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章 三亿文库

 天一天一天一天 2016-06-12

道德经第三章 解读随笔

解读《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第三章与第二章较为相似,内容是进一步对比,解读圣人做法,反衬出世人之做法,没有顺应大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家都推举美,所以恶才会出现,皆推崇善,不善产生。

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说明圣人的总体如何随从大道,如何做,最终效果。第三章则是进行详细的说明圣人对于世间上的事是如何做的,如何治理国度,最终情况如何,也是对于悟道之圣人的行为的表述,即是德的体现,其行为与道融为一体,与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类似。其根本道是核心,德是道的表现,如果没有道,德是无法完全,纵然有时看似很好,实际上也是无根之树,一旦狂风暴雨,可能顷刻倒塌。

中国各家思想也是一样的,表面上看各家自成体系,看似都是一颗不错的树,用起来可以称为栋梁之才。根有浅有深,对于支撑树干及枝叶的的能力也不尽相同。然而各家思想其实都是在寻找根基牢的力量源泉,如果源头越接近道的本身,自然可以承载万有,因为道生万物,天下被道充满。道是一切力量的源头,各家思想都在寻找这真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大道的吸引力,任何一个愿意寻求真道的人,都会为真理的道所折服,孔子的话也并不夸张,实在乃是对道的一种体悟,然而他还是没有对道完全体会,更多地是在停留在人的做法,还没有上升到道的高度,但是其思想与道亦有很多相通之处,毕竟道融入万有,我们藉着肉眼及灵可以看到并且可以用,孔子也可以。儒家用起来也是一个好树,栋梁之树,但是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弊病,究其原因是根不深,不稳,没有抓住真正的源头,如果去承载万有很容易被废弃。佛学思想也是一样,其修佛之人也可以成长一个比较好的栋梁之处,释迦牟尼就在菩提树下安静己心回归本源,悟道。然而这棵树已经成长这么几千年仍然是根基不深,而且这些从人所探寻的道,往往都不可靠,受个人的思想及悟性影响,所以有大有小,所以各家思想大多数都是很不错的树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福于民,然则如果不是依托真正的道,那么在时机成熟之时,可能会出现长期根部的弊病,甚至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局限性比较大。

树根是往下扎,大地承载万物,厚德载物,道的外在即是德,树根往下是在寻求承载的德,更是寻求生命之根的道。各家思想也是如此,都在寻求真理的生命之道,然而很多时候都是在外面找,停留在德的范围,没有根基,或者近于道。人的智慧只能去穷尽,却永远不是,是因为我们本来是被创造的,可以想象被造的汽车能不能想明白人的思想智慧,我们就好比那汽车,被造物永远不能真正的得道。虽不能得道,却可以凭着

创造的道在每一个人心中所放的心灵去感悟世界,看万事的变化,便可以明白些许的道,所以人比汽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