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教育观念的误区(一) :人才观误区

 教育繁星 2016-06-11

父母的人才观是指父母对人才价值的取向和对子女成长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从而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

1、成材=高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运转,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竞争机制、政策导向都是为了分数和升学。对儿童的评价也是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准的。不仅学生的优劣以分数评价,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和学校的工作无不以分数与升学率来评价。自然,“成材=高分”这一公式在许多父母眼里是天经地义的,可以不假思索地去接受,并和学校的教育者一道去敦促自己的孩子为分数而拼搏,哪怕孩子付出的代价是失去童年的天性,失去健康的体魄,失去健全的个性乃至宝贵的生命。

2、成材=念大学。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没有知识,或是文化科学素质不高,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处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大学文凭,才是惟一的出路,才能生存,才能找到理想的职业。有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希望通过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因此,他们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如何,一味地让孩子奔念大学的目标,这势必在给孩子加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也给孩子施加了过重的心理压力。

3、成材=成“家”。父母望子成龙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只有成了“大家”、“明星”才有出息,因此他们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父母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忽视孩子兴趣特长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造成亲子关系的对立,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4、成材=有个好专业。在报考高校时,父母们都希望给子女挑个好专业。关于专业价值取向问题,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他列举了目前高校广泛设置的14种专业,让受调查学生父母按其满意的程度排序。这14种专业是:数学物理、文史哲学、生物化学、医疗卫生、艺术体育、商业贸易、财会金融、管理、计算机科学、电子轻工、农林畜牧、法律新闻、外语、电工机械。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学生父母认为自己子女应选择的理想专业前7位依次是:财会金融、计算机科学、外语、法律新闻、医疗卫生与数学物理、管理、商业贸易。这种等级排列中所反映出的择业观念,其特点是基础学科失宠,父母选择专业时实用性、功利性的倾向增强。社会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需要各种不同专业人才的支撑才能达到平衡,如果大家都去追求这些所谓的“好”专业的话,势必造成某些专业人才紧缺,而另一些专业又过剩的状况,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更不利于个人的成材。

人才观误区的危害:

父母对人才的片面理解,大大缩小了人才的范围,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及个性的发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同时,由于要求过高,子女总是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也常常因此而感到失望,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极不耐烦的心理,84教育方式也难免粗暴。再加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长此以往,很容易酿成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