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的,我就是要劝你自私一点

 行走的元气瓶 2016-06-13

我写这一段文字,旨在劝一劝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亦或是我自己,做人应该“自私”一点。

我有这么个朋友,女性,年纪比我大两岁(我25),在海南一家星级酒店任副总经理,不说是不是女强人,但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事业型女性。平时在海南这个旅游城市里,忙的时候过得充实,偶尔有个休假也过得很惬意,朋友圈经常各种晒图让我们艳羡不已。

不过今年过年,她回到了自己农村的老家,老老实实凑进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圈子里面,朋友圈悄然无声了几天,我们几个朋友还在笑话说她是不是村子里没网。万万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忽然在朋友圈看到她歇斯底里地哀声抱怨,完全不像我们印象中沉着干练挥洒自如的那个她了。原来,回老家后,年将三十的她,被家里亲戚对着鼻子轮着指指点点“该结婚了”“别老一个劲在外面呆着”“你看你妹小你四岁孩子都能走路了”“女人还是要以家庭为重”“你赚钱再多有什么用,再过几年都嫁不出去了”……这一梭子的子弹扫射过来,我朋友就算心理素质再强也多多少少会有些烦躁和压力了。她的父母反而是唯一没有开这个口催她的人,但这反而让她更加难受——“我看得出来,我爸爸妈妈嘴上不说,其实心里还是难受的,毕竟家里养了个老姑娘,左右邻里聊天的时候也觉得脸上无光”,我的朋友这样对我说。确实,任何有责任心的人都不会忍心让自己的父母难过,何况她还是那么一个考虑事情面面俱到的人。

于是动了换工作的心,默默地发送了辞职的邮件,开始家乡周围考虑新工作。父母知道女儿的决定后非常高兴,忙开始帮女儿找工作的同时也帮忙物色相亲的对象。我朋友也是放得开的人,大大方方的就去相亲了,结果几年工作走南闯北已然是见识非凡的她,和家里安排的相亲对象实在是没有共同语言。回到家坦言说没感觉,爸妈却急了,说还没相处怎么知道没感觉,我们给你算过生辰八字很配的。话谈至此,终陷入死局,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又实在不忍父母闹心,最后还是无奈地顺从,一次又一次陪相亲的对象去约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时候又出意外,老东家找上门来,说不能接受她的辞职,因为在岗的时候手里的两个项目都是她从头亲自带起来的,缺她不行。公司提出了加薪的条件,手下的同事也都非常热情地表示了期待她的归来,她不忍心给有知遇之恩的领导添麻烦,也不愿意让情同手足的团队失望,却同时又害怕看到父母失落的眼神,终于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歇斯底里,大反常态。

她在群里向我们大吐苦水的时候,群里的很多女同胞都安慰她,甚至很多人竟然说“忍一忍吧,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我听了其实是十分惊讶的,没想到这么多朋友都过着这种“讨好所有人”的生活,于是我说:“你们为了这么多人考虑之前,考虑过自己吗?”

此处冷场。

在我上大学的那一年,网上流行一句话,亦或者说是一个段子——“成熟的第一步就是不再给别人添麻烦”。当年听起来这句话貌似很有道理的,其实这实质上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态度和躲避倾向,也正是类似这种思想的传播,最后使得很多人形成了这样一种性格:

1、永远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2、始终把友善作为待人的唯一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

3、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生活。

看完上面这三条特征,我相信会有更多地朋友拍案惊呼:“天啊!这不就是我吗?!”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在自己的著作《可爱的诅咒》一书中,深刻分析了这种性格的行为特征,并将之命名为“圣母型人格”。在我国现在的网络中,“圣母”一次已经太多的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更多地与“圣母婊”联系起来,意为总是以为了别人为借口来做一些糊涂事。而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圣母型人格”正是对应的以上三条特征。

作者在书中,不仅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遭遇“可爱的诅咒”的时候的情景,即使手臂受伤了也不原因让别人失望而坚持该做的事情,结果险些让自己的伤势更加严重,还引用了自己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的“圣母型人格”的案例,也可以说是“病例”。看完这本书,你会惊奇的发现,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圣母型人格”的痛苦之中,总是心甘情愿地陷入他人期待的牢笼,虽然被压迫得近乎窒息,却不想改变,或者说无力改变。“圣母型人格”不仅来自职场精英,也来自家庭主妇,甚至作者本身这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曾经受到这种痛苦的折磨,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可爱”,步步只把自己紧闭,所以作者也在书的名字中称圣母型人格为“可爱的诅咒”。

话说到这,我们只是一起揭开了“圣母型人格”的真相,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完全可以对照上文的相关特征,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圣母型人格”。不要以为自己多年来都能这个样子走过来,就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视而不见,太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却总是在几近崩溃的时候爆发,结果爆发完了后只会让自己更加沮丧,继而更加愧疚地践行“圣母”的作风,直到被逼迫到下一次爆发,从此人生陷入了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是的,这里,我就是要劝你们“自私”一点。

就拿文章开头的我那个朋友来说,我和她深深地探讨过,严肃地问她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结果她说她十分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与同事也有了深厚的感情,不愿意半途而废离开他们,对于父母的期望,她是有力不逮,实在是不能忍受不在一个频道的相亲,但是又不愿意让父母失望。于是,我劝她说,你既然已经看清楚了眼前哪些是自己想要,哪些是被迫加在自己身上的,你就要大胆地说出来,父母都是血肉至亲,再难的问题,不过是一个交流的问题,没有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的。过了两天,朋友跟我们说,她坦承公布地和父母谈了一下,其间几次落泪,父母也是心疼不已,最后竟然演变成了父母和她仨人抱头痛哭的壮观场面。不过最后她还是和父母达成了协议,她回归岗位,完成自己的任务,在适当的时候辞职回到家乡省会找工作,这样也离家里近些,事实上她也十分愿意近一点多照顾一点父母。

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作者为了帮助读者从“可爱的诅咒”的枷锁中自救,为我们介绍了一套更加系统更加健康的方法。首先,要好好地认清自己,认清圣母型人格给自己身心造成的伤害,这样才能更加重视和笃定地解决这个问题。书中介绍了,圣母型人格带来的潜在负面情绪给身体带来的不良反应,且一项项相关的注明了,能帮你从自己身体直观的感受中,看清自己正在受着什么样的折磨。在这一步之后,作者就带领我们从心理上来正视自己,发现自己心中那一个总爱“批判”的暴徒,这才是圣母型人格的“病根”。懂得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好爱自己的权利,才能把自己从这种内向的“批判性思维”中解放出来。不仅是心理层面,作者在行为层面向我们阐述了更多可行的自我调节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学会清晰表达的艺术,让你不再羞于表达自己正当的想法和意见。其次,作者带领着我们尝试性地一步步挑战自己的恐惧指数,一步步解锁那些我们曾经该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最后,在高级的行为实验中,作者教我们要敢于让人失望,当然,这并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教唆,而是让我们明白无需对别人的责任负责。书末,作者还介绍了自己苦心钻研的“必杀技”——BEAR四步法——这是一个通过呼吸,赞扬,接受,尊重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有创意,而且还把全书前面的大部分内容,浓缩在了四个简单的步骤中,不仅有用,而且有很强的操作性。

是的,我就是要教你们“自私”一点。这一份“自私”,只是为了你能够正常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在“可爱的诅咒”中艰难挣扎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