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公兵法(02章 中略)

 溱湖之恋 2023-11-08 发布于江苏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11月8日

一、【关于黄石公与张良的传说】

黄石公(?-前195年),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人。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列入道教神谱。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于下邳。三次试探张良,授予《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汉高帝八年,去世,后世流传《素书》和《黄石公三略》。黄石公,曲阳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胜与鬼谷子齐名。婴儿时被弃于黄山,谓之黄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太公兵法》(兵书)、《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他把《太公兵法》《黄石公略》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才使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成为“雕刻之乡”,闻名于天下。 

   

       大汉前夕,秦朝暴政,民不聊生,四地百姓揭竿而起,高举义旗反对秦二世的暴政。时势造英雄,大乱必出大贤。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纷纷招兵买马。一方面治乱维稳,另一方面扩充实力,统一天下。

       当时有一位神人,他在十年前就料到了秦末暴乱的局面,为了平复这场纷争,他早在十年前就研讨治乱之法,著书一本,名曰《太公兵法》,没错,此人就是黄石公。虽然黄石公在历史上被提及的少,但大家一定听过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吧?张良被中国后人誉为谋圣,此人出谋划策,为刘邦打下大汉江山,并为巩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鸿门宴中,就是张良出谋让刘邦言辞和善,恭顺屈服,将来以伺时机翻盘。而张良的师傅就是黄石公,当年,黄石公潜心著书,著就《太公兵法》一书,无奈此人乃云游仙鹤之人,无心功名利禄,又不忍看着百姓流民在战火中苟且求生,因而想传此书于有缘有志之人。

       恰巧,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到一位穿粗布短袍的老头,这个老头故意把鞋踢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心中有120个不乐意,但还是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强压怒火,跪膝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头走出百米之后,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宽阔的胸怀和认真踏实的品行打动了老头,于是老头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谋圣”。只读过此书的张良都这么厉害,设想黄石公亲自出山,辅佐明君,实天下百姓之福祉耳!则天下太平,早日可定也! 我们大都知道张良圯桥三进履得圯上老人奇书的故事,这个“圯上老人”又称为黄石公,是当时隐居山间的奇人,他身怀济世救民之才,有意使天下太平,却又不愿出山,便找到了张良,授于他兵书,助他成为帝王师,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

  张良,字子房,本是韩国贵族,秦朝吞并了韩国后,他曾策划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藏身到下坯(今江苏徐州睢宁县)的山中隐居。在这里闲居的张良有一天一个人在村头的小桥上闲逛,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也来到这里歇息,这人就是圯上老人黄石公,他坐到桥头上,翘着二郎腿,还故意把一只脚上穿的草鞋踢到了桥下,让张良去把鞋子给捡回来!张良有些不快,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不讲道理的老人,但他看到这位丢掉鞋子的老者年事已高,就到桥下帮捡回了鞋子递给老人,谁知这位老人并不满足,而是坐在桥头上,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地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听了又是一愣,但又想这老人家年纪大了不方便,小辈为老人服务是应该的,就当是孝敬老人吧,于是就半跪下来为老头穿上了鞋子。老头得意地转身走了,一会又回来了,让张良五天后在这里和他见面,说完就走了。张良更纳闷了,不知这老人搞什么名堂。为了弄个明白,第五天刚刚亮就来到了那座桥上,却见那老人已经在桥上坐着了。老人一见张良就生气地责怪他来晚了,让他五天以后再来,说完就走了。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爬起床来去赴约。但老头又先到那里了,仍然生气地说张良来得太晚,没有诚意,让他五天后再早一点儿来。张良怕又会迟到,五天后半夜就从家里出来,一个人摸黑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那老头来了,他见了张良很高兴,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给了张良。

  张良拿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老人又说了一些教导他的话就走了。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从此便认真地诵读体会,智谋大增。后来天下大乱,张良出山为起义军领袖刘邦出谋划策,助其开创了大汉王朝,张良也因功被誉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那么,黄石公为什么要送书给张良呢?为什么不送别人呢?其实还是他看中了张良是个人材。张良出身韩国贵族,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一心筹划刺杀秦始皇,这说明他是一个有骨气有大志的人,他暗使一个叫大铁椎的人若练击杀技能,后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误中其副车,刺杀没能成功,但如此重大的计划,张良竟然能操作得神不知鬼不觉,并在刺杀不成之后全身而退。这些都说明张良智谋过人,志向高远,如果再能授其以救时扶危,治国安邦之道,那他就能在时局中干出一番大事业。

  慧眼独具的黄石公正是看到了这些,才来到张良住处附近找到了他,然后用脱鞋上他捡起来并给自己穿上的举动对他的品格进行试探,觉得他品德真的很不错,接着又用定时见面的方法考验他言出必行的行事风格,好在张良都做到了,于是黄石公就将自己珍藏的一部奇书授于他,助他成为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智者,而张良又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后来他终于和刘邦等人一起建立了汉朝,干了一番大事业,还天下以太平。


 

      二、黄石公兵法(02章 中略)原文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 者,体天则 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 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 者,制 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 ,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 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 谋。”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
        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 。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 ,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 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 。故弱之以位 ,夺之以国 ,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骏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三、黄石公兵法(02章 中略)译文

      在远古的三皇时代,尽管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言辞、政令,却有良好的风气自然流传四海,所以天下人都不知道这个功劳应该归于谁。到了五帝的时代,他们效法顺应自然规律,设教施令,天下太平安乐。君臣之间相互谦让而不争功,因而教化流传于四海,百姓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太平安乐。所以使用臣属不必依靠礼赏有功的人,也能相处得和谐而无矛盾。到了三王时代,注重以道德治人,使人心悦诚服;制定各种法规以防世道衰乱,四海诸侯按时朝见,朝廷职权就不衰落。这样,虽有军备,却无战祸。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家安定,君权巩固,臣属适时身退,君臣之间也能和谐而无矛盾。春秋时期的五霸时代,统治臣属用权术,结交贤士靠信义,使用人才靠奖赏。如果信义减弱,贤士就会疏远,奖赏不够,属下也不会听从命令。
        古代的兵书《军势》说:“出兵打仗,将帅军务在于自行决断。如果进退都要受朝廷的控制,那就很难成功。”《军势》上说:“使用有智谋、勇敢、贪婪和愚笨人的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谋的人乐于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好实现其志愿,贪婪的人追求利禄,愚笨的人不顾惜生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使用他们。这是军队用人的妙术。”《军势》上说:“不要让能言善辩的人谈论敌人的长处,因为这会混淆视听,扰乱军心;也不要用仁慈的人掌管财物,因为他们会滥施财物去迎合下级。”《军势》上说:“军队中要禁止巫祝,不准他们给官兵卜问军事上的吉凶。”


  

    《军势》上说:“使用有节操的人不能靠钱财,因为有节操的人不会为不仁的人去效死卖命;聪明的人,不会为昏庸的君主出谋划策。”君主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臣属就会叛离;君主也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就会丧失权力。臣属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就不能为君主尽忠守职;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国家就会衰弱,威严过盛,自己就会栽跟头。
        所以圣王统治天下,观察盛衰的变化,考虑得失的原因,从而建立制度。所以规定诸侯辖二军,方伯辖三军,天子辖六军。后来天下混乱,叛逆逐渐发生,天子的恩泽竭尽,诸侯之间就会结盟立誓互相攻伐。由于政治军事势均力敌,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于是千方百计收揽英雄之心,与他们同喜好同憎恶,然后再运用权术。所以,不用计策就无法决嫌定疑,不诡诈出奇就不能破奸灭寇,不施阴谋就不能成功。
        圣人能够体察宇宙的法则,贤者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智者能够以古为师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因此,《三略》一书是为乱世而作的。通观全篇,《上略》是说设置礼赏,辨别奸雄,阐述成败的;《中略》是区别德行、明察权变的;《下略》是阐述道德、分析安危,说明嫉贤妒能、迫害人才的灾祸的。所以,君主深通《上略》之理,就能任用贤人,战败敌人;深通《中略》之道,就能驾驭将帅统领士兵;深通《下略》之言,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熟悉治国的纲纪。臣属深知《中略》之道,就能成就功业保全身家。

       高飞的鸟死了,良弓就要被收藏起来;敌国灭亡了,谋臣就要被消灭。所谓消灭,并不是消灭他们的肉体,而是削弱他们的威势,剥夺他们的权力:在朝廷上给他们高官厚禄,以表彰他们的功劳;再给他们中原的良田沃地,就会使他们家庭富裕;再给他们美女珍宝,就会使他们心情舒畅。士卒一经编成就不能仓促解散,兵权一经授予就不能马上改变。战争结束将帅班师回朝的时候,正是君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削弱将帅的实力而给他们高位,剥夺他的兵权而封给他们以土地,这是“霸者”统御将帅的策略。因此,“霸者”的行为,其道理是很复杂的。既要保全国家又要收罗英雄,这就是《中略》所论的权势,是历代国君的秘宝。

       四黄石公兵法(02章 中略)欣赏

    《中略》命名为“御将统众之计”,说的就是怎样管理将领、统一军队的计谋、方法。作为首领,有四种统一、安定部下的方式,即“三皇之法”、“五帝之法”、“王者之法”、“霸者之法”。第一种方法是很玄妙的,是自然而然进行的方法;第二种方法则是要效法天地来制定措施,让天下人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化,从而具有仁德之心,服从统治者的命令;第三种方法是统治者遵循“道”来治理国家,让天下人都心甘情愿地服从;第四种是统治者用权变和信用统一诸侯,使民心归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种,那么就可以所向披靡了。
        主将发出的命令要果断,不需要事事都请示上级;要合理调遣智者、勇敢的人、有贪欲的人、愚笨的人,根据他们的特点让他们的本领尽可能地发挥;要稳定军心,不让能说会道的人称赞敌方,军中也不能听从巫祝的话,以免妖言惑众、军心涣散。主将要有德行,从而部下才能顺服、听从。


  

        本篇指出《三略》是衰世的作品。因此,此书写作的目的其实不完全在怎样调兵遣将、谋敌制胜上,而是要使统治者以德治兵、治国。关于这一点,《下略》中有具体的论述。所以这里说“《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中略》写作的目的在于“存社稷罗英雄者”,这是《中略》的效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