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的手艺人

 海派書鄉 2016-06-13


手艺人有很多种,他们靠手吃饭,手艺是生存的技能,也是光阴的故事。


有一种手艺人,他几乎是“穿越”而来,他的手艺里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眼下,张珮琛手里正在修一件残破不堪的青铜器———春秋蟠龙纹缶。它出土自墓葬,送过来时只是20片大小不一的碎片。





重拾破碎,这是每个文物修复师的必修课。对残片进行表面清理,如果锈蚀得非常厉害,花纹全部被锈盖住了,甚至连器身和器盖都粘连在一起,就还要先除锈。


这是一个极度考验耐心的活,得拿着放大镜一点点地往下除,时间久了,眼累、手酸。过程不亚于大姑娘绣花。



紧接着进行的是拼接。要大致判断出这些残片的位置和修复完的体积。再参考相关史料进行补缺。按照传统,从做石膏模型开始,然后雕刻纹饰、翻模铸蜡、湿蜡铸铜、精工打磨、组合器物、做色,这些步骤做一遍最起码要花1年时间,才能看到修复后的成品。


看他干活,不由想到“雕虫小技”的典故。最初叫“雕虫篆刻”,出自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法言》。有人问扬雄年少时是不是喜欢作赋,扬雄答曰:不错,但那只是童子雕虫篆刻般的技艺,成年就不作了。扬雄贬低“雕虫篆刻”,不是因为它们学起来容易,而是因为它们最难学。



文物修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起来似乎也是雕虫小技,却是对从业之人极大的考验。耐得住寂寞,不仅是为了那些沉寂千年的东西能重见天日,也是为了拉近和历史的距离,创建属于我们时代的新的文明。


【摄界| 关键帧】


面对已不完美的事物,用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用敬天惜物的心,道法自然的意,恢复这些无价之宝本来的面目。这难道不是一门堪称神奇的手艺吗。

诚然,任何一种工作,做久了都是一样。不同的是你心里经历的东西。

就像文物修复师,经历了千秋万岁,虽然日日静对器物,亦是别开生面。

文:梁蔚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