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纷华还天地正气,甘淡泊存乾坤清名

 虹72 2016-06-12


谢纷华还天地正气,甘淡泊存乾坤清名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一个人,宁可摒除后天的聪明机诈,也要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这样就可以留一些正气还给世间;一个人,宁可过淡泊、清虚、恬静的生活,也不要贪婪世俗的荣华富贵,这样就可以留一个高尚纯洁的美名还给世间。
   
 秉承自然,智巧不及
  
 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
  
 梁亭的亭卒非常勤劳,经常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比较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比较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县令宋就,准备把楚亭的瓜秧扯断作为报复。
  
 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不过,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觉得宋就说得有道理,于是照办了。后来,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觉得很奇怪。经仔细观察,他们发现瓜地每天早上都被人浇过。
  
 于是,楚亭的人报告给了楚国边县的县令,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既惭愧又敬佩,于是又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特备重礼送往梁国以示自责。就这样,两国之间成了友邦。
  
 摒弃后天的聪明机智,淡泊、宽容、恬静处世,自会有意外的收获。
  
 坚守忠义,浩气千古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迫于汉朝的强大,赶忙派使者来求和。为了向匈奴表示友好,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向单于送上礼物后,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发生了变故。苏武说:“事已至此,这件事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倒也讲意气,虽受尽种种酷刑,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始终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掉苏武,被左右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说完,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连忙把他抱住,但是苏武已受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听说这件事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再审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那个张胜是贪生怕死之辈,见虞常被杀,索性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无奈,只好作罢,转过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不薄,封我为王,给我高官和数百只牛羊,我在这里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此事。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事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愿意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以苏武有神灵相助。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的确还活着,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当年,苏武出使的时候,正值青壮年。如今,他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人们无不被他的忠义感动,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人生重大的生与死其实也就是自然事物,所以有高尚修养的人遵循自然之道,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死时也需要知道恐惧痛苦。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认认真真地接受,无需用心智去损害自然界之道,也无需用人为的努力去改变自然规律,这样,便会留美名于人世间。
   
 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
    
 人们总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实际上天地正气就在我们心中,只可惜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这种正气,他们做事喜欢掩饰自己的罪行和奸诈,结果就使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无法表现。这就好比学佛者一样,其实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见性即可成佛,何必苦苦追求呢?人生一世,难得糊涂,保持纯真的本性才合乎自然之道。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对于人生来说都是虚妄的,过度追求富贵荣华是逆天道的,所以我们要有恬淡的处世态度。

    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就是保持本性,就是正气于胸,但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复杂,保持古人说的“本性”越来越 难,而抹杀了这种正气,人们遇事就处处喜欢掩饰,结果使正气在堕落的人 格中无法表现。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的本性状态呢?原始人 是这样,所以也就根本个懂什么叫浪夸、欺骗。可现代社会文明很难容下这 种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 中保持几分淡泊;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 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

感悟:老人言,处世之道,在于把握分寸。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趋,而有不能趋之利。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强求。“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交人要会识人,“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善处身者,必善处世;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人近贤良,因香而香;人近邪友,因臭而臭。”人生在世,难免有吃亏、受气或者遭遇其他不顺心事儿的时候。每一次被人家算计后,你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扪心自问,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恨自己没用。而事实上,自己的良材美质并不比任何其他人差,只是自己不知道如何使用跟别人打交道的技巧而已!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