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必读】父母教育观念的误区

 老沔城人 2021-12-26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父母必读】


父母教育观念的误区


    一,人才观误区

    父母的人才观是指父母对人才价值的取向和对子女成长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从而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

    1.成材=高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运转,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竞争机制、政策导向都是为了分数和升学。对儿童的评价也是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准的。不仅学生的优劣以分数评价,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和学校的工作无不以分数与升学率来评价。自然,“成材=高分”这一公式在许多父母眼里是天经地义的,可以不假思索地去接受,并和学校的教育者一道去敦促自己的孩子为分数而拼搏,哪怕孩子付出的代价是失去童年的天性,失去健康的体魄,失去健全的个性乃至宝贵的生命。

    2.成材=念大学。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没有知识,或是文化科学素质不高,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处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大学文凭,才是惟一的出路,才能生存,才能找到理想的职业。有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希望通过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因此,他们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如何,一味地让孩子奔念大学的目标,这势必在给孩子加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也给孩子施加了过重的心理压力。

    3.成材=成“家”。父母望子成龙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只有成了“大家”“明星”才有出息,因此他们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父母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忽视孩子兴趣特长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造成亲子关系的对立,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4.成材=有个好专业。在报考高校时,父母们都希望给子女挑个好专业。关于专业价值取向问题,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他列举了目前高校广泛设置的14种专业,让受调查学生父母按其满意的程度排序。这14种专业是:数学物理、文史哲学、生物化学、医疗卫生、艺术体育、商业贸易、财会金融、管理、计算机科学、电子轻工、农林畜牧、法律新闻、外语、电工机械。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学生父母认为自己子女应选择的理想专业前七位依次是:财会金融、计算机科学、外语、法律新闻、医疗卫生与数学物理、管理、商业贸易。这种等级排列中所反映出的择业观念,其特点是基础学科失宠,父母选择专业时实用性、功利性的倾向增强。社会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需要各种不同专业人才的支撑才能达到平衡,如果大家都去追求这些所谓的“好”专业的话,势必造成某些专业人才紧缺,而另一些专业又过剩的状况,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更不利于个人的成材。

    人才观误区的危害:

    父母对人才的片面理解,大大缩小了人才的范围,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及个性的发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同时,由于要求过高,子女总是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也常常因此而感到失望,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极不耐烦的心理,教育方式也难免粗暴。再加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长此以往,很容易酿成悲剧。

    二,亲子观误区

    父母的亲子观是指父母对子女和自己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据对一些幼儿父母生育观的抽样调查,父母生育儿女是为了:增加乐趣的占40%,实现自己理想的占24%,为家庭争光的占9%,养儿防老的占7%,传宗接代的占5%,巩固感情的占5%,另有10%的父母对此没有任何考虑。这个调查结果反映,一些父母初始的养育动机是自私和盲目的,这必然导致许多父母持有一些错误的亲子观。

    1.视子女为父母的私有财产。有父母认为,子女是父母所生,又是父母用心血抚养长大的,因此父母享有对子女的绝对所有权,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这种观点将儿童完全物化,严重抹杀了其作为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权。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隶属品,子女与父母是依附关系,一切应服从父母的安排。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受自己主观愿望和心情的影响较大,随意对儿童施以溺爱或体罚。

    2.子女的一切可由父母决定。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在生活阅历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上总是不及大人。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最好还是由父母替他们决定一切,包括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道路。

    3.子女可以替代父母去实现长辈的理想。父母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本无可厚非。而问题在于,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例如,有一位母亲从小就热爱音乐,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但由于家庭贫寒,始终不能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现在,有了一定经济能力的她不仅给女儿买了钢琴,还为其聘请了钢琴教师。她的观点是:女儿是她生命的延续,自己的遗憾要让女儿来补全。然而,不知这位母亲是否想到,女儿也有自己的梦想,为了弥补母亲的遗憾而放弃她自己的梦想,那么她的遗憾又由谁来弥补呢?

    亲子观误区的危害:

    这种传统的亲子观,将子女看做家庭的私有财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孩子必然同父母的专制产生矛盾,极易形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教育效果不佳。同时,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成长患得患失,有一种输不起的恐惧心理。对子女持专制态度的父母,实施包办代替的教育方式,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要求孩子沿父母设计的轨道走路,势必对孩子控制过多,干涉过多,要求过高,处理方法过激,教育的情绪化严重,使孩子丧失了自主能力,遏止了平等意识的发育,弱化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持这种亲子观教育出来的子女,往往依赖性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淡漠,没有毅力,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弱,受控心理重,心理承受能力差。

    三,儿童观误区

    父母的儿童观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权利、地位以及对子女发展规律的观点。儿童观直接影响父母的家庭教育内容与方法。

    1.儿童是“大小人”。父母中一个普遍的认识问题是把儿童看成是“大小人”,许多父母对子女能力的估价始终低于孩子的实际水平,他们常常把“少年”看成“儿童”,把“青年”看成“少年”。他们认为儿童在其身心成熟之前是非常懦弱的,是完全依赖父母的,因此在家庭中,父母有责任为其安排好一切。这种观点忽视了孩子的能力与发展。

    2.儿童是“小大人”。这种观点正好与前一种观点相反,“儿童就是缩小了的大人”,这样的观点持有者在现今的父母中不乏少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成人做到的事同样也是儿童应该做到的,他们不顾儿童的需要和能力,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持这种儿童观的父母,没有认识到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更不懂得教育孩子应该适合其年龄特点。

    3.儿童没有什么个性。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而有的父母则认为:别的孩子能做的,自己的孩子也应该能;相反,别的孩子不做的,自己孩子做了又觉得不正常,要加以遏制。

    儿童观误区的危害:

    缺乏正确的儿童观容易造成盲目的教育。例如,把孩子看成“缩小的成人”,就会对子女实行所谓的“超前教育”,不顾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心理发展阶段,给孩子灌输超出其接受能力的知识,其效果必然不好,孩子在超负荷的压力下,饱尝一次次的失败经历,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或恐惧心理。父母们的原意是想“速成”,可最终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同样,将孩子看成“长不大的孩子”,过低估计孩子的能力,否定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包办一切,只会助长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其结果只能是阻碍他们的发展。

    四,教子观误区

    教子观往往和儿童观相联系,它主要反映父母对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父母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

    中科院心理所在对中、美儿童适应能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儿童的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期望和教育方式显出某些不同之处。中国母亲大多希望孩子当好孩子、三好生、守纪律、受奖励,注重儿童课业成绩的提高,花较多的时间帮助孩子做家庭作业、讲解难题,对孩子得了低分,持批评态度,并进行惩罚。而美国母亲更强调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社会技能的提高,对孩子干预较少。

    在一项有关中、日、美三国高中生“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对比研究中,美、日两国的父母被其子女列入前三位,而中国高中生的答卷中,父母竟列不进前十名。

    为什么辛辛苦苦地劳作,在物质上把子女像小皇帝一样供养着的父母,竟得不到子女的尊敬和满意呢?是什么导致了亲子关系的冲突?我们不能不对父母的教子观做一反思。父母错误的教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光宗耀祖。这是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子目的观,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给中国人留下的传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旧式的家庭中,“世代书香”“诗书继世”“耕读传家”都是足可以引以为豪的家族光荣。孩子成了才,父母脸上也有光彩。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父母学,为家族学,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2.“棍棒”之下出“才子”。古人曰:“棍棒之下出孝子”,也许在当今社会中更流行所谓的“才子”。但是无论是孝子也好,才子也好,都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之下成长的。有父母认为,和小孩子没有道理可讲,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打和骂,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深刻的记忆,防止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是以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融洽的亲子关系为代价的。

    3.可怜天下父母心。与“棍棒”教育相对立的是所谓的“爱”的教育。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模式,更使得孩子成了一家之宝,大人们都想给孩子最多的爱,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然而,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将“爱”片面地理解为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为孩子提供最周到的服务甚至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最终使爱变成了溺爱。

    4.“树大自然直”。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教子观念,它认为儿童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不需要父母特别的教育,就能按其规律逐步发展。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否认了教育的作用,它也为那些缺乏爱心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提供借口。

    教子观误区的危害:

    错误的教子观,必将造成错误的教育。不管是棍棒式教育,溺爱式教育,还是放任式教育,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子观所奉行的无论是使孩子生活在专制的、压抑的家庭气氛中,还是“听话教育”,实施包办代替的生活管理,或者是听之任之,由着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都有可能严重抑制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矛盾,销蚀孩子的锐气和灵气,它们或者是使孩子唯唯诺诺,缺乏主见,或者是使孩子依赖性强,习惯于被安排,或者是使孩子没有生活的方向,没有努力的目标。总之都有可能最终导致他们遇到变化就徘徊,遇到挫折便沮丧,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自主精神和应变能力都很差,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