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教育观念的误区(四):教子观误区

 教育繁星 2016-06-11

教子观往往和儿童观相联系,它主要反映父母对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父母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

中科院心理所在对中、美儿童适应能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儿童的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期望和教育方式显出某些不同之处。中国母亲大多希望孩子当好孩子、三好生、守纪律、受奖励,注重儿童课业成绩的提高,花较多的时间帮助孩子做家庭作业、讲解难题,对孩子得了低分,持批评态度,并进行惩罚。而美国母亲更强调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社会技能的提高,对孩子干预较少。

在一项有关中、日、美三国高中生“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对比研究中[4],美、日两国的父母被其子女列入前三位,而中国高中生的答卷中,父母竟列不进前十名。

为什么辛辛苦苦地劳作,在物质上把子女像小皇帝一样供养着的父母,竟得不到子女的尊敬和满意呢?是什么导致了亲子关系的冲突?我们不能不对父母的教子观做一反思。父母错误的教子观主要74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光宗耀祖。这是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子目的观,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给中国人留下的传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旧式的家庭中,“世代书香”、“诗书继世”、“耕读传家”都是足可以引以为豪的家族光荣。孩子成了才,父母脸上也有光彩。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父母学,为家族学,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2、“棍棒”之下出“才子”。古人曰:“棍棒之下出孝子”,也许在当今社会中更流行所谓的“才子”。但是无论是孝子也好,才子也好,都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之下成长的。有父母认为,和小孩子没有道理可讲,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打和骂,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深刻的记忆,防止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是以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融洽的亲子关系为代价的。

3、可怜天下父母心。与“棍棒”教育相对立的是所谓的“爱”的教育。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模式,更使得孩子成了一家之宝,大人们都想给孩子最多的爱,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然而,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将“爱”片面地理解为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为孩子提供最周到的服务甚至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最终使爱变成了溺爱。

4、“树大自然直”。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教子观念,它认为儿童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不需要父母特别的教育,就能按其规律逐步发展。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否认了教育的作用,它也为那些缺乏爱心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提供借口。

教子观误区的危害:错误的教子观,必将造成错误的教育。不管是棍棒式教育,溺爱式教育,还是放任式教育,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子观所奉行的无论是使孩子生活在专制的、压抑的家庭气氛中;还是“听话教育”,实施包办代替的生活管理;或者是听之任之,由着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都有可能严重抑制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矛盾,销蚀孩子的锐气和灵气,它们或者是使孩子唯唯诺诺,缺乏主见;或者是使孩子依赖性强,习惯于被安排;或者是使孩子没有生活的方向,没有努力的目标。总之都有可能最终导致他们遇到变化就徘徊,遇到挫折便沮丧,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自主精神和应变能力都很差,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