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那么多制度规程还是管不住违章?

 qianggemj 2016-06-13



领导违章指挥等于犯罪,职工违章作业等于自杀;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不好再用性命检验。



1

一家公司有一个开放式的大办公室,有200人在一起办公。由于管理不到位,办公室经常发生灯、空调彻夜未关的现象。


为此,行政部想了许多办法。他们起初想到贴上一张“人走灯灭”的温馨提示,效果不佳;后来,发出了言辞恳切的通知,要求大家务必注意,效果也不好;再后来,干脆出台相关处罚措施,抓到“犯人”罚款100元……看得出来,因为每每采取措施之后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管理者往往会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加大力度……结果是,制度加码,管理复杂,效果不好,员工抵触。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酒店。客人离开客房之后,电视和电灯都开着,酒店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房间钥匙(IC卡)既可以开门,还可以插卡取电。客人离开的时候取走钥匙,电源立即被切断。酒店的这个联动方法,属于机制的范畴,是防呆机制的一种(傻瓜都能做对)。它源于智慧,优于制度,管理简单,效果良好。


针对同一个问题,有一家公司的员工想出了另一个办法:他们在办公室大门的门楣上方悬挂了一个卡通画,只要一锁门,卡通画会掉下来,上书“你关灯了吗?”。这个联动方法,也属于机制的范畴,是纠错机制的一种。


从故事中,我们懂得一个浅显而伟大的道理,制度固然重要,但机制比制度更重要,更可靠,它会对管理对象产生远大于制度的约束力。


2

在一家企业,为了防止员工在装配机器过程中漏装螺丝,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机制:第一种,在复数个螺丝盒上安装感应器和蜂鸣器,只要作业者未按规定顺序从螺丝盒中拿取螺丝,蜂鸣器就会报警。第二种,设计了一只有复数个手指的机械手,自动吸起规定数目的螺丝,操作者只要把机械手上的螺丝装完就行。第三种,事先把每台机器所用螺丝分别配送在不同工位上,各个工位作业者只要把配好的螺丝装完即可。虽然以上三种机制的约束力不同,但是都能不同程度减少员工犯错的机会。相比之下,如果有人试图以诸如“每漏装一颗螺丝罚款100元”这样的制度来解决问题,就十分可笑了。


在一家生产复印机的工厂里,复印机侧面需要安装一个散热排风扇,这个风扇一旦装反了,就会导致机器过热损坏。但由于是流水线作业,作业者长时间重复劳动,一不留神就可能出错。后来主管要求作业者增加检查环节,即装完后用手试一下风向。即便如此,也还有装反的可能。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最彻底的办法是,修改排风扇结构,使得排风扇反向无法安装。但需要投入一笔不小的资金。后来,作业者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办法解决了问题,即在排风扇旁边装一个风筒,风筒的另一端装上一纸质小风车,如果装配正确排风扇就会正常排风,风车就会不停旋转。如果发现风车不转,就要及时进行检查,要么排风扇装反了,要么风车坏了。


总结几则案例,我们发现,借助于制度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后实现的,这样的管理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失败成本和管理成本高。而善用机制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前实现的,防患于未然,不仅管理效果好,而且管理简单、高效和人性化。




3

员工习惯性违章操作原因分析:

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长期反复发生的作业行为。习惯性违章是一种长期沿袭下来的违章行为,它实质上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盲目的行为方式。
A、
习惯性违章的主观原因
(1)
侥幸心理。有些职工自认为控制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偶尔几次违章都没有出过事,就把潜在的危险抛之脑后。一旦环境、设备、人员发生变化,就很可能引发事故。这类情形在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员工中较多见。
(2)麻痹心理。在单位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职工的安全思想和警惕性就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在操作中很容易产生轻视心理,不严格按规程办事,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性违章。
(3)取巧心理。有的职工脑子活,为了抢时间赶工作进度,图省时省劲,投机取巧,简化操作过程、减少施工工序等,置安全措施于不顾。
(4)马虎心理。有些职工认为自己熟悉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只要把握主要的
操作规程即可,作业时粗枝大叶、不拘小节,他们往往对“看得见”的危险比较警觉,对暂时没有发生危险恶果的潜伏危险掉以轻心。
(5)逞能心理。一些职工熟悉岗位技能、有工作经验,理论上有一套,操作知识也都知道,产生骄傲自满思想,认为有关作业规定和程序对自己来说都是不必要的“小菜一碟”,别人不敢违章,自己“技高胆大”,违章操作才显“英雄本色”,结果造成事故。
(6)蛮干心理。有些职工有一定的技能能力,但工作方法
简单粗暴,把遵章守制当成是刻板,随意“创新”工作方法,不充分估计行为的恶果,这种违章一旦发生事故就有可能是大事故。
(7)无知心理。一些新职工和部分
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平时不注意加强学习,对每项工作程序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工作起来凭本能、热情,作业中糊里糊涂违章,糊里糊涂出事,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8)麻木心理。个别职工因长期、反复从事同一工作,生产热情减退,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应付了事,安全处于被动状态。发现安全工器具有问题也不及时更换或修理,使
安全设备缺乏可靠性;发现他人违章也不制止,认为就算发生不幸也轮不到我头上,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9)从众心理。一些职工安全知识不全面、
安全意识不强,看到其他职工违章操作“既省力,又没出事”,还没被追究和处理,遂削弱了正确的安全思想,把违章当成经验,盲目地学习、运用,渐渐地,错误的操作方法代替了正确的方法,形成习惯性违章。
(10)奉上心理。一些职工原则性不强,对上级的话惟命是从,明明知道是错的,总想着是领导让我干的,就算出了事也有上面顶着,查不到我,结果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事故。
(11)唯心心理。极少数职工受消极思想影响,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错误心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操作,不注意安全随意工作,往往造成事故。
B、习惯性违章的客观原因
(1)
岗位培训不到位。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计划定期对职工进行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主要表现为:新职工无证上岗或设备结构、工艺技术更新改造后,职工对新工艺操作规程不了解,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违章。另外,企业虽然开展了许多与安全相关的理论培训、思想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培训过于程式化,效果不理想。职工只是被动接受,往往认识问题不全面、不充分、不理性,反映在工作中,就是摆不正安全与生产、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常会产生“安全就是不出事故”的单纯认识,因而也不能真正认识到习惯性违章的危害和反习惯性违章的重要性。
(2)作业环境不安全。以我矿生产为例,生产战线长、设备工艺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并受多种自然条件及生产设施老化腐蚀影响,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灾害。有的设备结构、工艺技术设计时考虑不充分,不符合人体的生理特征,按正规的操作极不方便或容易损坏零部件,从而引起习惯性违章操作。此外,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部分工艺、设备、流程已不能满足当前生产需要,为了保持正常生产仍在“带病上阵”或“超龄服役”,一些设备上存在的问题迫使职工违章操作。
(3)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工作任务布置不合理,不考虑作业现场的实际状况安排任务,在现场强行要求职工冒险违章蛮干;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带头违章违纪,给职工的安全观念造成错误引导;个别单位、班组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程序和规章制度,对暂时还没有造成恶果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姑息迁就,放松了对职工
安全行为的严格要求和教育督导,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4)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工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在不断增加,容易导致思想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走样;此外,在与同事、朋友、亲属发生一些矛盾及生活中遇到重大变故,也会使职工思想情绪波动,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导致行为失常。
(5)事故产生与时间的关系:



4

小编在网上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如何杜绝违章的文章和观点,大概有如下几条:

(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遵章守纪的基础。

(2)应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生产操作,使“按章办事”成为每一个现场工作人员的自觉行为。

(3)要充分发挥安全监察作用,做到“两严格”,即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安全考核制度。

(4)......

其实还是老生常谈,还是主要看各个公司的执行和监督情况的。换句话说,我们不缺制度和规程,不缺培训和教育,不去检查和奖惩,但是依然杜绝不了违章,那么是否需要我们安全人思考一下,能否参照文章中第一、二个例子,从机制方面着手解决呢?


小编也收集到二个案例大家参考。

(1)违章“四谈”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公司“抓执行、控风险、建机制”的活动精神,建立反违章常态机制,公司创新反违章工作,建立违章“四谈”机制。即分别与违章人、工作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主管领导谈违章危害,深层次查找违章行为的根源,使违章相关人员受到教育,避免违章行为的再次发生。

(2)“四不为”机制:一是“不能为”机制 所谓“不能为”,是指主观上有违章意图,但却找不到违章的机会,因而造成了客观上的“不能为”。营造“不能为”氛围的关键是消除可能违章的机会,而消除违章的机会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使生产指挥、操作的全过程都在有效监督之下,使少数心存侥幸者不能违章,以达到杜绝违章的目的。

二是“不敢为”机制 所谓“不敢为”,简而言之是“想为而不敢为”如何造就“想为而不敢为”的环境,其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建立有效的安全约束机制,“迫使”员工生产过程中循规蹈矩;二是建立强大的处罚机制,使得少数欲违章蛮干者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达到无人敢违章的目的。

三是“不必为”机制 所谓“不必为”是指员工看到违章只有风险,没有任何益处,矿没有必要再冒风险,自学自愿地新意守纪。“不必为”更高一层。但要创造出“不必为”环境,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比如一个工程施工项目,如果工期定额合理,施工队伍就没有必要冒生命危险抢抓进度;如果材料方案编制科学,按部就班施工不会影响工期,施工队规程制定没有必要牺牲科学,按部就班施工不会影响工期,施工队伍就没有必要以牺牲质量安全为代价节约成本;如果施工方案编制科学,按部就班施工不会影响工期,施工队伍就没必要以牺牲质量安全为代价而偷工减料;如果操作规程制定适宜,执行规程没有“麻烦”,操作人员便没必要以蛮干的方式寻找“捷径”。如此,便达到不必违章的目的。

四是“不愿为”机制 “不原为”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是安全生产的追求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一境界和目标的最佳方法是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以切实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每个人具备美好的安全愿望、足够的安全知识、强烈的安全意识、过硬的安全技能,最终实现规范的安全行为,举手投足皆循规蹈矩而行。无不愿意违章,则事故便可大幅减少或彻底杜绝。

......

您公司是怎么防止违章的,小伙伴们参与分享吧!

执着于专业,较真于精篇!EHS之家一直在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