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欹枕绿杨桥——读苏轼《西江月》

 江山携手 2016-06-11

                         西 月·书绿杨桥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gōng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cuán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

                      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这首《西江月》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苏轼把词变成了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因而词的情志因何而生须有说明。他在很多词中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或交代创作背景,或补充本篇意境内容,大大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本词小序中的“蕲水”,即今湖北浠水。“曲肱”,弯曲手臂。《论语·述而》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用其意。这篇小序仿佛一篇优美的小品文,它叙事简洁,描写生动,充满诗情画意。作者说,最近在黄州,一个春天的夜晚,沿着蕲水走。经过酒家,喝了几杯酒。带着醉意,趁着月色走到一个溪桥上,解下马鞍,弯着胳膊作枕,准备稍事休息。谁知一觉醒来,天已亮了。张眼四望,青山环绕,绿水淙淙,真让人怀疑这不是尘世。感慨之余,挥笔在桥柱上题下此词。

    (一)串讲句意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先说“照野”,突出点明了月色之佳。“弥弥”,水满而流动的样子。用它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上涨、溪流汩汩gǔgǔ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层霄”,即层云。以“隐隐”形容云层的轻淡柔和、若有若无,相当传神。开头两句,以恬静而轻灵的笔调,简练自然地描绘出春宵美景:月光照耀在空旷的原野上,清溪微波荡漾;浩淼的夜空中,云层轻柔,若隐若现。东坡历来爱月,他在这里虽未直接描写月光,却通过广袤的原野、廖廓的天宇、清亮的溪水、轻柔的云层,表达了对无边月色和由此而产生的美好夜色的赞赏。短短的两句已使读者心旷神怡了。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鞯,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玉骢”,毛色青白的骏马,代指坐骑。“玉骢骄”,马使性子,不愿渡水。此句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解下障泥准备渡水了!作者借用典故,只写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其实未必是马因障泥未解,便任性不肯涉水,而是作者自己停下了脚步。所以接下去就说,他醉意朦胧,真想索性就在这芳草丛中睡去。“我欲醉眠”,出自萧统的《陶渊明传》。陶渊明醉时曾对客说:“我欲醉眠,卿可去。”一派豪放率真之情。后一句将作者忘乎所以的沉醉、仿若仙人的潇洒,形神兼备地表现了出来。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可惜”,是可爱的意思。“教”,应念jiāo。“琼瑶”,即美玉,这里喻指皎洁的水上月色。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如此可爱的一溪风月,还是赶紧把马拴好吧,免得它走入溪中,踏碎了这天光月影。这两句进一步为上两句作了补充发挥。景色这样的美好,几乎容不得半点惊扰,他要静静地欣赏这一切了。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欹”,音qī,倾斜;“欹枕”,斜卧。因为酒意未消,又为美景陶醉,作者准备稍事停留休息。他解下马鞍,[以鞍为枕],斜卧在绿杨桥上。没想到,这一觉睡得十分香甜,直到黎明时杜鹃的一声啼叫,才将他从梦中惊醒。“一声春晓”,如空谷传声,余音袅袅,生动而又画龙点晴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但具体怎样,又不细说,有如在画卷上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令人回味无穷。
   
(二)评述全篇

    作者在词中描述了自己春夜醉眠山水间的一次美妙经历,描画了一幅月夜人间仙境图,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钟爱之情和物我两忘、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被贬在黄州,其实生活很艰苦,要靠耕作养活自己,但是他随遇而安。他说:“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他把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改编成歌谣,教给农夫唱,自己也乐呵呵地跟着打拍子。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还有时参禅悟道,有时寄情山水。在这首《西江月》中,澄澈的自然景色与空灵的个人心态交相融合。作者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尘世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他能忧中取乐,苦中求欢,正是由于他有随缘自适的旷达胸怀,可以不因宦海浮沉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困顿而怨天尤人。他始终平静地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积极地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同是贬谪,韩愈只是希望自己的亲人为他收拾骸骨("好收吾骨瘴江边"),谈不上积极面对前路的艰险。这提醒人们,我们身边的快乐本来是无处不在的,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的眼光和心境罢了。

    这首词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所写之景,无论是作者夜间醉眠之地,还是早上醒来所见,都是“疑非人世”之景;所抒之情,是忘却尘世的超然之情。这独特的意境,是那样地富有诗情画意,读来令人神往。传说由于这首词清新优美,空灵蕴藉,当时便有敬慕苏轼的人,在离桥不远的地方,建了一个亭子,起名春晓亭。虽不知是否属实,却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