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说今人仄律与唐人仄律之写法

 杏坛归客 2016-06-12

作者简介

汤林尧  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孟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现任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从事业余文学创作20余年,曾在全国多种报刊书籍上发表歌谣、诗词、故事、小说、戏剧、电视剧等作品百余件。其中,民间故事集《韩愈的传说》、六集系列电视剧《韩愈》受到影视界和韩愈学术研讨界的注目,并被一些专家、学者、作者借鉴或引用、大戏《灵鸽告状》获河南省文化厅优秀剧本创作三等奖,近有长篇小说《皂树岭》问世。传记已载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一书。

阅读诗词刊物,时而能欣赏到当今作者所写的仄体律诗(仄体律诗即韵脚全押仄声字),如《中华诗词》2015年第4期36页刊登了巩俊林先生所写的一首名为《无题》的仄体律诗:

几回明月出山缺,静照碧潭深且冽。

为此关怀独上楼,因谁向晚漫飞雪。

回还灯似美人眸,宛转思如蝴蝶结。

料到不能杯酒消,廊桥遗梦又虚设。

我看到这首仄律时,正在与友人合力专心从《全唐诗》中摘录选编“唐人仄律”书稿。当时我已把从《全唐诗》中初选出来的五、六百首仄律作品都细心浏览了一遍,对它们的特征已很清楚。读了巩先生这首仄律后,觉得当今作者对仄律的写法与唐代仄律的写法不大相同。那么它们有哪些不同呢?咱们比较一下这些作品句子中的平仄即可清楚。

巩先生所依是旧声韵,这首仄律各句平仄是: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如果按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衡量的话,他这八句四联,除首联两个末字“缺”“冽”(皆仄)不能上、下颠倒外,其余平仄,其“相间”“相对”“相粘”都堪称是“近体”每联上、下句的颠倒,极为工整。记得几年前我曾听过一位诗词界的老师讲仄律的写法,他说:“仄体律诗之平仄格式,就是把近体律诗每联的上、下两句颠倒过来即可。”当时我不懂得仄律该怎么写,受这位老师指点后,就试着写了一些,如其中有一首描述山村春日清早风光的《春晨》:

春耕人早起,鸟雀追人唱。

飒飒暖风吹,青青高峁亮。

霞飞日欲出,树灿花齐放。

阵阵铁牛声,震得心荡漾。

此诗依新声韵,不难看出,我这首仄律,除首联两个末字“起”“唱”(皆仄)不能颠倒外,其余平仄,其“相间”“相对”“相粘”也都堪称是“近体”每联上、下句的颠倒,都很工整。通过创作仄律诗的实践,我深深感觉到,写仄律所受平仄约束之程度与写近体所受平仄约束之程度无甚差异。可是,近来由于选编“唐人仄律”书稿,当我几乎纵观了唐人整个仄律作品中的平仄之后,才明白唐时的仄律却不是这样写的。那么唐人的仄律是怎样写的呢?请先看白居易的一首《秋晚》:

篱菊花稀砌桐落,树阴离离日色薄。

单幕疏帘贫寂寞,凉风冷露秋萧索。

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

莱妻卧病月明时,不捣寒衣空捣药。

此诗首联中的“稀”“桐”“阴”“离”四字皆平,“相间”不工;八个句子的末字除“时”字平外,其余皆仄,显然不是近体每联上、下句的颠倒;颔联与首联失粘,尾联与颈联也失粘(“妻”字旧韵两读,此处读平不读仄,读平为名词,读仄为动词,相当于“嫁给”)。可知此诗平仄不甚工整。再看杜甫的一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者一看就很清楚,此诗不仅中间颔、颈两联平仄对仗有拗字,还失粘两处。可知此诗与白诗同样平仄不甚工整。说明它们在声韵方面是比较宽松的。其实,纵观唐代所有仄律作品,从初、盛唐至中、晚唐,无论是李白、王维,还是后来的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等,可说没一首能像“近体”那样平仄过分严谨的。对于唐人仄律这种风调,明代诗界学者周叙在他的诗话著作《诗学梯航》中有着明确的论述,他说“律诗有今律、古律之辨……今律拘以声韵之严,古律唯从句法之顺,于是目古律为往体,名今律为近体。”(见齐鲁书社出版六册本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第一册90页)他所说的“往体”“古律”即仄体律诗。明代另有诗界学者杨良弼的《作诗体要》与梁桥的《冰川诗式》等著作也都载有唐人仄律诗例。仄律是从六朝古风诗体中脱变出来的一种体式,它带着古风浓厚的质朴特色,这种体式在初唐时期就极盛行,佳作不少。这种诗体对盛唐时期定型的近体是有一定影响的,近体的颔联、颈联是在仄律颔、颈两联辞语对仗的基础上又加上平仄对仗而成的。近体定型后,仄律体式并没被废弃,中、晚唐以及后世仍相继沿用。周叙的这段简明扼要的论述,把初唐就极盛行的仄体律诗之显著特征与盛唐定型的近体律诗之显著特征明确地区别开来了:近体讲究平仄声韵对仗极严,仄律仅只讲究辞语对仗而已。他的这个论述,概括了唐代仄律、近体各自的写作规则。

今人仄律之写法始于何时何人,是始于古人还是始于今人,暂不知。电话询问讲仄律写法的老师,他说是他早已作古的老师所传授。带着这个谜,我查找手边资料。在中华书局出版清人吴之振、管庭芬等人所编四册本《宋诗钞》中挑了十位诗人二十首仄律,其中颔、颈两联平仄较为工整者仅四首,占不到四分之一,而八句全都工整者连一首也不见,说明宋人仄律仍是唐人仄律的延续;在明、清人的“诗话”与“明清十大家诗选”中,曾见到明、清人的仄绝不少而仄律仅见到谢榛、钱谦益、黄景仁等几首,平仄也都不工整。古人典籍茫茫如大海,我仅是粗翻一遍,不能就此断言此写法非始于古人。这个谜底待慢慢寻觅吧。那么今人仄律之写法与唐人仄律之写法,那个好呢?这更难比较,因今人仄律作品虽时有所见,但毕竟很少。若只就我自己的创作感受而言,按当今之写法,平仄虽然精细了,可唐人仄律这种诗体的质朴本色却不存在了。我想,当今诗词界不是有许多作者嫌近体格律太严太难吗,那就不妨尝试尝试唐人仄律之写法,它比近体宽松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