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乐颂》:父母阶层在孩子身上的烙印,比你想象的深多了

 18千山暮雪 2016-06-11


                                           

                                          文/陈琳


相信大家已看了无数篇讨论《欢乐颂》的文章。不可否认,这部得到广泛好评的良心剧,从剧本制作、演员演技、反映真实以及逻辑合理性等方面,都已经超过了许多国产都市剧。




大多数剧评,从感情谈起,讨论都市人的爱情纠葛;也有从“阶层分化”这个角度,谈论社会阶层流动日渐僵化的局面;还有从智商、情商乃至个人实力的方面,剖析像邱莹莹一样智商不足、情商不够的人,被双商奇高、实力超群的安迪彻底碾压的悲催。


但很少有文章,从各阶层的家庭教育、亲子相处模式的角度进行评析。所以今天,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谈《欢乐颂》带来的启发。


在《欢乐颂》的“五美”中,出现父母的“四美”是:


曲筱绡:


中产阶层以上的富人家庭出身,标准富二代,父母白手起家创得大笔家产。她自小受宠,走了中国富二代的典型道路——出国留学,再回国加入家族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


而“不典型”却又常出现在小说桥段中的一点,藏在背后的”家族恩怨“,即曲筱绡需要与同父异母的哥哥争夺父亲的好感,以及家产。


曲筱绡虽然从小得到极大的物质满足,但她的父亲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将家族企业的重任委以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的儿子,而只希望女儿舒舒服服享受家里现有的富裕生活,没必要与男人去商场争夺厮杀。


邱莹莹:


中产阶级以下的劳动阶层家庭出身,唯一出场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格局比较狭窄,因此深知自己无力带领家人扎根大城市,就将提升阶层的重任交给女儿——让女儿无论如何都要留在大城市,而不要回到自己的小县城。


最能体现邱爸爸自身格局的无疑是在女儿遇到失恋失业的双重困境时,给她买一堆逻辑不通的成功学书籍,而崇尚成功学、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这也是知识水平有限的社会阶层常有的做法。


关雎尔:


二线城市中产家庭出身。面对要强的女儿坚守大上海的决定,关雎尔的父母心疼地表示:女孩子嘛,在父母身边找个稳定工作,早日结婚生子就很好啊,为什么要一个人在大都市苦苦打拼呢?


他们和邱莹莹父亲的诉求截然相反,是因为家庭比较宽裕,父母并没有希望通过女儿来改变家庭命运或提升阶层,只要求女儿在他们的庇护下,不跌出自身阶层便可。


樊胜美:


城市贫民阶层家庭出身,靠自己力量奋斗到了大城市。哥哥好吃懒做、毫无责任心,父母将她这个女儿当作儿子的输血站、提款机,极尽可能压榨女儿、补贴儿子。


她的父母在所有家长角色中,出场时长最多、戏份最重,人物黑点也最多,引得观众掀起了“心疼樊胜美、打倒樊家妈”的议论热潮。很多相关剧评,都指出了樊家父母极度重男轻女,像水蛭一样牢牢吸在女儿身上,拖得她三十岁了还是没车没房没存款,独自一人在都市打拼,现状凄苦。


唯一没有受到过父母影响的人物,应该就是安迪了。她很不幸,患有精神病的姥姥和妈妈,让她的基因也潜藏着许多风险。童年时期又遭遇了被外公和爸爸抛弃,与弟弟失散多年,跟无数孤儿一样,她的命运如水上浮萍,看不到任何转好的可能性。


她又很幸运,被来自美国的夫妻收养,从此远赴异国,告别了飘摇的孤儿生活。尽管童年的经历仍旧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也影响到了她与人的相处方式,以及对待感情的态度,但她凭借自身的先天智商与后天努力,一路奋斗到名校和华尔街,之后又回国做了高管。从财富到品味,都进入了名副其实的精英阶层。


试想一下,如果她当年被父亲找到,等待她的结局,要么被父亲掐死,要么遭受冷遇甚至再遭抛弃。留下的心理创伤,势必更多,身世说不定比樊胜美还要凄惨数倍,更不一定有现在的成就。所以说,没爹妈要好过一对有问题的父母。安迪身上没有原生家庭的烙印,也避免了许多原生家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既然《欢乐颂》这部剧的核心线就是“阶层”,那我们也从不同阶级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他们和各自孩子的相处模式,来看看22楼五个女孩子的不同,到底和她们的爹妈有什么关系。


1


阶层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都会不同。


曲筱绡之所以总是大大咧咧、口无遮拦、无所畏惧,除了性格活泼外向,还与她和她父母所处的阶层,以及这个阶层的典型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而樊胜美脑中时时刻刻的紧迫感、匮乏感,以及想“掐尖”高攀的想法,处处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也和她所处的阶层,和他们的思维不无观关联。


先看一个研究理论:


中产及以上的阶层,由于物质富足、知识水平较高,因此视野也比较开阔。他们教育孩子时,会更多地鼓励孩子做出尝试、努力试错。还通过带孩子旅行、读书、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


他们在和孩子进行以上活动时,不会过分向孩子强调需要花多少钱,也不会强调“这很贵,你一定要充分利用、懂得珍惜”之类的话。因此孩子的心态也是比较轻松,能够专注于事情本身。


而且,他们会引导孩子,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服务,教他们争取利益,幼年时便让孩子以成熟的姿态与成年人互动,并大胆说出自己的诉求,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指令。


而劳动阶层和城市贫民阶层,在生活中谈论最多的就是“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围绕“钱”来进行,而且他们谈论的钱,并非如何挣钱,而是如何省钱,或者某件事物有多么贵,以及自己有多么贫穷。他们往往太过看重钱,乃至于忽略了事情的本质,陷入“穷忙”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回到《欢乐颂》,暂且不论她们手里资产的多寡,以及家庭本身的财富状况,我们先看看曲筱绡和樊胜美处理事情时的思维差异。


曲筱绡成为小老板后,做项目时会快速衡量需要什么资源、如何达成目标,然后会充分调动整合这些资源,而不是先看这件事情要花多少钱。


在与各色人物交流时,曲筱绡轻松自如、大方得体、从无怯场,抛去本身性格因素,她从小对父母的商场经历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社交技能和商场经验,即使吃饭时,父母也会有意识地与她谈论工作的事情。她所具备的文化资本、社交能力、社会资源,与她父母的教育和传承不无关系。


而樊胜美,尽管看起来气场强大,应对酒局饭局豪放自如,但她的外强中干、穷人思维,透过屏幕都能看得出来。


她与父母的对话,没有一次不是围绕钱进行的。那个被标注为“家”的电话,就如索命符一般,一次次让她紧绷神经、汗如雨下,一次次提醒着她的匮乏感。樊胜美好像永远缺钱,永远都在紧张明天的生活。



可以想象,从小生活在每天都强调“缺钱”的父母身边,她的心中该有多么根深蒂固的“贫困感”。


一本《稀缺:我们是怎样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的书,讲述的就是:


穷人与富人的真正差异,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心态和思维方式。


穷人只专注于自己的稀缺感,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人生的其他可能性。他们眼光短浅,压根不考虑未来,既不舍得投资自己,也因为害怕花钱而不愿社交,从而无法积累自己的文化资本,更无法提升社交技能。


他们专注于省钱,而没有时间考虑如何更加有效地挣钱。只看得见眼前的苟且,不去想未来的远方。


于是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稀缺这件事占据了大部分脑容量,所以他们永远拥有不了轻松的心态。


樊家父母从未考虑过钱以外的事情,只专注于自己和儿子的贫穷,所以一味压榨女儿,根本不考虑女儿的未来。而樊胜美,也是一直缺钱,永远都在看着银行短信中的存款余额发愁,从未获得过曲筱绡一样的轻松心态,更没想过怎样提升自己,去获得工作上的突破,挣更多的钱。


稀缺过度的结果,就是她认为靠工作获得事业成功是一件太长远、太难的事,而掐到一个“人尖儿”,不用自己买房还贷,似乎更容易实现。所以,我们就看到她永远都在敷面膜、照镜子,化着精致的妆容挤地铁,穿戴着A货回到出租房最小的屋子里,而从没看过她像安迪一样读书、忙工作。


一个女人把时间和心思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而生活也会衡量你真心的付出,给予一定的回报。




为什么曲筱绡能拿下一个又一个项目,而樊胜美三十岁仍然只是个普通职员?除了自身家庭的财富差异,更是因为她们的心态、思维的巨大差异。


同样都是自己打拼,曲筱绡眼光长远,会考虑到公司未来的机会和收益,懂得利用人脉、资源达成目标;而樊胜美每天精打细算怎样用一万块工资养家养自己,不考虑怎样得到事业上的精进。


她们现状迥异,也是理所应当。


父母的思维方式,真的会在潜移默化中框定孩子的思维高度。如果父母整天在孩子耳边唠叨缺钱,强调自己的贫穷,再要求孩子一定珍惜父母的付出、将来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带领全家奔向好生活。孩子除了会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一定还会继承父母的稀缺思维、穷人心态。那种情况下,他会成功才怪呢。


当然,我并没有过度美化曲筱绡。她的举止大方、无所畏惧以及性格活泼,可以是她的亮点,可一旦过度就变成了她的黑点。




她从小被宠爱到大,父母白手起家,家大业大。无奈他们的品位和教育方式还跟不上财富的增长,开得起贵族车、住得起贵族房,却给不了“贵族”式的家教,让曲筱绡的教养欠佳。


父母无节制的宠爱让曲筱绡缺乏必要的教养,目中无人、不考虑别人感受,一切以自我感觉为前提,自恃条件富足来戳平凡人的痛处,凡事勇往直前却也容易无脑愣冲。招致赵医生的厌烦和其他女孩的讨厌,也是情理之中。


2


阶层不同,会导致手足之间关系模式的差异。


剧中有兄弟姐妹的人,有曲筱绡、樊胜美和安迪。而因为安迪并未与弟弟一起长大,而且他们也没有受到多少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模式和自身家庭阶层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在这里,着重分析曲筱绡和樊胜美与各自哥哥的兄妹关系。


还是先抛出一个研究结论:


中产阶层及富人阶层的家庭中,手足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

而工人阶级、劳动阶级家庭中,手足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曲筱绡和同父异母的哥哥,从来都是兵戎相见、互相挖苦,虽没有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但他们的确毫不掩饰对对方的厌恶和不屑。


在父亲面前,两人也是明争暗斗、互相揭短。争夺父亲的家产,也互抢父亲的信任和好感。涉及到自身利益,两个人都是当仁不让,言辞激烈。虽说是同父异母只是半个亲兄妹,但他们之间的火药味也太过强烈。


而樊胜美虽然恨哥哥烂泥扶不上墙,但无可否认,她和哥哥的关系,的确比曲家兄妹紧密,甚至到了让她失去自我的程度。


哥哥结婚生子、买房求职,她都得管,就连哥哥犯浑闯祸,也要她出面收拾残局。而樊家父母,已经将女儿和儿子的地位本末倒置,把女儿看作家里的主心骨、责任人,遇事都要女儿拿钱处理。永远嫌女儿无能没钱,而儿子只需享享清福、生个孙子就已是光宗耀祖。


曲家和樊家如此不同的兄妹关系,其实也与父母关系巨大。


像曲家,父母为了鼓励孩子上进,往往会用一个孩子来激励另一个孩子进步。所以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之间就容易形成竞争关系。加上曲筱绡和曲连杰的两个妈有利益诉求,两人的火药味渐浓也是很自然的事。


而樊家这样的家庭,因为时刻处于稀缺、贫穷的境地,父母又短视、偏心、格局狭窄,加上“我弱我有理,谁强赖着谁”的习惯性思维,就很容易认为比较强的孩子,就有义务去帮扶弱一点的孩子。这种看似紧密的手足关系,实则助长了弱的一方更坦然的索取,而令较强的一方苦闷和无奈。


像樊胜美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灌输要出人头地,承担带领全家摆脱贫困、过上好生活的重任。所以她无可避免地被洗了脑。即使心中无比想要摆脱水蛭一样的父母和哥哥,但只要他们还有所求,她就必然放不下,还是要倾尽所能去帮扶,带来的结果,就是他们更加理所应当的无度索要。


樊胜美的哥哥之所以如此无能、无责任感,也是因为被重男轻女的父母从小溺爱,也认为妹妹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樊胜美的可怜,与樊家父兄的可恨,其实是互为因故的。事实上,只要樊胜美狠心斩断这无尽的索取链条,她的境况就会好起来,她哥哥也会被逼得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她一味的容忍和付出,我们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为她最后与母亲的争吵,以及放出的狠话,舒了一口气。


中国有很多被压榨的女儿,而这些女孩儿,通常也会有几个樊胜美那样无能、无赖的兄弟,和重男轻女、索取成性、喜欢道德绑架的父母。曾经被广泛歌颂供八个哥哥上学成才,自己却年轻殒命的女孩儿,实则就是家庭的悲哀、社会的耻辱,那些哥哥要多自私才会让未成年的妹妹担起全家的重担?




更悲哀的是媒体竟然还广泛报道、深加歌颂,无疑加重了对女性尊严的无视,以及男权思想的默认。女孩子就天生站在无私付出的立场,男人就天生被认为从事更重要的事情、理所应当接受女性的无谓付出吗?


天涯、知乎上有很多让人看着心酸的现实例子,甚至有因为“付出不多”,而被父亲挥刀砍死的海归女博士及其丈夫。


这种父母的畸形心理,会让女儿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极低,自我评价偏消极,失去基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永远认为自己不值得最好的生活,得不到轻松面对人生的心态。而她们处理感情问题和人际关系时,也会因为长期的付出角色而失去平等性,遇到渣男的几率更高、受到伤害的机会也更多。



而被畸形父母逼急的结果,就很可能像樊胜美那样,虽然嘴上“女孩子最靠得住的是工作,男人根本不可依赖”这样的金句迭出,行为上却在竭力“掐尖”,力求尽快找到富裕的男人,结束自己被索取、被“吸血”,犹如无尽深渊的生活,而最终往往也会沦为被曲连杰类的男人玩弄的对象。


樊胜美在大都市经历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洗涤,所以嘴上会说出“女人要靠自己”之类支持女性主义的话,但她经历了父母长期的重男轻女思想洗脑,骨子里无法彻底摆脱男权思想的侵蚀,所以会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物化,以嫁入豪门一劳永逸作为救命稻草。这种言行的矛盾,何尝不是畸形的家庭使然?


樊胜美为人处事的圆滑世故、周密细致,以及和上层社会相处时的小心翼翼,可以说是情商高,也可以说是内心价值感低的表现。




因为她内心始终存在自己不如男人的隐虑,所以她在和男人相处时,并不能真正放开自己,而是极尽迎合。所以当她看到安迪与奇点平等的相处模式,她怅然又震惊:自己一直以来的小心翼翼,竟显得这么卑微和无力。


她从小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被不断告知“男人就是比女人尊贵,女人就该为男人服务”。比起曲筱绡和关雎尔、邱莹莹父母从小对女儿的重视,以及安迪在国外形成的独立、自信。她的童年,恐怕得到更多的是无端轻视和呼来喝去。


所以当她来到大城市后,表面上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强大、靠自己,但她无法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和曲连杰这样的男人相处时,她自然成为了被左右、被差遣、被玩弄的一方,就连看似被邀请、实则去陪酒的饭局,她也无法拒绝,内心的痛楚只能在酒后的痛哭中发泄。


好在樊胜美有一群知心的姐妹,自己的价值观也不至于崩塌到乱想办法。但社会现实中,有无数被父母压榨、逼迫的女儿,最终走上了出卖灵魂的不归路。你我的身边,应该都曾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吧?


这到底是谁的悲哀呢?


如果仔细想想,樊胜美的母亲也是女人,为什么压榨起女儿,却是不留余地的彻底呢?


可以猜想,就像历经婆婆苛待的儿媳妇一样,在终于熬成婆的那一天起,也会重复起婆婆曾经的恶毒,将自己因为男尊女卑思想而经历的苦难,加倍转嫁到儿媳妇身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女人对男权思想深信不疑,并将男尊女卑思想一代代传递给自己女儿的原因。


樊胜美的妈妈来自社会底层,那是男尊女卑思想最为活跃,也最为稳固的阶层。她小时候饱受自己母亲洗脑,嫁人后被婆婆熏陶多年,心中男尊女卑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自然也会熏陶女儿,把向女儿索取、补贴儿子和孙子当做理所当然,还把孙子当做家里的命根子,哪怕全家吃不饱,也要孙子吃得好。


究竟要到何时,中国各个阶层的女性才可以不再被迫地无私付出呢?

什么时候,像樊胜美这样的女孩子才可以毫无歉疚感地对自己好呢?


什么时候,中国底层社会的女儿们,可以大胆自信地追求人生的更多美好,不再满身重担地做着家庭的输血站呢?


我现在还不知道答案,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在大都市的樊胜美,都避免不了家庭带来的阶级烙印和负面影响,又有多少来自相似家庭的女孩子,能彻底从心理和生理上,彻底摆脱自己身上的纠结和矛盾呢?







专注于7080中产阶级家长
ID:jiazhang7080
微信ID:jiazhang70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