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惊!大师被告剽窃,是真大师还是愚弄了全世界的骗子?

 三合堂小伙计 2016-06-12

来源:中国美术,ID:zgms6118

他是很多人认为的大师,也是很多人质疑的焦点。冯骥才曾亲去给其颁发证书。但却因为其成名作品集中的十数幅作品被指剽窃而被推上法庭。

再次引起众多人的质疑。

是真大师还是愚弄了全世界的骗子?




201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于正抄袭琼瑶一事时称:“以抄发家,哪怕名利双收,实是自设陷阱;以炒博名,纵然举世皆知,也是不良行径。法治时代,当文抄公不只是道德冒险,更为法律不容。净化编剧业生态,岂容害群之马?对偷食上瘾之鼠,当人人喊打。不走邪路,才可言正;学会做人,再谈出征。”


相比于以剽窃成名,

些纯粹用谎言堆积的的假大师,

因其自身利益,往往以伪劣言论,误导大众。

严重阻碍艺术的发展。

对社会损害尤重。



大师何以被推上被告席?


2014年,孙忠会先生发现其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十余幅美术作品赫然出现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洛书的成名代表作木版年画全集以及选集里,且在杨大师的年画全集里面作品的创作年代为1993年,由此孙忠会先生以涉嫌侵权为由于2014年3月份提起诉讼

案件于2014年7月31日在潍坊中院开庭审理。

孙先生说

对于涉嫌侵权的作品,原告孙先生拿出当年的报纸、出版物、原创作草图以及版权证书、证人证言等大量证据。

大师说

大师承认不是自己创作的,而是1992年买的别人家祖传的画版以及版权

祖传的?

那何以别人祖传的东西会吻合于大师作品集中的编号呢?

看来那祖上的人是位神仙

算好了后世有个大师要在作品集里面编号,所以就预先给杨大师你刻好了,

以便你收到你的作品全集里。

【注:大师把其作品集中的200幅年画在刻版时刻上了编号1--200,可查看后面大师年画集中图片】

大师何许人也?

先来看看大师赖以成名的代表作品集


在大师的代表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全集》上印的作者简介,看看大师的身份,联合国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第二页是大师的签名及盖章页




大师在全集的第三页盖的两方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大师的名章,再次注明身份



作品集的这些作品目录。创作时间是早清及光绪、民国时间。在作品集外盒上有简介及在部分作品上署有名字的大师作者穿越了



这里穿越到清末、民国及93年了。不过,注意这里93年的寿星就是被起诉侵权的14幅作品之一,后面另见作品对比图。而另一幅93年的钟馗,据说也是清末作品,这里大师穿越错了。



继续穿,民国、清末、53年、93年。

........


中间省略诸多民国、光绪。



继续民国、光绪。



直到民国、93

出现了出现了重点出来了

这里的10幅93年水浒人物作品也都是被起诉作品,原作创作于1984年。


继续



还有这里的两幅93年水浒人物

我找

从头看到尾,作品目录上注明的时间跨度达到400余年,虽然许多清代、民国的作品上印有大师的名字。但在这本刻有作品序号的200幅作品的大全集里面,咋就没有看到本书作者杨大师创作的一幅作品呢?

虽然大师在多幅清代及民国版画上刻印上了他的大名


难道作者就是收集抄袭者的意思?

或者搜集来作品加个编号就可以是作者了?

这样也可以成为大师。

哇,

我也想成为大师。




这是被诉侵权的大师作品集中的武松



这是被诉侵权的大师作品集中的鲁智深


这是被诉侵权的大师作品集中的李逵。



看了上面3幅作品,我只想问。传说中精美的民间艺术木版年画怎会如此粗糙?

难道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我也是醉了。


孙忠会先生说,杨家埠人都知道,这是我1984年创作的作品。1985年、1986年都分别印刷出版了挂历全国发行,并得到华君武先生盛赞及来函索购。并有其中部分作品在1987年由外文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季刊以全年封面的形式已英文版、法文版面向欧美国家发行。

有图有真相。



印制的1985年木版年画挂历。

就是它,得华君武先生亲函索购。



卖的太火,1986年继续印。这是给中国国际旅行社定制的纪念品。



这是《中国文学》以之作为封面用英文、法文版发行的期刊



继续看重点,

1984年的原作对比1993年的被诉作品。

对比是最重要的。



孙先生1984年创作作品                大师作品集中1993年作品

一样吗?有点不一样。就是大师作品集中的作品把原作丑化了,是照抄也没抄好?还是刻版也没刻好?难道是故意作丑?人家写丑书,俺印丑画。

继续看

人物名称都一样,只是大师作品集里面的所有作品都加了个序号。

来来来,这个可以玩玩找不同

有几处不同,仔细数数。可能鲁智深带的禅珠个数不同呀

别看两幅照片照的不一样大、两幅对比作品的大小可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衣服颜色不同,橙色成了粉色。

大师的孙二娘脸有点浮肿呀,看来是做美容手术失败了

大师的扈三娘眉心点上了美人痣

哦。这是大师的143号

原作在这幅《武松夜走蜈蚣岭》作品的下方画了一条蜈蚣图案,喻示为蜈蚣岭。大师的把蜈蚣改成鲜花了?难道大师要“武松夜走鲜花岭”?不对、不对。大师作品上的名称也是武松夜走蜈蚣岭啊?


大师作品集中1993年的作品对比孙先生1984年的原作,

我只想说两个字

低劣

低劣

明显是低级劣质复制,且一眼就明了印制作品的版刻得也非常粗糙。


把两幅作品重叠在一起对比,完全让人相信这绝对是拷贝的。但拷贝都成这样?

那这拷贝刻版的人的水平就有点恐怖了。


据说孙先生的那套作品当时创作完了以后分别找的当地六、七位刻版工匠刻的。这样比较的话,感觉大师作品集中的作品木版象刚学刻版的人刻的。


这算抄袭不?

抄袭?

这应该算剽窃吧?


继续比对


孙先生1981年创作的《大寿星》原版现存于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



这是大师把他的名号印入作品中并悬挂于潍坊市博物馆的作品。



孙忠会先生1981年创作的《小寿星》,原版现存于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



变了变了。

虽然看寿星形象一样,但大师作品集中的这幅作品去除了仙鹤,寿星的手腕变成向上托桃了。看来这是大师的创作了?作品中有大师儿子的名字。说明是其儿子刻制的木版。

这就不算是剽窃了吧。

这这这

咱还是看看别人对大师的评价吧


别人眼中的大师

来看看2006年由沈泓编著,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埠年画之旅》中对大师的描叙吧。


在杨家埠,流传着很多有关杨洛书的趣事,或者说是一些有趣的笑话。

一位收藏者对杨洛书的门神有兴趣,问杨洛书此门神是什么年代的。杨洛书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说是清朝的。收藏者比较有经验,仔细看了,发现画上印有”杨洛书“字样,收藏者问:”清朝年画为何就有杨洛书了?“

杨洛书声称他的画店是”600年老店“,所有媒体都这样报道,而张运祥告诉我:杨家埠建村才400年历史,何来600年老店?”

杨洛书说他1993年将自己珍藏了几十一块刻于五百年前的画版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该画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画版之一,媒体也如此报道。而张运祥说:“杨家埠最早的画版是民子山画版,画的是朱元璋的题材,何来五百年前的画版?”我查阅了几乎所有有关杨洛书的报道,发现其中破绽甚多。比如杨洛书的年



画销往一百多个国家,据我在杨家埠采访调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杨洛书敢说,“他什么都敢说。他知道记者最需要什么,然后他就说什么,泡沫吹得越大,媒体越高兴,当地政府也越高兴,读者也更觉得新奇,皆大欢喜。”

有了杨洛书就有了热闹,没有了他就会显得冷清,很多人都需要他,他也乐于表演,各方面都需要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人物也就应运而生了。

如果把杨洛书当成“神话”来欣赏和推崇,最后难免会失望。毕竟他不是神话,他只是西杨家埠村一个土生土长的有趣的人,一个比别人勤奋、比别人敢想敢闯敢创的民间年画艺人,甚至-------一位可爱的民间艺术大师。


看重点


原来是各方面都需要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人物也就应运而生了。

怪不得,怪不得


再来说说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实际就是版画的一种,只不过因为木版年画面对的消费大众主要是农村,因而在作品创作时在题材上更吉庆、色彩上更浓郁活泼、寓意上更吉祥。而版画在选题上更注重功能性及艺术性。而制作过程木版年画与版画是相同的,都是先创作出作品,然后把作品反贴在版上,然后再用刻刀根据贴在版上的线稿刻出版来。然后再分色刻色版。版都刻好后就先从线板开始套色水印。




我国有好多著名的版画大师,如:古元,李桦,力群,沙清泉,彦涵,黄新波,江丰,王琦,黄永玉,赵延年,郑野夫,汪刃锋,王麦秆,邵克萍,陈铁耕,力扬,陈烟桥,胡一川,李少言,徐甫堡,沈柔坚,赖少其,赵志丹,李焕民,晁楣,阿鸽等前辈及当代版画大家。


彦涵作品


彦涵作品


王琦作品


江丰    清算斗争纸


古元     减租会


王琦作品


都知道这些版画大师,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创作的作品,

不是因为他们的刻刀玩的有多好。

因为他们是艺术家,

作品的创作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不会创作的所谓大师才会把人人会拿的刻刀宣传成一种绝技以匹配其大师的身份。

于是,把刻版、印画当做一种绝技的大师们数十年如一日的

辛勤的

重复的

印制着

祖辈及艺术家们早期创作的精华作品。



于是

没有新创作的优秀作品

的木版年画艺术

越来越没有活力


而那些领取着国家非遗资金

的大师们

依旧在重复地宣传着神奇的刻版技艺

重复的印制着祖先以及前辈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

编织着动听的故事


但是,但是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

对于文抄公

人民日报

已经

发出呐喊


法律不容文贼


“以抄发家,哪怕名利双收,实是自设陷阱;以炒博名,纵然举世皆知,也是不良行径。法治时代,当文抄公不只是道德冒险,更为法律不容。对偷食上瘾之鼠,当人人喊打。不走邪路,才可言正;学会做人,再谈出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