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要张狂 少要稳

 虹72 2016-06-12


老要张狂 少要稳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以奋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对于青年人来说,不用担忧他不精神振奋、行事迅捷,令人担忧的反倒是他因为精神振奋、行事迅捷而导致鲁莽、轻率。因此,应当抑制他躁动不稳的心性;对于老成的人来说,不用担心他持谨、稳重,令人担忧的是他因为持谨、稳重而凡事胆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振作起来,扫去衰颓之气。

汉时张良,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300人。于是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策划暗杀秦始皇。在始皇东游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的时候,张良带刺客实施狙击,结果没有成功。

 单从张良铤而走险,采取埋伏行刺这一简单而激烈的复仇方法来看,就说明了他的急躁和不成熟。

 当这种孤注一掷的行刺失败后,他改了姓名,藏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避难。

 一天,当他走到一座桥上时,见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有意把鞋子掉到了桥下,然后吆喝张良去捡回来。

 张良将鞋子捡了回来,老人又要张良跪着给他穿上鞋。然后,谢都不谢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看着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止言行,似有所悟。立即随后跟上,要拜老人为师。那老人也不多言,只约他在五天后的清晨,依然到此桥上会面。

 第五天凌晨,当张良匆匆赶到桥上时,老人却已经先到了。老人怪他来晚了,就要他五天后再来。

 到了五天后,张良就来到桥上,结果老人又已经先到。

 于是老人要他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等待着老人。老人终于来了,拿出一部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太公兵法》。他把书交给张良,要他仔细读,然后就走了。

 从此,张良开始钻研老人给他的《太公兵法》,这部兵法对张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这本书,张良认识到了,以往思行的谬误,并开始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政治哲学和军事哲学,以及处世之道。后来他成了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在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业中,他提出策略和建议多被刘邦集团采纳并且都行之有效,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老成的人,是指那些有了点年纪,具有较多的社会阅历,性格成熟而人情练达的人。这种人为人处世,以稳妥持重的特点,只是当这种特点被过分强化时,某些老成的人就可能在对某些事情的处理上,偏向于消极保守、畏缩不前,显得老气横秋,以至丧失机会,留下遗憾。

老要张狂少要稳”,说得是人的处事态度。老年人经历比较多,教训也比较多,因此到了晚年可能思想保守一些,圆滑一些,稳当一些。为了避免老气横秋,所以提倡老年人要张狂一些,才能显得有朝气。而少年由于阅历浅,好冲动,容易犯急躁的毛病,因此提倡少年人要稳当一些,避免因为冲动而犯错误。

因此,少年人要谨慎小心,而老成人则应该尽量大胆行事。俗话讲的“老要张狂少要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感悟: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有一股韧劲,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被以柔克刚地化解;中国人人生态度中有一种达观,总是相信人性善的光辉会将自家的恶迹掩埋;中国人的应世妙方中有一种率真,饮食男女,人生欲存,醇酒妇人,浅酌低唱,也不失为人生本来面目。老人言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领悟并掌握厚黑学,既可以看穿他人的真面目,也能在处世方面更加圆融通达。因此,你若想获得完满的人生体验,就要活学菜根潭,活用厚黑学,如此,你才能进入更充实的人生境界。....../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