思想单纯、性格残暴,一生戎马,数次屠城,坑杀秦国降卒二十万,连眼都不眨一下。他历尽艰辛创下了西楚那么大的一份家业,最后却闹得以破产而告终。但即便这样,他仍然算得上是英雄。

当年会稽郡郡守眼见天下大乱,也想趁便分碗汤喝,找项梁、项羽叔侄商量造反大事。项梁觉得跟着郡守干,还不如自己干,因此吩咐项羽,直接就在郡守府中将郡守做掉,抢他的公章,夺他的兵权。

英雄是真正高傲的人。韩信在评说项羽时,曾说项羽小气,不能重赏有功之臣。也许这一点恰可反衬他的高傲,他认为天下是他自己打下来的,谁都没有挑战他的资格,没有和他并肩的权利,所以他无需赏赐任何人。

英雄最不能接受的命运就是托庇于他人隐忍苟活,他们不会算计投降、逃往江东和死之间的差别。如果自己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要看别人的脸色,那还不如以死相抗。除此之外,任何选择对于英雄来说都是一种侮辱,与其说这是英雄的缺陷,毋宁说这就是英雄的性格。

英雄是不会做忍辱负重之事的,如果钻别人裤裆也算忍辱负重的话。那么刘邦会不会钻哪?刘邦肯定会的,这世上压根儿就没有刘邦做不出来的事。他没发迹时,一次曾到县令家随礼,身无分文就敢吹:“刘季随一万块钱的红包。”胆子够大,脸皮够厚。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刘邦在彭城大败,仓皇出逃,车上有他的儿女,还有驾车的司机———他的铁哥儿们夏侯婴。刘邦嫌车上人多,跑得慢,于是把一双儿女全赶下了车。可夏侯婴不同意,一定要把侄子侄女都带上。刘邦非但不觉得夏侯婴重情重义,反而怀疑起亲生儿女的血统来,认为老夏侯这家伙可能和自己的媳妇有染,几次想杀了夏侯婴,都没敢下手,原因是怕打不过他。

项羽有个部将叫丁固,看项刘争天下形势未定,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一次追刘邦时假公济私,将他给放了,你看刘邦当时说得多好:“哥们儿,谢了,以后有事就找我,肯定好使。”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丁固果然不知死活地找他去了,当时刘邦正为手下大将们争功的事闹心,一听这家伙也来找自己要人情,大怒,骂道:“你这混蛋,还有脸来见我。你跟项羽混时就不忠心,我要收了你,还不得把我的小弟们都带坏了,拉出去,砍了!”翻脸不认人啊。更别说他和项羽在广武对峙时,面对项羽“烹爹”的威胁,不但不害怕反而要口“爹肉汤”喝的“光荣”事迹。就这么个人,他有什么不敢干的!所以说钻“个把”裤裆对刘邦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但有一点他和韩信不同,那就是刘邦得志后,对于昔日钻别人裤裆的经历,他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与韩信是不会一样的。他要么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要么就是向那些混子狠狠报复,他是绝对不会去解释的,这就是真小人的性情。

罗列两个证据:刘邦未起兵时,在家乡是个黑社会头目,虽然混得还算成功,但也经常要受王陵和雍齿两个更大的“流氓”团伙欺负。其他乡邻看不上他的、嘲笑他的也大有人在,但刘邦衣锦还乡后,一心只顾炫耀,请众乡亲喝酒吃肉,没听说他算谁的账。

只有一次,因为“授衔”问题,很多功臣心怀不满,刘邦为安抚这些人而找张良问计,张良问过他一句话,“陛下,这些跟你起兵的哥们里,你最恨谁?”刘邦恶狠狠地说:“最恨雍齿,这家伙,以前净欺负我,我想杀他,因他功劳大,找不着什么借口,所以留他至今。”

刘邦被雍齿欺负的时候,很多事也未必就比“钻裤裆”光彩多少,因此刘邦一直在找机会报复,他不会像韩信,把雍齿叫来,当着众朝臣的面问他:“雍齿,知道当年你欺负我时我为什么不杀你么,我是有大志、做大事的人,杀你没名……”于是朝臣恍然大悟,齐心称颂陛下圣明,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这就是差别,项羽是英雄,宁死不辱,别人胆敢要他钻裤裆,结果只有一个:死,或者项羽死,或者混子死;刘邦是小人,小人看重的只有利益,而无所谓荣誉、道德。受屈辱时,他要么不在乎,要么找机会报复。他才不屑于花心思去向别人解释自己忍辱负重的良苦用心。

既可以钻别人裤裆又肯花心思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的,只有韩信这种人。

读过几本书,受了几年教育,韩信自然不会像刘邦那么没心没肺,他是有羞耻之心的。他也认为钻别人裤裆不好,否则他就不会在功成名就后仍对往事耿耿于怀。那他当初干嘛还要去钻呢?一句话:个性使然。

一个人的个性,或者说是他这种人的个性使然。

有本领,有志向,但软弱,精于计算和权衡,在利益不受侵犯的情况下可以讲道德,而一旦利益受损的程度超过自身欲望所能承受的底线,道德的底线就会失守,且一溃千里,最后沦落到去钻别人的裤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韩信在钻别人裤裆时的心理活动,他肯定想得很多,但想来想去不外乎一个“怕”字。怕实现不了远大的抱负,怕埋没了自己的满腹经纶,怕坐牢,怕受苦,怕疼,怕死……

读的书多,自然想得就多,这是计算;怕这怕那,既过不了名利关,也过不了生死关,这是软弱,五分的计算加五分的软弱,于是便造成了十分的胯下之辱。

综观韩信的一生,钻裤裆是他逃不掉的宿命。

他一直在计算和权衡。由齐王改封楚王后,韩信回乡报恩。一个给过韩信盒饭吃的大婶得了数千万,因为她做好事不求回报;而另一个让韩信蹭饭达数月之久的亭长只得了几百块,因为他后来不让韩信吃了;欺负过他的那些混子则被韩信安排当了兵,做自己的禁军,一来可以洗刷自己当年钻裤裆的恶名,二来可以让这些人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你看,在这些小事上,韩信一笔一笔算得多清楚。

当初韩信打下齐国,谋士蒯通劝他脱离刘邦,拥兵自立,与刘、项平分天下,鼎足而三。韩信又开始琢磨开了,自立为王是好,但也要冒一定的风险,成则为帝,但是不成哪?欲为一齐王而不可得,况且刘邦已经答应封自己为齐王了……裂土封王,这是韩信欲望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被刘邦满足,韩信自然要讲诚信、讲情义。

刘邦命令韩信合围项羽,打赢对西楚的最后一战,韩信按兵不动,因为他的欲望未能满足———封地的界限还没划明白哪———直到刘邦说“自陈以东傅海,归齐王”,韩信这才服从命令,重新拾起“道义”大旗,进兵垓下,以报刘邦知遇之恩。

西楚亡后,与韩信有旧的楚将钟离昧投奔韩信,希望能被窝藏。韩信十分讲道德地答应了:老朋友都穷途末路了,自己哪能见死不救?然而到了事情败露的那一天,到了刘邦下令让楚王必须抓到钟离昧那一天,韩信讲道德的决心犹豫了:造反哪,未必能打得赢;不造反哪,又被刘邦抓住了把柄。思来想去,顾不得什么情义无价了,先保住自己,保住楚王的爵位再说,于是钟离昧被他杀了。

是小人就不会去冒险救人,是英雄呢?就会救人救到底,韩信先救人后卖友,然后再拿着朋友的人头去钻刘邦的裤裆,但终究没能钻成。

韩信拜帅

韩信是了不起的,他的旷世才华,他的雄图大志,他的赫赫功业……这些都让后人高山仰止,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却是以钻裤裆始,又以钻裤裆终。不同的是,第一次他不想钻,但钻成了;最后一次是他想钻,但失败了,因此,韩信的一生就是钻裤裆的一生。

韩信被刘邦收拾后,并没心悦诚服地好好改造,他还是和小人不同的,小人势利,韩信骄傲,因为骄傲,难免就要不满,就要在背地里发牢骚。

樊哙是刘邦的妹夫,这人视韩信为“战神”,是韩信的忠实粉丝,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一次心情郁闷,无意中溜达到樊哙家门口,这可把樊哙高兴坏了,激动得语无伦次:“大王竟肯到我们家来……我太荣幸了……”

论爵位,韩信如今和樊哙一样,都是彻侯,但樊哙执下礼,跪送跪迎,韩信并未因此而青眼樊哙,反在出门时感慨:“我怎么混到这个地步,居然和樊哙这种人平起平坐!”

受屈辱时不敢反抗,但发牢骚的胆子却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在刘邦面前也说走了嘴:“凭陛下的能耐,也就带十万兵,而我多多益善。”虽然为了缓和气氛,他也说了些皇帝虽然不会管兵,但会管将之类的场面话,但双方的嫌隙却越来越深,无法弥补……钻了别人的裤裆,却依然没有换来美好结局,最终被斩。

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项羽死前,看见汉将中有他的老相识———吕马童,于是说:“听说谁要是能砍了我的脑袋献给刘邦,刘邦赏他千金,封万户侯,你我相识一场,我就把这场大富贵送给你吧。”说完自刎而死。刚刚还慑于项羽威名不敢向前的汉将汉卒们,轰地一下围了上去,为抢项王的尸首自相残杀……

这就是历史,英雄身死,小人坐殿。而韩信这样的人,游走在道德和利益的边缘,最终钻入了小人的裤裆。

这三种角色在两千年前的一幕幕活剧,在今后的两千年中不断地重演着。

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要避免把最好的自己押给最不值的对象。

很多年以后,韩信找到那个屠夫。

屠夫提心吊胆很久了。结果韩信把他提为护军卫,还告诉他:当年,我不是怕你,而是我没有道理去杀你。如果杀了你,我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我可以把我的命押给项羽,押给刘邦,甚至是吕后,但不会押给你。

同样,不要挥霍我们的愤怒。

天下可以愤怒的东西有很多,社会的不公你不愤怒,别人说你两句你就愤怒了?

同样,不要忽略每一个迎面而来的微笑。

那么,当韩信从屠夫胯下钻过时,他看到了什么?是尿不湿还是护舒宝?我想应该是一个巨大的物体: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