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颖鸿 编辑 | 吴慧雯 第一课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关键词:3D版文学活动课 课前准备(四周)
课堂教学(约60分钟) 编剧开场白(2分钟): 明代经济文化背景和女性地位 话剧开演(30分钟)(观众:全校师生) 导演介绍主人公和主创人员(累计1分钟) 女主角演讲(5分钟): 杜十娘的性格特征和人物意义 男主角演讲(5分钟): 李甲的性格特征和封建礼教制度 男二号演讲(3分钟): 孙富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编剧演讲(5分钟): 小说中的伏笔、线索、意象和大反转结局的用意 背景音效师演讲(5分钟): 背景音效灯光对于塑造环境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导演演讲(5分钟): 举例讲述团队构建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IBDP Chinese A: Literature两年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口头鉴赏和评论的能力、写单篇作品赏析的能力和写比较文学赏析的能力,同时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以这节课为例,我在上课过程中几乎没有出场,所有的学习和安排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学生自己分配角色,挑选戏服,改编剧本,制作背景音效道具。我只是在排练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学生去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以及作者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描写这些变化的,这样学生就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了。 学生自己改编剧本,就能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能体会作者安排这些情节和意象的用意,探究出了一部成功的剧是如何裁剪、编纂出来的,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创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然后等学生研究出他们要演讲的内容后,我再指导学生,适当地修改和拔高他们的立意,以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并且帮助他们一起选择以何种方式展现给大家才能说得最清楚,最能吸引注意力。 最后在向家长和老师汇报的过程中,他们也锻炼到了在群体面前发表观点的胆量,增加了自信心。 我在上课时常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品格的发展。比如这次表演就是一次很好的恋爱婚姻教育课。 杜十娘的忠诚和刚毅值得学习,但她选择自杀在当时是为了控诉李甲的迫害还算有些意义,但今天就不值得我们效仿了。 沦落风尘的女子再忠贞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也教育女学生一定要自重自爱,不能留下坏名声。而李甲作为男权社会自私自利的反面典型,也向男学生们提了个醒,要懂得负责和珍惜,否则会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最后就是这场表演对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他们在排练和协商中也出现过很多问题,但同时也学习了怎样领导、沟通和服从。大家相互包容,相互倾听和学习,最终成就了每一个人。团队协作这门课对于未来他们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发展和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我觉得让学生穿得漂漂亮亮地表演,自行探究文本并有条理地发表出来,在玩耍中学习和进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是吗? 第二课是宋词创作活动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键词: “创作-分享”型文学活动课 在本单元的宋词学习中,学生先调查了宋朝和宋词的发展历史,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学习了大量词作的惯用手法和平仄韵律知识。在最后四个课时中,我让学生自行创作了一些作品,学以致用,陶冶情操。 本次的词作创作和欣赏课一共分成四个阶段: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体验诗词可以歌唱的古代传统,使学生明白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中国传统文化依旧让现在的我们欣喜、心动。 第三部分是给学生机会将学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真实的创作过程中去。好的主旨也要靠好的手法来表达。通过大家的分析和提议,作者可以找到更好的描写、抒情的手法,从而提升自己对这些手法特点的理解。 第四部分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学生通过与大家的讨论,发现自己在格律、主旨和手法上的一些问题,然后仔细修改,配上恰当的图片印刷出来,在校报和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以兹鼓励。 学生的表现很不错!有借古喻今的咏史诗,有情景交融的咏怀诗,有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既有宏大的宇宙观,又有细腻的小情思;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温柔婉转,有的风趣幽默。 当然也有不少缺点,有些词作太过口语化,有些词不达意,有些立意肤浅,有些语言啰嗦……学生们通过评价别人的作品,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大家群策群力,帮助一起修改,找到更好的词汇和方式来表达。也通过看到别人的优缺点,来对比自己的作品,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课是我是小小小说家,以“成长”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创作 关键词: “创作-分享”型文学活动课 学生在学习完小说单元以后,我让他们创作一篇自己的小说。要求如下: 主题“成长”,内容不限(一万字以下),体裁小说。 必须使用已经学过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手法、伏笔线索、明暗线或圆形结构、多视角叙述等等小说写作手法中的至少一个。 可以配图作画,可以配背景音乐(在需要添加音乐处打上链接或歌名)。 我给学生四个月时间创作,收上来以后我仔细地进行了批改,提出意见,然后再发还给学生,他们修改好交电子版给我。 我将学生作品整理编纂,去掉作者姓名,然后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留言,从主旨立意、手法、语言和艺术形式等角度进行点评。每个学生对每篇作品(包括自己的)都要写200~300字的赏析,然后再发还给我。 我再把学生写的有意义的点评分别放入每篇小说之后,恢复每篇小说的作者姓名,整理打印出来,印刷成册,发给每个学生留作青春的纪念。 学生的表现两极分化。其中一篇主人公穿越到三国刘禅身上的小说,充分地表现了学生对历史故事的了解以及历史事件的反思;还有一篇写当下学校教育的问题,通过对比、伏笔等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虚伪;还有一篇写悬疑侦探小说,将多个案件串联,逻辑缜密。 但也有写得不尽如人意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过于重视手法或过于不重视手法上。有一个学生采用多视角的手法来写,于是各种第一人称混着来,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有一个学生怎么想怎么写,不在乎叙述视角和顺序,比意识流还意识流,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学生写人物成长的心理变化几乎没有伏笔和线索,在结尾处突然就变了,也让人感到很突兀…… 总体来说,学生对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掌握得最好,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都能配合人物性格,环境描写也能渲染氛围,起到反映主旨的作用。但故事的叙述视角,情节安排的顺序和详略,伏笔线索的铺设等等关于“如何把故事讲得既精彩又有逻辑”这个方面的手法就掌握得不太好了。 看过学生写的小说,我就能知道他们对手法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学生亲手用过一遍某个手法,他/她自己也能知道如何把握人物和情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 所以我认为关于小说鉴赏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从“读者到作者再到读者”,这样他们才能更细致地观察周围,用心留意生活,也能更一针见血地看出别人创作的用意,“体谅”创作的艰辛。 教学反思 我选择采用这种“创作—分享”型活动课,主要包含了几个原因:首先,我要判断学生对课堂中学过的手法的理解程度。从他们自己的创作中,我就能看出哪些手法他们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不太够,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能更有针对性指导。 其次,我希望学生对文学不要仅仅停留在喜爱阅读、能够欣赏的阶段(虽然能达到这样已属不易),更要发展到能用文学表达感情、反省生活的程度。 写作,无论是何种体裁的写作,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手法,这些规矩既是限制,更是发挥出这种体裁作品真正精华的手段。学生要学会“带着脚链跳舞”,跳得浑然天成、跳得美不胜收。一篇肆无忌惮、杂乱无章的作品是很难打动人心。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 再次,学生由此开始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大量的阅读确实能帮助他们开拓眼界,但亲自创作更是一场生动的体验。 在诗词和小说创作中,他们需要观察和思考。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个世界,更沉着淡定地适应这个世界了。 高中时期是学生步入成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如在这段时期里好好的准备,就能更轻松稳当地立足、竞争,更游刃有余地生活、享受。所以戏剧表演和写作都是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生活的一种手段,一种模拟。 最后,这是让学生发现自身才华的机会,得到别人肯定从而获得自信的机会。十几岁时就能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自己的见解。 如果成功,学生大大增强了自信,如果失败,他们也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可以加强训练,也可以扬长避短。 总而言之,学生需要多见大场面,才能落落大方,强大气场。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