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景德镇窑青白瓷香炉赏析

 星河岁月 2018-04-29
宋代是景德镇窑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所产青白瓷器获“饶玉”之美称,产品种类丰富,装饰精湛秀美,是宋代瓷器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名窑之一。
  “烹茶、焚香、挂画、插花”并称宋代“文人四艺”,能够代表宋代中上层阶级的生活美学。
  其中,焚香少不了香炉,置炉、赏炉成为了宋人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与文化,
  获得炉中之美器成为了宋代文人品位的体现。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很以为然地说:“烹团茶,烧衙香,
  用诸葛笔”乃喜事。在这样的窑业背景与香文化氛围之下,宋代景德镇生产出了不少精美的青白瓷香炉。
  南宋蒋祈《陶记》就明确记载了各种造型的青白瓷香炉:“曰猊、曰鼎、曰彝、曰鬲、曰朝天、曰象腿、曰香奁、曰桶子”。
  现就四种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香炉的主要形制进行解析与欣赏。
  猊炉
  所谓猊,即为狻猊的简称。《尔雅・释兽》有云:“狻��,如�(zhàn)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 】。”狻猊是中国古代神兽的一种,而郭璞在译注中认为就是狮子。古代关于狻猊应用于香炉装饰的记载也有不少,比如明代的《菽园杂记》・卷二写道:“金猊,其形似狮,性好火烟,故立于香炉盖上。”这段文献不仅说出了狻猊像狮子,而且说其性好火烟,所以经常被用于香炉盖上。而在宋代的文献中亦能找到不少相关记载:
  宋朝殿上大宴,有蛮人控金狮子对设柱间。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五日,宴北使,雪后,日照殿门,乐语云:“香袅狻猊,杂瑞烟于彩仗;雪残鹊,耀初日于金铺。”此益公记行都事也。故都紫宸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故晏公《冬节诗》:“狻猊对立香烟度,�N�|交飞组绣明。”今奉使至朔庭,率见之,此陆务观追东都事也。范至能《揽辔录》记两楹间有出香金狮,按大防《北行日录》记有金香狮、金龙山各二,此必务观谓率见之者,独未详益公所记何如也。(南宋・叶��:《爱日斋丛抄》卷一)
  如上所述,“猊炉”在宋代颇为流行,材质多为贵重金属,使用的场合多为朝堂之上的高端场所。从“吐香”“香兽”等名词来看,猊炉为香具,《爱日斋丛抄》中的描述可以看出“金狻猊”与“金香狮”确是同类器物,在宋人眼中狻猊和狮子的形象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甚至是一致的。因此现代文博界中常将狻猊当作狮子。
  传为北宋李公麟所作《维摩演教图》中就有猊炉的形象,其毛发卷曲与《营造法式》中的狮子形象类似,坐于莲瓣之上,狻猊口中烟雾缭绕,很生动地再现了猊炉使用中的形象。
  关于瓷质猊炉的记载见于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陶炉”条:“狻貌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该文所记载的“翡色狻猊出香”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中仍然有类似的实物存在。景德镇青白瓷亦有此类产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对南宋时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猊炉,高22.2厘米,分器盖和器座两部分,器盖为狻猊形,张口怒目,呈嘶鸣状,香气可从口中吐出,器座为莲花形,束腰,六足底,堪称青白瓷猊炉中的精品。
  鼎式炉
  《说文解字》载:“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式炉就是以鼎为形状的炉。宋诗中多有“鼎炉”的描述:“北海鼎炉分造化,南溟宫殿合天倪”(宋・张继先《金丹诗四十八首 其三四》)。“千寻石上隐麻姑,会教蔡经起鼎炉”(宋・朱涛《题小赤壁・其二》)。宋代金石考证风气盛行,鼎作为上古时期流传的礼器深受宋人喜爱,吕大临的《考古图》中就记录了各式的鼎,不仅有《说文解字》中的“三足两耳”的形象,也有四足方鼎。所以,摹古的鼎式成炉也就合情合理了。
  在存世器物中,景德镇窑青白瓷的鼎式炉较为多见,遂宁金鱼村窖藏就出土了三种鼎式炉,都为双立耳的三足鼎式炉,立耳为扁长方形,附立于炉的口沿之上。炉体均作有颈、鼓腹、兽足的造型,但各个部分的形状不尽相同。其中以图3炉式最为精美,此炉口径16.4厘米,高17.5厘米。扁鼓腹,盘口略斜,直颈略短,扁鼓腹较浅,最大腹径在腹中部。三兽足,足较粗短而微外撇。器表刻花装饰,主题纹饰在外腹部,为连续的折枝荷叶莲花纹。颈部饰连续的如意云头纹,间隔圆圈纹。足面为兽头纹。都用“半刀泥”刻花手法,立体感较强。该窖藏被判定为端平三年(1236年)至淳�v元年(1241年)期间形成的,故而此炉的时代应当是南宋中晚期。
  鬲式炉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对鬲有具体的描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宣和博古图》与《考古图》也有鬲之记载。宋代遂宁窖藏出土了5件龙泉窑和1件景德镇窑青白瓷的鬲式炉。景德镇窑的这件青白瓷鬲式炉口径12厘米,高14.7厘米,斜盘口,盘口上附立一对拱形立耳。直颈略短,鬲形腹,锥形三足,足底平。主题纹饰位于三个鬲式鼓腹外壁,分别装饰折枝荷叶莲花、月季和萱草花纹,采用减地剔刻的花纹,纹饰有很强的立体感,腹部的三种花卉图案之间压印三道凹槽间隔。颈部饰刻划回纹做辅助花纹,颈肩部有一周凹弦纹。此炉堪称南宋青白瓷鬲式炉的精品。
  香奁炉
  陆游《独坐》有云:“茶鼎松风吹谡谡,香奁云缕散�I�I”。从“茶鼎松风吹”以及“香奁云缕散”中我们不难联想到宋代文人品茶闻香的画面。奁作为古时的一种收纳盒具在宋代也成为炉类造型的模仿对象。《宣和博古图》中“汉兽奁”一条的附文中可做此证:“不独为鉴而设,昔丁庆以奁为香器”。明确表示了宋代的奁不仅仅做镜匣,而且也有了奁式的香炉。景德镇青白瓷中亦多有此类造型,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馆展出一件景德镇出土的宋代奁式香炉,直腹壁,腹部饰三道弦纹,三足,内平底。外底缘附三个花状足,内、外满施青白釉,泛黄。
  《美的历程》写道:“与盛唐相比,(宋)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逸享受占据首位。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与这种审美品味相吻合的是当时的艺术发展形式,景德镇窑青白瓷香炉就很好地承载了这种美术思想和艺术品味。另一方面,恢复礼制是宋代一直以来所推出的事情,《宋会要辑稿》中有“祭器未成,不造燕器”的讨论。因此金石及慕古之风的兴盛对青白瓷香炉的造型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上述两种思潮的影响,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香瓷炉不同于晋代的玄妙与缥缈,也不同于唐代的雍容与华贵,始终追寻着一种古典韵味,呈现细腻淡雅,平易近人的美。 责编 耕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