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香炉可以大致分作两种类型: 其一封闭式, 其一开敞式。前者有盖, 后者则否。今一般称封闭式的炉为熏炉, 开敞式的炉为香炉, 不过这并不是古人对它作出的分别。
图三:2 《续考古图》中的“灯槃” 炉盖作成莲花和狻猊, 是封闭式香炉中最常见的两种, 宋人或称之为“出香”,周密《武林旧事》卷九列有张俊进奉高宗的礼单, 中有汝窑“出香一对”,即此。安徽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 1087)墓出土一件绿釉狻猊亦即狮子出香, 通高三十二厘米, 炉身是覆莲座上捧出的一朵莲花,花心里的莲蓬便是香炉盖, 盖顶一只戏球的坐狮, 偏着头, 张着口① ( 图一: 1 )。这张口的姿态在出香狮子却是很固定的, 即为着烟从口出, 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维摩演教图), 香几上一具口出香烟的出香狮子, 正是一个合式的参照( 图一:2 )。莲花式出香也多有精品, 比如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中的一件银炉, 通高逾半米, 下边高高一道弧形圈足, 中间宽平沿的托盘, 托盘上承覆莲形的炉盖, 其周环錾花处趁势作出花叶形的出烟孔, 盖顶一个莲花钮, 花心耸出柱形蕊, 蕊心十四个花形小孔, 自然也是为着散发香烟( 图二)。出香一般来说尺寸较大, 高矮总在二三十厘米之间, 大者或更高,唐代以来已是如此。讲究者用玉,高也在两尺以上,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日韩伉胄嫁女,“奁具中有白玉出香狮子,高二尺五寸, 精妙无比” , 即此。出香因此多设在厅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曰“故都紫霞殿有二金狡貌, 盖香兽也” 。南宋周麟之有《破虏凯歌二十四首》, 纪其使金所见, 其一云“ 七宝为床坐殿衙, 金猊双立喷飞霞” , 句下自注: “ 其御榻以七宝为饰,夹坐有金狡貌二, 高丈余, 飞香纷郁”。狻猊出香也见于两宋时代的高丽。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二“陶炉” 条云: “狡貌出香, 亦翡色也, 上有蹲兽, 下有仰莲以承之, 诸器惟此物最精绝。”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一件时属1123年的青瓷狻猊出香,通高二十一点二厘米,炉口翻出宽折沿,直壁行的炉身,下边三个兽足,炉盖上耸出一尊张口戏球的坐狮(图一:3)。釉色碧青,正是所谓“翡色”,虽然样式与徐氏所见稍有些不同。出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战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件铜炉,通高四十点八厘米,下边是一个有着三个矮蹄足的平底浅盘,上边是一个端细底粗的喇叭形罩,罩的口沿两侧一对环钮,同炉盘外侧的环钮正好上下对应。炉罩的近口沿处又探出一个小管,长一厘米,径一点七厘米,与罩内相通(图三:1)。炉盘和炉罩内壁尤其是细长的上端,都残留着褐色的烟灰。就目前所知,同样形制的实物似乎没有第二件。不过宋赵九成《续考古图》卷三著录的一件所谓“灯槃”却与它大致相类(图三:2),那么它也还不好算做孤例。只是战国时代仍以焚燃香草为主,是否已经使用树脂香料,缺少文献依据,尚难作出确切的判断。然而就这种形制的熏炉来看,它是更适合焚燃树脂香料的。
浙江余姚老虎山一号墩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一对原始瓷香炉,其一通高二十四厘米,其一高二十三点二厘米。炉身形若深腹豆, 下有高圈足, 上置拱形盖, 盖面镂着出烟孔, 高高耸出的三重盖钮顶端一只立鸟, 下边两重各贴饰小鸟,一重三只, 一重四只, 小鸟之间又各有出烟孔。炉盖装饰三角形的山形纹, 炉身则是细密的水波纹(图四)。水与山与鸟, 与博山炉仿佛同源的构思也许先已萌发在被有楚风的越地。
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的西汉连盘五凤铜香炉,通高二十厘米, 凤身为炉, 伸展着的双翼可张可合, 原是用穿钉与身相连做成香炉盖,凤口含珠, 四只雏凤攀在凤尾、胸前和凤的双翅( 图五)。相似的一件也见于《续考古图》卷三, 不过凤口衔铃, 凤翅缀铃, 凤身所负雏凤则是八只。
扬州市郊胡场七号西汉墓出土一件辟邪踏蛇铜香炉,通高九点五厘米, 腹作炉身, 头作炉盖, 口作出烟孔, 身著双翼, 四足踏蛇 ( 图六:1 )。宋吕大临《考古图》卷一O 著录的“ 兽炉” 其一与此件同制( 图六: 2 ), 为庐江李氏所藏, 吕引李氏录云, “ 此兽炉今为狻猊” 。宋人由此大概很容易联想到当日的狻猊出香, 这本来不错, 只是狻猊香炉的出现应该说是在唐代。西安西郊三印厂十二号唐墓出土一件汉白玉香炉, 通高十二点八厘米, 外方内圆的半球形炉身, 四周略作山峰环抱, 炉盖上一尊坐狮, 出烟孔由狮子腹下直通到口中 ( 图七: 1 )。四川邛窑古陶瓷博物馆藏唐褐釉狮子香炉, 炉盖结构与它相似, 而炉身做成高足杯式, 通高二十四点五厘米( 图七 : 2)。唐代黄堡窑址所出一件半成品的三彩狮子香炉出烟方式也大体相同, 炉身则是五足炉式, 通高三十七厘米(图七: 3 )。又有一对三件合一式的滑石香炉, 出自河南堰师杏园唐李郁墓, 通高二十四厘米, 炉盖、炉身与西郊三印厂唐墓所出无别,不过中间增加一段三龙蟠绕于外的直筒, 直筒在龙嘴处镂出小圆孔,炉腹里的香烟便有一部分正好从龙口中出( 图七: 4 )。香炉里尚残留着白色木炭灰。墓葬年代为武宗会昌三年( 8 4 3 ) 。又福建博物院藏一件有唐天祐四年( 9 0 7 ) 纪年铭的鎏金铜炉, 炉身直壁平底,下边五个兽蹄足, 炉口翻出花式大宽折沿, 覆钵式炉盖, 顶端一个张口出烟的蹲狮,高四十点一厘米, 铭文自称“ 狮子香炉” ( 图八)。
以上举出的是属于封闭式香炉的几组实例,造型或相类或不同, 流行的时间也不很一致。其中的曾侯乙墓铜炉始终没有成为通行的样式, 虽然相似的构思很晚的时候仍偶然一见。余姚老虎山战国墓的鸟香炉汉代的例子依然不少, 并且这时候又创造出若干变体, 比如炉盖顶端不作群鸟相聚, 而是塑出一座两层的小凉亭, 湖南衡阳西汉墓中有其例 。不过汉代以后这种样式便不再盛行。五凤炉大约一直流行到两晋, 近年山东临沂大型晋墓中发现的一件, 可以算作它的制作精好之例, 而南北朝之后此式即不多见。宋徽宗《宣和宫词》:“ 凤口金炉镂叶花, 高低曲折势交加。新春品制名三杰, 四和浓薰不足夸。”与诗对应的当是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中元阳童子手里捧着的一件, 那是三足承盘上的一个莲花香炉, 莲花瓣的尖上装饰垂珠, 炉顶立一只飞凤。当然诗与画各自都有夸张和美化的成分, 类似的宋代实物, 则至今未曾发现。辟邪香炉的流行似乎只在汉代, 明清以后制作较多的角端香炉或者曾从它的造型中撷得意趣, 不过两宋的例子却是难得举出一件。至于狮子香炉, 虽然出现的时间最晚, 但出现之后便相沿不断, 因此流行的时间最为长久。炉的样式本是来自更早的狮子造型, 南北朝时已是如此 , 影响所自还应该说到中亚, 比如腱陀罗雕刻。但在狮子香炉却是艺术造型与实用的结合, 即以固有的张口的姿态而教它烟从口出, 又把迈步欲进或昂首伏卧的姿势变化为蹲踞, 更有了出烟的方便。此在唐代即已发展得成熟, 前举安徽宿松元祐二年墓绿釉狻猊出香同它的接续, 便是很自然的了。
博山炉则是宋代出香的另一个发展线索。它的兴盛发达是在两汉( 图一0 : 1 ), 这时候树脂香料也从南海和西域两条路线入传中土, 博山炉的形制用作焚燃这些异域香料自然最为合宜,所谓“ 掩华终不发, 含薰未肯然” , 正是形容它的发烟舒缓。南北朝时期开始把博山同佛教中的莲花结合在一起, 江西永丰县出土的南朝青瓷炉, 便是特见新异的一例 ( 图一O : 2 )。其时石窟造像中出现了不少刻画精细的形象, 如洛阳东关出土的北魏神王石碑座中的博山炉( 图九)。只是同它呼应的实物似乎难得, 不过隋唐时代的陶瓷制品与它衔接得很紧, 因此能够显示出这些石刻艺术本来不乏现实的依据。比如陕西长安县隋丰宁公主与附马韦圆照合葬墓出土的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 一对蟠曲的蛟龙托着仰莲炉座, 炉盖依然博山旧式, 但把传统的山峰制成了花瓣的样子, 上面又仔细装点孔雀翎纹( 图一一: 1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一件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 式样与它几无二致, 收藏者定其时代为唐 ( 图一一: 2 )。此外如夏威夷火奴鲁鲁美术馆藏唐代白瓷莲瓣博山炉, 花瓣的装饰取象于如意宝珠;又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藏唐代白瓷蟠龙博山炉, 花瓣之饰取意于团花( 图一一: 3 ), 构思都很新巧。晚唐李商隐有一首《烧香曲》, 虽本意不在于咏香炉, 但开篇数语以一枝诗笔周回上下, 把一具博山炉形容得很是传神: “钿云蟠蟠牙比鱼, 孔雀翅尾蛟龙须。漳宫旧样博山炉, 楚娇捧笑开芙莫。八蚕茧绵小分烛, 兽焰微红隔云母。” 以前面举出的几例与此诗相对看, 正可见出二者的同声相应。蛟龙须, 孔雀尾, 钿云和芙蕖, 香炉的构成被解散为诗里跳跃的意象, 倒教我们窥见香炉制作的若干想象之源。
唐代另外有一种莲花式香炉则是同多足炉的合二为一。炉身的式样, 源自两晋南北朝常见的一种多足香炉——或三足或五足,尺寸很小,多带承盘, 连盘通高不超过十厘米, 如江西南昌县莲塘镇出土的南朝青瓷五足炉 ( 图一二: 1 )。江苏丹阳胡桥宝山南朝墓室砖画中有手捧此炉的仙人, 香炉里冒着的轻烟也刻画得很清楚(图一二: 2 )。隋唐沿袭此式, 而常在炉足上面增加繁复的装饰, 比如兽面, 比如力士, 洛阳李楼下庄出土的初唐三彩五足炉可以为例 ( 图一三:1 )。大约与此同时, 为这种样式的香炉加一个覆钵形的盖并在炉盖上面装饰莲花, 也成为风气,此在敦煌壁画中极常见, 实物的例子也不少, 同样类型的炉盖且又变化出几种不同的形式。炉盖上面镂出若干花式出烟孔, 是普通的一种, 如出土于浙江临安县明堂山唐天复元年( 901) 水邱氏墓的越窑褐釉五足炉( 图一四: 1 ), 如黑龙江宁安县三陵渤海国墓出土的三彩三足炉( 图一三: 2 ),又日本出光美术馆藏辽代绿釉三足炉( 图一三: 3 )。在覆钵式的炉盖顶端装饰莲花或者狮子, 并且使它有出烟之效, 则是制作精细的一种, 著名的一件鎏金银香炉出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骨( 图一五: 1 )。宋代不仅沿袭此式, 而且没有作太多的改变。河北定县静志寺舍利塔塔基出土一件有“太平兴国二年”纪年铭的三足银香炉( 图一四: 2 ), 可以说是由前面一种形式变化而来, 同地所出另一件定窑白瓷五足炉 ( 图一五: 2 ), 则是对后者的继承。至于前面所举彭州宋代窖藏中的银莲花出香, 则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中的银香炉以及法门寺地宫所出同样形制的一件 ( 图一六), 是它的先例。另有出自宁波市天封塔地宫的一件南宋錾花银香炉,与彭州所出者式样相近, 惟出烟方式有点特别,它在炉盖顶端的莲花钮上作出一个细长的小管,炉里的香烟乃由此而出( 图一七)。更早的例子当然可以举出曾侯乙墓所出铜炉, 只是二者的间隔竟是如此之远。 图一四:2 定县静志寺舍利塔地宫出土“ 太平兴国二年” 银香炉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