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王朝建立后所有的功臣名将中,苏武是功劳最少的一个,但却照样名垂青史,这是为什么呢?
苏武,字子卿,长安杜陵人。父亲苏建因抗击匈奴有功而被封为平陵侯。因为父亲的缘故,苏武少时便在朝中担任郎官,以后又升迁为栘(yí)中厩的监官。
公元前100年,即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且鞮(dī)侯单于新立。为防止汉朝于此时发兵进攻,且鞮侯单于乃尊称汉武帝为“尊老”,并且全部释放了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节。 汉武帝刘彻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友善之举,任命苏武为中郎将,让其持使节护送被扣留的匈奴使者回国。于是,苏武带着许多贵重礼物,同副手张胜、常惠及100多名士兵,离开长安,踏上北去的道路。
大汉的使团到达匈奴王庭后,献上礼物以示友好,且鞮单于也热情款待苏武一行。看起来出使一切如常进行着,直到苏武他们完成使命即将返回长安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汉朝有个叫卫律的人,之前曾经出使匈奴,并被扣留了下来。后来,卫律投降了匈奴,死心塌地为匈奴效力。卫律的副手虞常却不愿意投降匈奴,就与苏武的副手张胜密谋杀死卫律,想一同返回汉朝。 虞常的计划不够严密,尚未行动就走漏了风声,卫律先下手为强,逮捕了虞常。张胜见势不妙,赶紧将事情的原委告诉苏武,但为时已晚,无法挽回。苏武的一生英名,也由此偶然事件造就。
苏武对张胜说:“现在你们的计划被泄露,匈奴一定会传讯我。堂堂大汉使者,像犯人一样被带上公堂,岂不丢尽了国家的脸面,不如一死了之。”于是,苏武两次自刎,都被阻止,没有成功。
且鞮单于闻报后便计上心来,他思量此事可以让苏武投降,为匈奴效力。于是,他派卫律劝苏武说:“当初我归降匈奴后,被封为王,兵丁数万,马羊满山你如果归降,也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卫律再三劝说,苏武都不为所动。卫律便威胁说:“你何苦如此固执,白白送了性命呢?”苏武听了卫律无耻的话,大骂道:“你身为汉朝的臣子,竟然不顾及君臣之间的仁恩厚义而叛汉降虏,对此,我深以为耻。我若坚持不降,匈奴就会杀了我,陛下得知后,一定会出兵进攻匈奴,那里匈奴将面临巨大灾难。”
劝降不成功,且鞮单于把苏武关在一个地窖里,想以此迫使苏武屈服。苏武吞雪解渴,靠皮带和羊皮毡子等东西充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了下来。
后来,且鞮单于又派人把苏武送到荒凉的北海,即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放牧一群公羊,并对苏武说:“等你的羊产仔以后,就让你回国。”企图以艰难困苦瓦解苏武的意志。
苏武独自在渺无人烟的北海,身边只有羊群为伴,没有粮食充饥,苏武挖野菜、捉田鼠来填饱肚子。北海的冬夜里,四处透风的帐篷,浑身破烂的衣衫,实在不足以御寒,苏武只好蜷缩着身子,紧紧地抱着节杖,坐等天明。
无数次,他抬头仰望天空,思念着那遥远天际下的长安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的穗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节杖。苏武白天拄着节杖,在漫天的风雪中牧羊,晚上又与节杖同床而卧。他苦苦地盼望着重归故土,重见亲人。这个信念支撑着他,鼓励着他,使他坚持活了下来。
漫长的十几年过去了,期间,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数次战争使双方消耗了大量资财。汉武帝死后,公元前85年,汉昭帝始元二年,汉匈恢复和亲,汉王朝遂要求放回苏武等汉朝使者,但匈奴单于骗汉使说苏武已经死了,事情就又拖了下去。
过了几年,汉朝使者又出使至匈奴,听说苏武还活着,便采用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我国陛下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发现雁脚上系有一封帛书,正是苏武的亲笔信,信上说他还在北海放羊。大雁给苏武捎信,这可是天意啊!大王难道要违背天意吗?”
单于听后大为震惊,对左右的人说:“难道苏武的忠义真的连飞鸟也感动了吗?”于是,即刻下令将苏武从北海接回,并同常惠一同释放回国。这时,距离苏武离开长安已经过去了整整19年。
公元前81年,即汉昭帝始元六年,苏武一行终于返回长安。苏武出使匈奴时才40岁,回来时已是须发如银的老人了。白发苍苍的苏武手里,还紧握着光秃秃的节杖,长安百姓见了,感动地流下热泪,交口称赞苏武忠心汉室、不辱使命,不愧为有气节的大丈夫。 人们常说精神可嘉,这可能就是苏武功劳最少,却名垂青史的原因吧!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