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市境内古代郡县州府沿革

 yzsr273 2016-06-13

             忻州市境内古代郡县州府沿革

西汉今忻州市境内无郡治,各县分属并州太原郡、并州雁门郡与并州代郡

并州太原郡阳曲县(县治今定襄县城西。辖今境内忻府区、定襄)、太原郡原平县(县治在今原平城北)、太原郡虑虒县(县治在今五台古城村)、太原郡广武县(治在今代县古城村)、太原郡汾阳县(县治在今岚县古城村。辖今忻州市境内静乐、岢岚、保德、河曲)、太原郡葰人县(即霍人县,县治在今繁峙县境)。

并州雁门郡楼烦县(县治在今朔州市朔城区。辖今忻州市境内宁武北部、神池、五寨)。中陵县(县治在今朔州市平鲁区。辖今境内偏关县。)

并州代郡卤城县(县治在今繁峙县境大营镇一带)。

汉有楼烦令尹赏,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治行高第,入为长安令。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等共定之”。“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於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

  汉六年,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匈奴遂引兵南逾勾注。刘邦亲率大军迎敌,汉军刚刚过了勾注山(今雁门山),正碰上从匈奴出使回来的刘敬(娄敬),刘敬对匈奴的设防产生了怀疑,提醒刘邦不要冒然进兵。他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邦不但不听劝告,反而破口大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奴隶,一贯以能说会道升官,今天还想胡说八道,扰乱军心。于是,把刘敬抓起来,囚禁在广武城,准备凯旋后处理。接着,刘邦带领骑兵快速前进,也不等步兵赶上,直抵平城。结果刘邦中伏被围,听陈平计才突围出来。刘邦带兵返回到广武后,又想到了刘敬,后悔没有听刘敬的劝告而陷入包围。于是,他赦免了刘敬,并进封刘敬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同时,处死了其它几批侦察人员。大军从广武返回,翻过金山后,六军皆开口欣笑,从此便有了忻口之名。

又文帝后六年,匈奴入上郡、云中,以苏意为将军,屯勾注。武帝元光五年,诏发卒治雁门阻险

 

    东汉:

东汉一度迁雁门郡郡治于广武(今代县),是忻州市历史上有郡治之始。境内各县分属并州太原郡、并州雁门郡与并州定襄

并州太原郡阳曲县治今定襄城西。辖今忻府区、定襄县)、太原郡虑虒县治在今五台古城村

并州雁门郡广武县治在今代县古城村)、雁门郡原平县(县治在今原平城北)、雁门郡卤城县治在今繁峙境内)、雁门郡楼烦县(县治在今朔州市朔城区。辖今境内宁武分水岭以北、神池)

并州定襄郡中陵县(县治在今朔州平鲁区。辖今偏关县)

自汉中平以后,羌胡大扰,陉北之地,皆为荒外。魏、晋时,并以勾注为塞。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分匈奴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帅居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北),刘豹死后,刘渊代为左部帅。北部帅刘猛居虑虒(今五台),刘猛死,刘虎领其众。

后汉书*郡國志》云:郅都雁門太守,匈奴之,不敢近塞。葬雁門,墓側古栢五千株,今曰郅君栢。”

 

        三国魏

三国曹魏政权承汉制,今忻州市内有并州雁门郡郡治,并始有郡太守之记载。境内各县分属并州雁门郡与并州新兴郡。

并州雁门郡治广武(郡治在今代县古城村)郡太守有牵招等。

雁门郡广武县(今代县)、雁门郡原平(今原平市北)、雁门郡平城(侨置,今代县东五里)、雁门郡葰人(今繁峙县)。

并州新兴郡治九原(郡治今忻州城

新兴郡九原县治在今忻州城)、新兴郡定襄县治在今定襄城西)、新兴郡云中今原平市楼坂寨)、新兴郡虑虒县治在今五台古城村,县为南匈奴左部领地,部帅有刘猛、刘虎)。

汾阳县废后,原汾阳县所辖今静乐、岢岚、保德、河曲等皆为废地,属新兴郡。

  魏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召牵招为右中郎将,出为雁门太守。雁门郡地处边鄙,盗贼不绝,牵招到任后,操练当地百姓,教以行军布阵攻防之法,又上表恢复乌桓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于边疆巡视侦查。自此,胡人每每来犯,都被击退,逐渐绝迹,而吏民也一天天胆壮起来。牵招又离间游牧民族众部落,使得他们互相猜疑。鲜卑首领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有矛盾,率领三万多户百姓到雁门郡,请求归附。牵招让他们还击轲比能,杀死轲比能弟弟苴罗侯轲比能与归附后又叛乱的乌桓归义侯王同、王寄等结下怨仇后。牵招这才亲自率领归泥等赴云中故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攻打轲比能,大败轲比能。牵招又与河西鲜卑等十余万家相联系,整治陉北故城上馆城,在此屯戍兵马,威震内外,远近胡人,都心悦诚服。那些叛变逃亡的人,家属都不敢窝藏,将他们交送出来。于是远近安宁,盗贼再也没有出没。牵招在善无故上馆城置屯戍后,寇贼静息,然后开始在广武郡城挑选有才识者,送他们到京城太学读书,毕业后,再把他们招回故里,教授人。几年间,学校书院兴盛起来。当时郡治广武,井水又咸又苦,当地人推车挑担,往返七里到滹沱河挑水。牵招勘察地形,根据山势,开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不再为水源长途跋涉。

  太和二年(228年),护乌丸校尉田豫出塞,被轲比能围于马邑城(今朔城区),向牵招求救。牵向朝廷写了表章后马上出发羽檄发到田豫军中,田豫军人心振奋。又向鲜卑军要塞发布檄文,鲜卑军顿感恐惧,纷纷离散,大军攻到平城,鲜卑军崩溃逃走。轲比能又云集骑兵来到平州塞北。牵招秘密行军突袭,大败其军。

  柯比能返回漠南。魏明帝给了牵招便宜行事的权力,让牵招讨柯比能。牵招和并州刺史毕轨商议道:“胡人迁移不定,如果派兵穷追,恐难以赶上。如果偷袭,山险路远,军需供应不上,也难以成功。可以让兵力守在新兴、雁门两个关口,再出兵屯守陉北,对外可以起镇抚作用,对内可以派兵种田储蓄粮食。等秋冬之际,粮足马肥,聚合各路人马,乘机攻讨,定能取胜。”可惜计谋尚未施行,牵招就去世了,其子牵嘉继承了他的爵位。牵招在雁门郡前后十二年,威名远扬,受到当地百姓的怀念。

 

 

      

晋承魏制,境内各县分属并州雁门郡与并州新兴郡。

并州雁门郡葰人县(县治在今繁峙县境)、雁门郡原平县(县治在原平市北部)、雁门郡雁门县(县治在今代县)、雁门郡县(永嘉四年从径北迁于今原平市境内,县治在今原平市崞阳镇)、雁门郡繁畤(永嘉四年从径北迁于今原平市坂寺村)。

并州新兴郡治九原(郡治在今忻州城)。郡太守有刘殷。

新兴郡九原(今忻府区)、新兴郡定襄(今定襄县)、新兴郡云中县(今原平市南部,县治楼板寨)、新兴郡晋昌(今定襄县境内)。惠帝元康元年(291),改新兴郡为晋昌郡,后复为新兴郡。新兴郡三堆县(永嘉间(307~312)于今静乐置三堆县,属新兴郡。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于离石称汉王。永兴二年(305),刘虎举众响应,攻新兴、雁门二郡,并州刺史刘琨乞师于拓跋猗卢,攻刘虎,屠其营落,刘虎西走渡河居朔方肆卢川。刘渊去世,刘聪接位,封刘虎搂烦公。《资治通鉴·晋纪九》:“永嘉四年310)鲜卑拓跋猗卢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乃率部落万余家自云中入雁门,从琨求陉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倚之为援,乃徙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五县民于陉南。”更立城邑以治。

  西晋时,新兴郡人刘殷曾任新兴郡太守。刘殷字长盛,他是东汉光禄大夫刘陵玄孙,儒学为其家学。刘殷在二十岁前的弱冠之年就已经融会今古文各家之说,博通经史,文章诗赋无不备览。刘殷自己融会各家之说,是一个博览经史的饱学之士,但他却让他的七个儿子各专一经或一史,其中五子分别传授诗、书、易、礼、春秋各一经;其余两个儿子,一个传授司马迁《史记》,一个传授班固《汉书》。一门之中,七门功课都很兴旺。西晋灭亡,北方士族纷纷渡江南下后,北方的儒学经史,以刘殷家最为齐备兴盛史称刘氏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刘殷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鼓励族人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就将本族堂号取名为七业堂。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后,驻守许昌的司马冏起兵讨司马伦,迎晋惠帝司马衷复位,赐死司马伦,诛杀孙秀。司马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司马冏辅政时,征刘殷任大司马军谘祭酒认为他是个奇才,由大司马军谘祭酒转任新兴郡太守。刘殷在太守任上,严明刑罚,表扬善行,治理新兴郡很成效。

 

       北魏

北魏于今忻州境内设肆州,是刺史级大州,辖秀容、永安、雁门三郡。地域基本包括今忻州市全部。肆州刺史有尔朱代勤、尉庆宾、尔朱羽生等。

肆州治九原(州治在今忻州城)

肆州秀容郡(治所在今忻府区奇村一带)

秀容郡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府区奇村一带)、秀容郡石城县(治所在今原平崞阳镇)、秀容郡肆卢县(治新会城,治今静乐县新会村)、秀容郡敷城县(治所在今原平红池村一带)

肆州永安郡(治所在今忻州城)

永安郡定襄县治在今定襄城)、永安郡平寇(治所在今忻府区东十五里芝郡村)、永安郡驴夷县治在今五台县古城村

肆州雁门郡(郡治在今代县城)

雁门郡原平县(县治今原平市北部)、雁门郡广武县治在今代县城

北周大象元年(579),肆州治所自九原移上馆城,当时,州、郡、县治皆在今代县城。

东魏孝静帝武州在今繁峙城立州城。所领吐京郡、齐郡、新安郡俱寄置城内

东魏孝静帝在石城县境置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州治在今原平崞阳镇。

北齐北周肆州仍为三郡十一县,永安郡辖定襄縣、陽曲縣、平寇縣、蒲子縣、驢夷縣;秀容郡辖秀容縣、石城縣、肆盧縣、敷城縣;雁門郡辖原平縣、廣武縣。其辖境大体未变。北齐置岢岚县,今岢岚、保德、五寨、静乐等县及宁武南部属秀容郡岢岚县(县治在今岢岚城)。

北齐又于馬邑城置北朔州,今神池县属北齐朔州招远县。

后魏太和十八年,太子恂将迁洛阳,不欲行,其党元隆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不果。关即东陉、西陉二关也。后周主邕保定二年,遣杨忠会突厥自北道伐齐,拔齐二十余城,齐人守陉岭之隘,忠击破之,至晋阳而还。

北魏时,尔朱代勤曾为肆州刺史。“代勤,世祖敬哀皇后之舅。……高宗末(464),假宁南将军,除肆州刺史,高祖(孝文帝471~499)赐爵梁郡公”。尔朱代勤后又有尉庆宾为肆州刺史,孝昌二年(526年)尔朱荣擅废肆州刺史尉庆宾,私以尔朱羽生代为刺史,孝昌二年之后,尔朱荣官越做越大,肆州刺史成为尔朱家族专任,尔朱羽生后有尔朱智虎封肆州刺史、尔朱天光特除肆州刺史、尔朱世隆特除肆州大中正,尔朱荣子尔朱文畅官肆州刺史。文畅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545)春,因谋反被杀。尔朱家族在今忻州市地面留下太多痕迹尔朱新兴曾带着尔朱荣游过宁武天池;高欢与尔朱兆大破河西贼帅纥豆陵步蕃于秀容之石鼓山。高欢擒尔朱兆弟尔朱智于梁郡岢岚南山。尔朱荣被封天柱大将军,静乐县今有天柱山,据说即因尔朱荣而名,天柱山有尔朱荣的祠庙,

 

               

隋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楼烦、雁门二郡,地域相当于今忻州市全部。

并州雁门郡(郡治在今代县城)郡置太守、郡丞、主簿,司功、仓、户、兵、法、士曹等官吏。

雁门郡雁门县治所在今代县)、雁门郡崞县县治在今原平崞阳镇)雁门郡铜川县治所在今原平城头村雁门郡繁峙治所在今繁峙城)、雁门郡五台治所在今五台城)。县置县令县丞、主薄和县尉

并州楼烦郡(郡治伏戎城,今宁武宁化一带)郡置太守、郡丞、主簿,司功、仓、户、兵、法、士曹等官吏。

楼烦郡静乐治所在今静乐城)、楼烦郡秀容治所在今忻州城)。县置县令县丞、主薄和县尉

  隋大业二年,汉王谅举兵并州,遣其将乔钟葵围代州。朔州刺史杨义臣奉诏往救,夜出西陉,钟葵败走。大业三年夏四月,隋炀帝巡省赵魏,六月,帝过雁门。八月癸巳,入楼烦关。壬寅,次太原。诏营晋阳宫。大业四年(608)夏四月丙午,以离石之汾源、临泉雁门之秀容为楼烦郡。“诏于汾州之北,汾水之源营汾阳宫。”大业十一年(615年)五月隋炀帝行幸太原,于“汾阳宫避暑。宫城迫隘,百官士卒布散山谷间,结草为营而居之。”又据《考异记》说:大业十一年“六月,突厥贼入岚城鎮抄掠,遣范安贵讨击之,王师败绩,安贵死,百司震惧。七月,帝幸雁门,先至天池,值雨,山谷泥深二尺,从官狼狽,帐幕多不至,一夜并露坐雨中,至晓多死,宮人无食,贷糒於卫士。”“候卫将军杨子崇从帝在汾阳宫,知突厥必为寇,屡请早还京师,帝不纳。”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避暑汾阳宫,拜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这年八月,隋炀帝北巡边塞,到雁门后,被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人马围在雁门城中。世民随屯卫将军云定兴孤军救驾,云定兴采纳李世民建议,调集军旗、鼓角,拉长队伍,分道而进,白天沿路各处军旗飘扬,夜晚鼓角齐鸣。几路队伍同时进入崞县境内,果然被突厥侦察兵发现。他们看到前后几十里不断的旗鼓,赶忙飞报始毕可汗,说隋帝救援大军正向这边进发,前锋已至崞县。这时,东都洛阳的救驾兵马以及诸郡援兵也先后赶到忻口,收到义成公主告急文书的始毕可汗本就忧虑北方后院之乱,如今听说隋朝救援大军已到,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下令全军撤退。隋炀 帝派人出去侦察,发现山谷皆空,便派二千骑追到马邑,俘虏突厥老弱残兵二千余人。隋炀帝八月初五巡北塞,八月十三被围,八月二十四日诏募天下救驾,九月十五日始毕退兵。九月十八隋炀帝返回太原,被围三十二天。

 

 

               

唐在今忻州市设忻州、代州、岚州三州,地域相当今忻州市全部。名将薛仁贵瓜检校代州都督,逝于此唐末,李克用曾任代州刺史。

河东道代州(州治今代县城)

代州雁门今代县)、代州五台今五台县)、代州繁畤今繁峙县)、代州治所在今原平市崞阳镇)、代州唐林今原平市东南)。

河东道忻州(治所在今县城)

忻州秀容所在今忻州城)、忻州定襄治所在今定襄城)。

河东道岚州(治所在今岚县古城村)

岚州宜芳在今岚县古城村)、岚州静乐治所在今静乐城)、岚州岚谷治所在今岢岚城。辖今岢岚、河曲、五寨)。

中和二年(882)置雁门节度使,三年改置代北节度使。五代梁、唐、晋皆未改。有节度使衙门。

唐高祖武德二年,刘武周引突厥入勾注,寇太原。五年,突厥颉利入雁门,寇并州。永隆二年,裴行俭讨突厥余党伏念,壁代州之陉口,即西陉也。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的阿史德温傅背叛唐朝,单于管辖的二十四个州造反响应,有几十万人众。都护萧嗣业征讨没有成功,死伤不断。高宗诏令裴行俭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大败突厥。调露二年(680年),裴行俭重新统率各路军队,驻扎代州雁门关,派遣间谍大搞离间活动,劝说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温傅互相猜疑。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来降书,并请求让他亲自捆来阿史德温傅表示诚意,至此,突厥残部全被消灭。裴行俭离开代州,回到长安后,不久病逝。

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薛仁贵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682年),突厥来犯,进犯并州杀岚州刺史王德茂。率军入侵云州,69岁高龄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大败突厥,斩杀突厥军上万人,俘虏三万人,夺取驼马牛羊三万余头,取得云州大捷。从此,突厥不敢来犯。第二年薛仁贵病死代州。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将高秀岩据大同、河东、太原,闭关拒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败贼兵,围云州,拔马邑,遂开东陉关。杜佑曰: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勾注之险。

唐武宗会昌二年,回鹘犯塞,诏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关,虏寇云州,沔击却之。广明初,沙陀入雁门关,寇忻、代,逼晋阳,陷大谷。

  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攻陷长安诏李克用为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李克用率领蕃汉军队上万人出石岭关路过太原要求朝廷发军饷。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只给他钱币一千缗、米一千石,李克用很生气,纵兵大肆掠夺后回去了。

石晋天福九年,契丹南寇,入雁门关。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刘知远,在忻口大破契丹军,之后又在崞县阳武谷再破契丹。称帝后,马上下诏禁止为契丹搜括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并命令将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契丹退出雁门关后,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称帝。

 

                  *辽

北宋于今忻州市境内设代州、忻州、宪州三州,并设岢岚军、宁化军、火山军、保德军等四下等州。杨业曾为代州刺史,张齐贤曾先后任忻州、代州知州。宣和年间,忻州有知州贺权。辽在境内设武州。

河东路代州

代州雁门(今代县)、代州(今原平市、神池县及宁武北部。宣和末有县令李耸,金人破城,与县丞王唐臣、尉刘子英、监酒阎诚俱死节。)、代州五台(今五台县)、代州繁畤(今繁峙县)。

河东路忻州

忻州秀容治所在今州城)、忻州定襄治所在今定襄县

宪州静乐县(治所在今静乐城)

岢岚军岢岚县岢岚军同下州。领县一、岢岚,治所在今岢岚城。辖境相当今岢岚、岚县

宁化军宁化县(宁化军,同下州。领县一:宁化。治所在今宁武县宁化城

火山军火山县(火山军,同下州。领县一、火山县。治所在今河曲旧县

保德军附郭保德县保德军,同下州。淳化四年(993),析岚州地置定羌军。金置附郭保德县)

辽武州(北宋时,辽在今五寨境内建武州城,治所在今五寨大、小武州村在神池境内置宁远县,治所在今神池城。金、元仍之

《元丰志》:雁门山有太和岩,亦曰太和岭。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劫钦宗帝后离青城,自郑州而北至代,度太和岭,至云中。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九月杨业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后,便大修防御工事,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先后在今原平、代县、繁峙等县辽军出入的各要道口修筑了阳武寨、崞寨、楼板寨、土墱寨、石匣寨、雁门寨、西陉寨、茹岳寨、胡谷寨、大石寨等。这些边寨的修建,使宋軍进可以攻打山后诸州,退可以防御契丹内侵,有力地巩固了边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契丹发10万兵马侵犯雁门,潘美、杨业等御敌。杨业命部将董思愿等堵截雁门关峡口南口,自己率领数百骑兵,从西径寨出,由小道绕到雁门关北口,由南向北追击辽军,契丹军大败,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都指挥使李重晦被俘。从此,杨业威名大震,“辽人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杨业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代州刺史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绝食三天而死。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太平兴国四年,宋军攻下北汉忻州被任命知州事。明年召还,改著作佐郎雍熙三年(986年)五月,宋、辽金沙滩之战后,代州知州杨业于陈家谷殉国,代州缺守。宋太宗向亲近大臣询问守边策略,张齐贤主动请缨。宋太宗授张齐贤给事中、代州知州,与都部署潘美共同统率边境军队七月张齐贤赴代州上任。十月十七日,辽军分兵三路,西路攻代州。宋军神卫都指挥使马正率所部在代州城南门下与辽军接战,寡不敌众,固垒坚守。城内的代州副都部署卢汉赟不肯出战,只愿守城。张齐贤手中只有厢军几千。他从中挑选了二千精兵埋伏于土墱寨。等到半夜时,派出二百士兵,每人手持一面旗帜,身背一捆干草,离州城西南三十里,散开人马,排列旗帜点燃柴草。辽兵远远看见火光中有旗帜,以为并州军队到来,惊慌失措。张齐贤从城上观察敌军动静,一见时机已到,亲率城中厢军从马正的右方出击,慷慨誓师,激励属下,以一当百,奋力拼杀。辽军仓促应战,又遥见火光中旗帜,以为宋援军至,惊骇之下,慌忙向西撤军,于土磴寨遭伏击大败,被斩首数百人,北院大王耶律蒲奴宁之子被擒,俘获帐前舍利一人,夺得战马2000余匹,器甲甚众。端拱元年(988年)冬,辽军又从大石路南侵,张齐贤预先选厢兵一千人分为二部,分别驻兵繁畤、崞县。下令说:“代州以西有敌军,就由崞县的军队抵御;代州以东有敌军,就由繁畤的军队抵御。交战时,州兵集中攻打。”这次辽军入侵,采用张齐贤预定方略,果然辽军被繁畤兵打得大败。就在这年,张齐贤拜工部侍郎,离开了代州。

  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十二月,金太宗以北宋接纳张觉为借口,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斡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六万,直扑太原。宋廷猝不及防,或溃或降,节节败退,金朝西路军接连攻取了朔、武(武州,今神池、五寨、偏关)、代、忻四州。金西路军宗翰大兵攻下朔、武、代州,兵临忻州城下时,北宋忻州知州贺权放弃抵抗,大开城门奏乐迎接金兵。宗翰大喜,下令兵不入城,随即过石岭关去攻太原。

 

 

                   金(1114~1234)

金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忻州、代州、、宁化州、岢岚州、保德州、管州、宁边州、武州。

河东北路忻州

忻州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州城)忻州定襄县(治所在今定襄城)

河东北路代州

代州广武(今代县)、代州(今原平市,宁武北部。县知事有毛瑞卿、县丞有张大节、代州五台(今五台县),代州繁畤(今繁峙)

河东北路(州县治所在黄河滩许父寨)。县一河曲(今河曲县)

河东北路宁化州(州县治所在今宁武县宁化城),县一:宁化,

河东北路岢岚州(州县治所在今岢岚城)县一:岚谷。

河东北路保德州(州县治所在今保德城)县一:保德,大定十一年置(1171)。

河东北路管州(州县治所在今静乐城)县一:静乐。

河东北路宁边州(治所在今偏关城)县一宁边

河东北路武州(治所在今五寨县大武州村)县一,宁远(治所在今神池城)。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三日,蒙古兵攻破忻州城,十余万人死于兵祸。

 

                  元(1205~1368)

元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山西冀宁代州、忻州、崞州、保德州、管州、岚州、武州。

冀宁路忻州(治所在今忻州城)

忻州秀容(今忻府区),忻州定襄(今定襄县)。

今保德县、河曲县属保德州。

今原平县、宁武北部属崞州。

今静乐、宁武南部属管州。

今代县属代州。

今五台县属台州。

今繁峙县属坚州

今岢岚属岚州。

今神池、五寨、偏关属大同路武州。

 

                    明(1368~1644)

明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之代州、忻州、保德州、岢岚州。

今忻府区、定襄属忻州。

今代县、原平市、五台县、繁峙县、神池县及宁武县北部属代州。

今岢岚县、五寨县属岢岚州。

今保德县属保德州。

今静乐县及宁武南部属静乐县。

今河曲县、偏关县属河曲县。

嘉靖十八年(1539)始建神池堡、五寨堡。

洪武二年(1369)设置太原五卫镇,今宁武一带为前卫、左卫地。七年在岚谷县设镇西卫,八年设岢岚县,九年升为州,并将五寨地并入之。嘉靖元年(1522)置三关镇守总兵官,宁武为山西镇,下有宁化堡,为守御所,并设偏关道驻偏头关(今偏关)。后改为岢岚、宁武二道。(当时,卫下有所,各有领地)。

明初傅友德克大同,引兵巡太和岭,西北至宣德府今宣府镇。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虏酋孛来等寇大同,直抵雁门、忻、代。遣都督颜彪、冯宗率兵屯紫荆、倒马二关为声援,虏益肆,敕二关兵出雁门,虏乃却。嘉靖十九年,吉囊由白泉口在河曲县长驱至宁武关、太和岭,败吾兵,南掠至平遥。俺答亦越太原至石州,而东掠平定、寿阳关。隆庆元年,叛人赵全导寇入山西塞,陷石州石州即今离石

明代雁门关为戍守重地,与宁武、偏头为山西三关所谓外三关也。  

 

 

                  清(1644~1911)

清代,今忻州市境内宁武府。

今忻府区、定襄、静乐属太原府忻州。

今代县、原平市、繁峙县、五台县属太原府代州。

今宁武、五寨、神池、偏关属宁武府。《清史稿·地理志》:宁武府:隶雁平道。明置宁武关并所。嘉靖中置三关镇,驻宁武。又偏宁道驻偏头,后改岢岚、宁武二道分驻。清初,前后并废。雍正三年(1725)改所为府,置附郭,偏关所、神池堡、五寨堡为县。

今保德县、河曲县属保德州。《清史稿·地理志》:保德直隶州,隶雁平道。明为太原属州。雍正二年(1724)升,并割河曲、兴县来隶。八年(1730),兴县还隶太原。

今岢岚县属岢岚州。领县三:岢岚、岚县、兴县。 

清初代州为雁平道兵备驻地,辖大同、朔州、宁武三府,忻州、代州、保德三州,隶太原府。雍正二年(1724)代州升直隶州,直属山西布政使司,领五台、崞县、繁峙三县。同年,忻州升直隶州,领定襄、静乐,属雁平道。保德州升直隶州,辖河曲,属雁平道。乾隆二十九年(1746),岢岚升直隶州,州治岢岚(今岢岚县)。下辖岚县(今岚县)、兴县(今兴县)共2县。1913废。

顺治二年(1645)裁宁武道,改山西镇为营。康熙元年(1662)裁岢岚道。雍正三年(1724)改宁武所为宁武府,设附郭宁武县。

  山西巡抚诺敏,于雍正三年上书雍正,要求在宁武、偏关设县。雍正下旨兵部核议。兵部经过讨论后,汇报雍正,又经其它有关部门讨论,最后决定置宁武府及宁武等四县:“……查各卫所,原系军籍,是以设守备、千总管理,今兵丁浴圣化,安享太平,务农日久,地土日辟,户口日繁,名虽军籍,实与民无异。……查太原府中,西路同知分驻宁武、偏关,地方辽阔,并无正印官员,而其间厅、卫、所,地方搀越,军民混杂,殊为未协。应将中路同知、西路同知,并附近所官,俱行裁去。将宁武关设为宁武县,属代州,将偏头关设为偏关县,属保德州。……又据署理巡抚伊(都立)疏称,……宁武、偏关二处,系边陲要地,前抚臣诺(敏)止议改为二县,恐地广人多兵民杂处,邑宰难以控制,应将宁武所改为宁武府,并建宁武县为附郭;宁化所地实偏小,应设巡检司,隶于宁武县,神池堡改为神池县,将利民、八角堡隶焉。偏关所设为偏关县,将老营堡垒隶焉;五寨堡改为五寨县,将三岔堡隶焉。其余附近营堡,各就便分治县,总归宁武府管辖。……因俱经兵部等衙门议核,准行!于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题,二十七日奉旨依议。”

    从此,设宁武府,辖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