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张经典碟——珍妮弗·华娜斯·《蓝雨衣》
  (2016-06-07 14:50:19)
专辑名称:蓝雨衣(Famous Blue Raincoat) 专辑艺人:珍妮弗·华娜斯(Jennifer Warnes) 唱片公司:Private Music 发行时间:1987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英文专辑
这张於1987年录制的专辑《FAMOUS BLUE RAINCOAT》是一张向八0年代集诗人、小说家、词曲作者与歌手等多重身份的李奥纳科恩Leonard Cohen(致敬)的作品,专辑中动用了大编制的乐队,把歌曲中含蓄的情绪用曲势烘托出来,使其蕴涵了丰富的文学性及音乐性。九首歌每首都是佳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FIRST WE TAKE MANHATTAN》中有德州蓝调吉他大师Stevie Ray Vaughan流畅的吉他演奏助阵并穿插其间,整首曲子奔放淋漓,第三首专辑的同名曲,萨克斯风的演奏性感迷人,华恩丝的歌声形体饱满真实,背后的贝斯更是清晰无比、软Q有劲;第四首由科恩Cohen和WARNES合唱的《Joan of Arc》不仅是首壮阔的摇滚史诗,也是一首壮丽的音乐史诗,在编曲及和声的运用上气势磅波,震撼人心。此外,为了提高专辑的质感,这张专辑的录音、混音工程都力求完美,使得这张专辑成了专门品监听器材的发烧友们必备的发烧名盘,是乐迷们不可错过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更是音响迷试机必听的曲子之一。 92年的时候北京兴起了音响发烧风潮,那个时候蔡琴的歌声变得大街小巷处处可闻。但是在新街口的一些高档音响器材店里,如果你看到10万以上的器材去试听的话,一定会有这首歌曲,那就是Jennifer Warnes的《Famous Blue Raincoat》,店员带着那种守着昂贵器材而流露的优越感,不经意的放上这首歌曲,然后交叉双臂在一边等待着你的反应。 这次Cisco公司再版出品的《蓝雨衣》二十周年纪念版金CD,由录音大师Bernie Grundman操刀制作,珍妮弗·华娜斯自己强烈推荐:“我等了二十年,终于听到《蓝雨衣》的最好版本了,这个由思科(Cisco)公司出品的金CD版。” 1987年,加拿大艺术家伦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与德国女歌手珍妮弗·华娜斯(Jennifer Warnes)合作创造的这张风靡一时的唱片——《蓝雨衣(Famous Blue Raincoat)》,被美国著名音响权威杂志TAS发烧天书评为最佳录音。在发烧友中,《Famous Blue Raincoat》享有崇高的地位,达到了人手一张的普及程度。 《Famous Blue Raincoat》以一封信的形式,娓娓道来一段往事。纽约的十二月,喧闹的克林顿大街,远走他乡的朋友,生命中的女人,纠缠不清的爱恋,彼此伤害过,最后是原谅。珍妮弗的歌声如同迷雾弥漫,时光在暗中悄然移换,雨中的蓝色背影,会随着最后一班巴士离去。 珍妮弗·华娜斯(Jennifer Warnes):1947年3月3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桔郡。歌唱生涯从60年代开始,她在不同的音乐领域中都取得骄人成绩:如流行音乐、乡村音乐、电影主题音乐以及对伦纳德·科恩作品的演绎。她最著名的歌曲当属《冲上云霄 Up Where We Belong》(理查·基尔主演的电影《军官与绅士》主题歌),和Joe Cocker合作的二重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歌曲奖,并登上美国排行榜的首位。Jennifer Wames凭藉独具的歌唱魅力,在欧美乐坛流行至今。 伦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加拿大艺术家,大学里主修英语文学,在出唱片之前已经是北美著名的作家、诗人与小说家,至今已发表11本书及2本小说。60年代中期,他从文坛进入歌坛。他并不多产,但格调不俗,底蕴深厚,尽属精品。《 Famous Blue Raincoat》是他的精彩之作。《 Joan of Arc》中同珍妮弗·华娜斯合唱的大提琴一般深沉的男声,就属于这位歌坛怪才。 1966年,他以创作曲《Suzanna》被Judy Collins所唱红,而被引荐参加新港音乐节(New Port Festival)并意外获得了唱片合约。1968年,他发表的《Songs of Leonard Cohen》——一张精致细腻不同于当时市场上的特异风格作品,立刻成为经典名作。当时的Cohen已34岁,严然不是20岁的摇滚青年,更不是改革民谣将之摇滚化的Bob Dylan。由于他所呈现出的文学意含、生命经验,尤其低沉单调的嗓音,因为特异出众深受肯定。 Cohen的唱片或许并未大卖,却对音乐后辈们影响深远。身兼诗人、歌手、小说家等头衔,自幼便对文学创作产生浓烈兴趣,而他理性、冷漠,时而玩世不恭的演唱方式,更让作品深具客观、多角度的欣赏价值,从民谣、乡村、摇滚甚至到庞克一族都一致推崇。不以歌唱为事业动机,却因文学创作而被网罗进入唱片界,虽未缔造过任何排行榜畅销单曲,却能在全球卖出超过一千一百万张唱片。当今西洋流行歌坛,仅只Leonard Cohen一人。 每个发烧友手头都会有一张FAMOUS BLUE RAINCOAT《著名的蓝雨衣》。你对《蓝雨衣》印象是什么呢?第一反应都是,“发烧”、“音响效果好”,“人声饱满”、“音乐味道很浓”,但是再深入一点,它究竟是怎么样的音乐,究竟在讲什么,大多数人都是含糊其词。必竟,这样的英语歌对于很多发烧音乐爱好者来说,不是一时靠听觉便能理解的。其实,抛开那些外在的音乐因素,真正美好的是在于它音乐本身要讲的东西,也就是词第一,曲第二,发烧第三。它歌词里所表现的那种诗意远远超出了“发烧”的技术所要讲述的东西。这既是遗憾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幸运的是还没知道它在唱什么就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了,遗憾的是它的歌词它的意境需要一点功底来深入探究而让人错过。 有人向我打听我的《蓝雨衣》是什么版本?我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找到了一本很好的诗集。现在我来告诉你它在讲什么。你要学英语吗?要读诗歌吗?去听《蓝雨衣》。 《蓝雨衣》的作者,Leonardo Cohen,加拿大诗人与小说家,文学创作科班出身,写诗也作曲,他的民谣有一种波西米亚式的行云流水,似乎总是脱离不了一份性情的爱之迷茫,叫人回味无穷。拥有一把富有磁性的嗓音,唱起来有说不出的厚重。被称为“音乐界的拜伦”。 歌者Jennifer Warnes,她的声音淡淡的,不温不火。Cohen在这里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她唱,她的声音谈不上天籁,第一遍听压根就不会有什么过人的印象,但是就是越听越有味道,她温暖的声音,如午后阳光下泡了浓浓的咖啡,耐人寻味,平淡中有故事。 萨克斯温婉的宁静,人声温暖地低诉,就像是午夜低迷的时候,听到一个老妇人坐在旁边讲故事,而自己就躺在椅子上什么都不用做了。听一个故事,一段直抒心灵的感慨。 开始专注地听歌,从FAMOUS BLUE RAINCOAT里的故事开始,围绕着这样一封信。一个男子给自己的朋友写了一封信,他的妻子跟这个朋友发生了点什么,但是朋友走了,拿走了妻子的心,却没有好好保存遗失在不知道什么地方。于是妻子没有心了,再也回不来了。行尸走肉一样的朋友穿着著名的蓝雨衣招摇过市,行尸走肉一样的妻子出走又回来住在一个貌合神离的家里。一个人带走了一颗深爱的心又不好好珍惜地遗落,叫那个失去心的人怎么寻觅呢?这么一个关于婚外情的故事,字字都是孤独,蓝色雨衣是种风潮,它代表一种生活模式也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整个都市里人情缺失的所有幻象。 由于这样一个故事,引发了专辑里的诸多心思,仿佛每一首歌都有倾诉在那一段孽恋里的影子。第一首《第一站曼哈顿》是如此,行色匆匆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第二首《缆绳上的鸟》也是,为自由而累,付出的代价太多。短暂的分离想了想还是回到了他的身边《COMING BACK TO YOU》,令人惊艳的人声加无伴奏和声《一个歌手爱他的声音到消失》,仿佛是一个执着到至死不渝的誓言,不管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了艺术追求,都是心灵的圣歌。 另一版长篇诗作,JOAN OF ARC(圣女贞德)这首歌,早就在齐豫的专辑里品味过它了。“为什么我要被火光包围,我累了,只想做一件嫁衣”。贞德是一个女人,她也是个想拥有一件纯白的嫁衣的女孩子,想有一个爱她的男人一起步入婚礼殿堂,品味爱的温暖,远离战争,讨厌纷争。可不可以世上不要有战争。那么让她好好地释怀吧,在这火光里,火焰成为她永远的爱人,她穿着自制的雪白婚纱,在世人面雄雄燃起火与身体的婚礼灰烬,将着灰烬高高捧起洒在这婚礼宴席上。而JENNIFER WARNERS与LEONARDO COHEN的对唱,女子的温婉,男子的雄浑有磁性,似一团火将爱紧紧地包围,这团火从小似烛光的微微燃起,直到烈焰冲天荡气回肠,而光焰消失捧在人们面前的是爱的灰烬,永远不死,永远融合在了一起。相比而言,齐豫版的更像是被火焰抬上了蓝天,J与L的是在火光中渐渐消失。曾经试着要将这首歌翻译成中文,可是怎么也不尽人意。 另外要提一下的专辑里有一首叫《班纳德之歌》的作品,这首歌非常非常的温暖,一个自称看见过天堂神女的女孩,将信仰刻在自己的灵魂里,一直对着心中的女神膜拜着。然而世人不懂得也不相信她,救赎吧,女神自在心中,信仰不变。我们来接受这个叫班纳德的女孩子。我们来找到自己的心,为着自己被伤害的和达不成的心,来接受自己的快乐。那么我们一起来祈祷吧,像班纳德那样简单纯粹。 其实这张碟第一次听并没发现什么惊艳,因为只以为与流行无异。原以为传说中的发烧一定要声音饱满,编曲唯美渗着浓郁的爵士情结。而这张唱片似乎不是,有点爵士但并不全,说它是民谣流行的成份又很多。然而读过它诗一样的语句,细听它淡雅的唱腔,会时不时流露出一种感慨来。还是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去研究,听过多遍后才恍然明白,它不是简单的流行乐,需要细细地品才懂其中味。那种直逼心灵的深刻,是刻骨铭心的。那样的曲子,韵含着强大的心灵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