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息堂砚语(七)| 歙砚之罗纹坑(上篇)

 白田闲人 2016-06-12




初产于唐代的歙砚,极受南唐后主李煜的推崇,这位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绝于词的文人皇帝,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而歙砚中的罗纹、眉子、金星、水舷四大老坑出产的优质砚料,自古以来就是与端砚大西洞老坑难分伯仲的石料。其中的古犀罗纹、暗细罗纹、细罗纹、鳅背罗纹砚石发墨的细腻程度和端砚老坑平分秋色,其易清洗的特性更是后者所不能企及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罗纹砚。




苏轼在《万石君罗文传》中,甚至用拟人化的手法,称罗纹砚为“万石君罗纹”,对罗纹石的质地又有“资质温润,缜密可喜”的赞语。字里行间,对罗纹石的喜爱与褒奖盈盈不绝。


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中曾有记载: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李氏时发……自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见石处谓之寨头也。”这就标明了罗纹老坑的确切位置。



宋·椭圆形罗纹砚


而成书较早的《歙砚说》中也记录了类似的坐标:“罗纹里山在罗纹山后,罗纹旧坑地名寨头,即钱云所云南唐采石故坑也……” 因此,我们现在通常说的罗纹坑就是眉子下坑右侧的坑口,这是古籍中记载的“寨头”的位置,也有人称“虎寨头”。这个现在大家熟知的罗纹坑,也是歙砚砚石自1970年代恢复开采以来,最主要的老坑罗纹砚石的出产处。


1980年代罗纹坑古坑道开采时的影像记录


在元代江光启的《送侄济舟售砚序》中曾经记述:石之心最紧处为浪,又出至漫处为丝,又外愈漫处为罗纹……今以吾乡杉木板譬之,木心为浪,出外为丝,愈外为罗,亦物性之自然者也,丝之品目不一,曰刷丝,曰内里丝,曰丛丝,曰马尾丝,皆因其形似以立名。”这就详尽描述了罗纹坑古遗石的石质特性,和近几年武溪沿岸开采的石材特征相符。



今已废弃填埋的古罗纹坑道


其实,龙尾山一带历代开采的许多坑口都出品过带有罗纹的砚石,所谓新坑、旧坑,都是相对而言,其中出产的砚石质地却是优劣悬殊。罗纹坑在南唐时开发,北宋、明代均相继开采。此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水波纹和刷丝纹等,但所出的石材中石筋较多,能取6至7寸无筋的砚石已经相当难得,要数上品了。因此古人对歙砚才有着“七寸为珍,八寸为宝”之说。


罗纹坑中开采出的细罗纹石


细罗纹石



罗纹石



细罗纹石局部


罗纹坑砚石最显著的特点,自然是各种各样细密的罗纹。它们在使用中对发墨有着极佳的帮助,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让磨墨的过程变成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因此,罗纹砚一直为广大砚友所珍爱,成为实用和美观并存的代表。



木叶砚 歙·罗纹石 王耀制



罗纹砚上发墨极佳


与今罗纹坑相对应,另有一处“古罗纹坑”,其位置在眉子坑左上方的山顶处,是一个留有古人开采痕迹的坑口。上世纪80年代那里曾被再次开采,出品了很少量的砚材,不久即宣告停产。此坑口中出产的罗纹石主要有刷丝罗纹、犀角罗纹,质地致密,比其他坑口的罗纹石更重,有玉质感,触感润滑,更符合古人对歙石“金声玉德”的美誉,发墨特细。



宋·支履池抄手歙砚 罗纹坑刷丝罗纹石


另外从芙蓉溪中淘得的极少量的罗纹仔石,也能和这个坑口的石质相媲美。


罗纹仔石



罗纹仔石



局部的罗纹纹理


罗纹石因以其华美如丝绸般的细腻光泽、丰富多变的纹理,和优异的发墨性能,在歙砚坑口中历来占据重要地位,自南唐开采后,便大量被用来制砚,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品相俱佳的古砚。


五代·长方瓶形池歙砚 歙罗纹石


宋·长方淌池歙砚 歙罗纹石


宋·花瓣样歙砚 歙罗纹石


今天的制砚艺术家运用罗纹石如丝绸般旖旎的质感,辅以天地自然中的流动气象,亦能打造出雄浑与莹洁并重的歙砚之美。


卷云罗纹歙砚 王耀制


下期预览:罗纹的品种丰富多样,细罗纹、吐丝罗纹、暗细罗纹、古犀罗纹、瓜子罗纹、金星罗纹、金晕罗纹、金花罗纹、绞丝罗纹、刷丝罗纹、松纹罗纹等各具魅力。我们将在《歙砚罗纹坑》(下篇)中为大家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宋·游鱼歙砚 歙暗细罗纹石



图/文 清风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