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易云音乐

 昵称29362969 2016-06-12

古典音乐中的“日出”

阅读:49311 眠琴醉樂

太阳作为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最为密切的自然物之一,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引起了原始先民的好奇、关注与探索。从抽象的岩画纹饰到雄浑壮观的埃及金字塔,从端坐神坛的神灵到文人墨客笔下的黄昏落日,无不或隐或现地显示出太阳的影子。古今中外历代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都对太阳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将其表现于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中。今天我们就来听听音乐家们是如何用音符来表现“日出”这一意象的。


01、德彪西《La Mer - Ⅰ.De I'aube à midi sur cur la mer》

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2012年维也纳美泉宫夏夜露天音乐会)

音乐故事? 音樂 ?の咖啡屋???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中说道:《大海》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音乐画卷,通过丰富多样的和声手法与绚丽多彩的管弦乐配器手法,使人们联想到辽阔的地中海海面变化无穷的景象,联想到阳光下映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海,也联想到暴风雨中狂怒暴烈的大海。

第一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昏暗变得橘红,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就我个人来说,第一次听这一乐章时,我的内心感受是这样的:好奇、期待、激动、失落、紧张期待、激动并喜极而泣。

歌单12位指挥家演绎德彪西《La mer》第一乐章

by 眠琴醉樂

歌单2012年维也纳美泉宫夏夜露天音乐会

by 眠琴醉樂

02、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 - 晨曲

音乐一开始,长笛轻柔地吹出静谧、安详的音乐主题,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旋律和平稳的6/8拍节奏,使其又具有清新的牧歌风味。这一象征晨曦的音乐主题令人进入恬静温馨的田园诗般的意境。双簧管接着长笛将主题延续下去,随后,又是长笛重复主题,但在移高小三度的调上进行。突出弦乐音响的整个乐队的加入,暗示从沉睡中苏醒的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逐渐地,音乐在宁静的气氛中消失。

Peer Gynt Suite No. 1, Op. 46: I. Morning Mood

赫伯特.冯.卡拉扬,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

格里格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但是他的手掌特别大。

《培尔·金特》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同名诗剧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 《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03、海顿《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76》“日出”

String Quartet in B flat major Op. 76 No. 4 'Sunrise': II. Adagio

Alban Berg Quartett

“维也纳三杰”之一的“海顿爸爸”被誉为是“交响曲之父”,其实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许多评论甚至认为,海顿对于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要超过作曲家对交响曲发展的贡献。但有意思的是,作曲家曾经承认,自己使用这种形式创作音乐是“纯属偶然”的。

在弦乐四重奏中,他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呜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这里我推荐大家听【NAXOS】出版的柯达伊四重奏组演奏的这张唱片比较好。

04、理查·施特劳斯《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引子“日出”

全曲共分九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其余八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R.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30 - Prelude (Sonnenaufgang)

赫伯特.冯.卡拉扬

“引子”部分表现“日出时人类感觉到上帝的能量”,一个起初由小号悠远地奏出的庄严题旨,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此后经过了追求爱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学的徒劳,这位“超人”终于摆脱了这类常人惯有的烦恼而进入到“舞蹈之歌”的欢乐佳境,而最后的“夜晚漫游者之歌”,以高音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大调和弦,而以低音提琴在C大调上拨奏,既象征着“超人”的灵魂上升而世界则在他下面沉沦,又是多调音乐的一个先例。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作于1896年,当年初演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他最为著名的交响诗,这部作品是根据尼采的同名作品自由创作的(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也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理查·施特劳斯这样解说:“我的意图并非是写哲学性音乐,也不打算用音乐来描绘尼采的伟大著作,我的想法是以音乐为手段来表达人类的发展这一思想,从人类的起源,通过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教的和科学的,直到尼采关于超人的想法。”

尼采

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 —— 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 ——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从不要无故伤害自身智慧的角度着眼,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扎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的声音的。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理查·施特劳斯

在这部作品首演的节目单中,施特劳斯自己撰写的说明是:“第一乐章:日出,人类感觉到上帝的威力,但人类仍然在渴望,他陷入激情(第二乐章),心神不宁。他转向科学,试图用一首赋格(第三乐章)来解答人生的问题,然而徒劳无益。接着响起了悦耳的舞曲曲调,他变成了个别的人,他的灵魂直上云霄,而世界在他之下深深下沉。”这部作品在引子《日出》之后,包括连续不断的八段,各用一个尼采原著中的章节标题:1.来世之人,2.渴望,3.欢乐与激情。4.挽歌,5.学术,6.康复,7.舞曲,8.梦游者之歌。

05、科普兰《阿巴拉契亚之春》序曲“日出”

第一曲:A大调,非常慢的慢板,4/4拍。
由单簧管呈示主题,悠缓的上行旋律,轻弱而明朗,描绘了辽阔的大地,曦微的晨光,充满清新纯朴的山野气息,展现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春光普照下的宁静、辽廓的景象。接着,乐曲加快速度,将主题音调展开,表现了阿巴拉契亚山区春天的勃勃生机。

Aaron Copland - Appalachian Spring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阿巴拉契亚之春》是1944年柯普兰受伊丽莎白·斯普拉格·库立基基金会的委托、以摄取玛莎·格雷厄姆的个性为出发点创作的一首芭蕾舞曲,一年后又写了管弦乐的版本。曲子描述一群拓荒人在阿巴拉契亚山为一对即将成婚的年青男女举行庆祝乔迁的晚会。 《阿帕拉契亚春天》是一部开荒者之歌,质朴的旋律,犹如阿帕拉契亚山区的山民,一派田园风光,散发着浓浓的新大陆乡土气息,描述的美国是乡土的,整体气氛宁静清爽而坚定,环境蛮荒而充满生机,人物天真无邪、充满朝气、乐观向上、善良朴素亲切,具有很强的宗教情怀,而到了第七段出现由震颤派歌曲《质朴是天赋》改编的主题,把美国人民拓荒精神上升到崇高的信仰。

科普兰

柯普兰是美国现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当他开始学音乐时,一般美国作曲家们正紧抓住伟大的德国传统不放。在年轻的时候,柯普兰曾被人称作音乐的激进份子,华特-达姆洛希(Walter Darmrosch)在指挥了他的作品《风琴交响曲》后对观众说:“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廿三岁的时候,写出一首像这样的交响曲,在五年之内,他大概就会要准备杀人了。”他的一系列爵士风味的作品,包括《剧场音乐(1925年作)》和《钢琴协奏曲(1926年作)》,也同样备受争议。后来,爵士乐很快便在柯普兰的音乐中消失,但它的节奏性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他创作力旺盛的时期,其间创作的《墨西哥沙龙》吸取了墨西哥的民间音调;《林肯肖像》和《小伙子比利》、《罗得欧》、《阿帕拉契亚的春天》三首著名的芭蕾音乐都基于美国自身的民歌。

(附:第四乐章“日落”)

06、格罗菲《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

第一乐章 “日出”:这是一幅沙漠上日出的风景画。 朝霞在黑暗的夜幕上洒上了黎明的彩色斑点。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彩光四射的辉耀宣告了新的一天的来到。

Grofe: Grand Canyon Suite: Sunrise

Erich Kunzel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河大峡谷,长达三百五十公里,宽六至二十九公里,景色颇为壮丽,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大峡谷的断崖绝壁最深达一千六百二十米,由于各岩层质地不同,色彩也迥然相异,在不同时间的日照下,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仿佛是一条五光十色、斑斓夺目的彩虹;而在月夜,大峡谷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展现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如果适逢暴雨,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所有的小径上,水流瀑布般地沸腾着,谷底的科罗拉多河也随之狂怒起来。这种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无疑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

格罗菲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的美。 经过多年酝酿后, 格罗菲在1921年写出了第一乐章“日出”,但到这部组曲全部五个乐章最终完成时,已是十年后的1931年了。这部作品的问世使格罗菲从原乐曲改编者的地位一跃而成为成功的作曲家。

格罗菲的音乐风格以擅长绘画般的描写为主,这种手法听来好像是把门德尔松、德彪西的音乐奇妙地与瓦格纳纳的音乐融汇一体一般,给人以清新、热情、生动之感。异常鲜明的乐器色彩对比也是格罗菲惯用的手法之一,这使他的音乐显得层次分明、色彩绚丽,而爵士乐语汇的广泛使用又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明显的美国气质。

07、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序曲“日出”

序曲,从夜至日出。在弦乐拉长音上,弦乐与低音管奏夜的动机。

第一段,日出。展开了宏大宽阔的声音场景,恐怕卡拉扬对这个旋律的体会最深,据说他曾不止一次(开飞机)亲自体验这部交响曲,尤其是这个场景的真实。

Richard Strauss: Alpensymphonie, Op.64 - Sonnenaufgang

Herbert von Karajan

《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后一部交响诗代表作,作于1911年至1915年间,作品OP.64。这是作曲家对童年某次登山经历的回顾,他将登山各种场面像电影一样作写实描述,从登山写到下山,从拂晓写到天黑,中间又探幽,观瀑,遇险,加上雷雨风暴,生动有致,因此有人称为'电影音乐”。

08、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第一部分“登山”第十一段“日升”

抵达山顶。音乐变得缓和,又略带欣慰再现出日出般的辉煌。

Richard Strauss: Alpensymphonie, Op.64 - Auf dem Gipfel

Herbert von Karajan

(附:第三部分为“下山”第一段“太阳落山”。山的动机雄壮地出现于铜管,太阳动机被扩大,转位,出现悲歌旋律而进入终曲。

09、莱斯庇基《罗马三部曲》交响套曲之《罗马的松树》第四乐章“阿比耶军用道旁的松树”?

《罗马之松》是奥托里诺·雷斯毕基在《罗马三部曲》当中最有名气的一首组曲(另两部是《罗马的喷泉》和《罗马的节日》)这部乐曲作于1924年,作曲家在创作中力求用音乐来表现大自然,描绘的主题则是最能代表罗马风景的百年老松树,作曲家称它们已成为罗马历史重大事件的见证者。

Respighi: Pines of Rome - The Pines of the Appian Way (I pini della Via Appia)

Lorin Maazel,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莱斯比基是圣彼得堡歌剧院首席中提琴师,1913年任罗马圣塞西利亚学院音乐学校作曲教师,1923年任罗马皇家音乐学院院长。他曾跟随林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和配器,因此他的作品明显受林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色彩。莱斯比基的作品类型很多,有歌剧和、管弦乐曲、协奏曲、室内乐曲、合唱曲和歌曲,而在众多作品中,尤以组曲《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最为人们所熟悉。



歌单【古典音乐节选欣赏】“日出东方”

by 眠琴醉樂

作者:眠琴醉樂

喜欢听古典乐(厌恶、抵制乐曲解说)也听欧美流行歌曲、日系R&B……总之听歌很杂。女歌手最爱Avril Lavigne和Taylor Swift ,耳机方面最爱AKG

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