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今忻州市境内无郡治,各县分属并州太原郡、并州雁门郡与并州代郡。 并州太原郡阳曲县(县治今定襄县城西。辖今境内忻府区、定襄)、太原郡原平县(县治在今原平城北)、太原郡虑虒县(县治在今五台古城村)、太原郡广武县(县治在今代县古城村)、太原郡汾阳县(县治在今岚县古城村。辖今忻州市境内静乐、岢岚、保德、河曲)、太原郡葰人县(即霍人县,县治在今繁峙县境)。 并州雁门郡楼烦县(县治在今朔州市朔城区。辖今忻州市境内宁武北部、神池、五寨)。中陵县(县治在今朔州市平鲁区。辖今境内偏关县。) 并州代郡卤城县(县治在今繁峙县境大营镇一带)。 汉有楼烦令尹赏,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治行高第,入为长安令。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等共定之”。“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於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
又文帝后六年,匈奴入上郡、云中,以苏意为将军,屯勾注。武帝元光五年,诏发卒治雁门阻险。
东汉一度迁雁门郡郡治于广武(今代县),是忻州市历史上有郡治之始。境内各县分属并州太原郡、并州雁门郡与并州定襄郡。 并州太原郡阳曲县(县治今定襄城西。辖今忻府区、定襄县)、太原郡虑虒县(县治在今五台古城村)。 并州雁门郡广武县(县治在今代县古城村)、雁门郡原平县(县治在今原平城北)、雁门郡卤城县(县治在今繁峙境内)、雁门郡楼烦县(县治在今朔州市朔城区。辖今境内宁武分水岭以北、神池) 并州定襄郡中陵县(县治在今朔州平鲁区。辖今偏关县) 自汉中平以后,羌胡大扰,陉北之地,皆为荒外。魏、晋时,并以勾注为塞。
《后汉书*郡國志》云:“汉郅都为雁門太守,匈奴惮之,不敢近塞。葬雁門,墓側古栢五千余株,今号曰郅君栢。”
三国曹魏政权承汉制,今忻州市内有并州雁门郡郡治,并始有郡太守之记载。境内各县分属并州雁门郡与并州新兴郡。 并州雁门郡治广武(郡治在今代县古城村)。郡太守有牵招等。 雁门郡广武县(今代县)、雁门郡原平县(今原平市北)、雁门郡平城县(侨置,今代县东五里)、雁门郡葰人县(今繁峙县)。 并州新兴郡治九原(郡治今忻州城)。 新兴郡九原县(县治在今忻州城)、新兴郡定襄县(县治在今定襄城西)、新兴郡云中县(县治在今原平市楼坂寨)、新兴郡虑虒县(县治在今五台古城村,县为南匈奴左部领地,部帅有刘猛、刘虎)。 汾阳县废后,原汾阳县所辖今静乐、岢岚、保德、河曲等皆为废地,属新兴郡。
晋承魏制,境内各县分属并州雁门郡与并州新兴郡。 并州雁门郡葰人县(县治在今繁峙县境)、雁门郡原平县(县治在今原平市北部)、雁门郡雁门县(县治在今代县城)、雁门郡崞县(永嘉四年从径北迁于今原平市境内,县治在今原平市崞阳镇)、雁门郡繁畤县(永嘉四年从径北迁于今原平市坂寺村)。 并州新兴郡治九原(郡治在今忻州城)。郡太守有刘殷。 新兴郡九原县(今忻府区)、新兴郡定襄县(今定襄县)、新兴郡云中县(今原平市南部,县治楼板寨)、新兴郡晋昌县(今定襄县境内)。惠帝元康元年(291),改新兴郡为晋昌郡,后复为新兴郡。新兴郡三堆县(永嘉间(307~312)于今静乐置三堆县),属新兴郡。
北魏于今忻州境内设肆州,是刺史级大州,辖秀容、永安、雁门三郡。地域基本包括今忻州市全部。肆州刺史有尔朱代勤、尉庆宾、尔朱羽生等。 肆州治九原(州治在今忻州城)。 肆州秀容郡(郡治所在今忻府区奇村一带) 秀容郡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府区奇村一带)、秀容郡石城县(治所在今原平崞阳镇)、秀容郡肆卢县(治新会城,治今静乐县新会村)、秀容郡敷城县(治所在今原平红池村一带) 肆州永安郡(治所在今忻州城) 永安郡定襄县(县治在今定襄城)、永安郡平寇县(治所在今忻府区东十五里芝郡村)、永安郡驴夷县(县治在今五台县古城村)。 肆州雁门郡(郡治在今代县城) 雁门郡原平县(县治今原平市北部)、雁门郡广武县(县治在今代县城) 北周大象元年(579),肆州治所自九原移上馆城,当时,州、郡、县治皆在今代县城。 东魏孝静帝置武州(在今繁峙城立州城)。所领吐京郡、齐郡、新安郡俱寄置城内。 东魏孝静帝在石城县境置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州治在今原平崞阳镇。 北齐、北周肆州仍为三郡十一县,永安郡辖定襄縣、陽曲縣、平寇縣、蒲子縣、驢夷縣;秀容郡辖秀容縣、石城縣、肆盧縣、敷城縣;雁門郡辖原平縣、廣武縣。其辖境大体未变。北齐置岢岚县,今岢岚、保德、五寨、静乐等县及宁武南部属秀容郡岢岚县(县治在今岢岚城)。 北齐又于馬邑城置北朔州,今神池县属北齐朔州招远县。 后魏太和十八年,太子恂将迁洛阳,不欲行,其党元隆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不果。关即东陉、西陉二关也。后周主邕保定二年,遣杨忠会突厥自北道伐齐,拔齐二十余城,齐人守陉岭之隘,忠击破之,至晋阳而还。 北魏时,尔朱代勤曾为肆州刺史。“代勤,世祖敬哀皇后之舅。……高宗末(464),假宁南将军,除肆州刺史,高祖(孝文帝471~499)赐爵梁郡公”。尔朱代勤后又有尉庆宾为肆州刺史,孝昌二年(526年)尔朱荣擅废肆州刺史尉庆宾,私以尔朱羽生代为刺史,孝昌二年之后,尔朱荣官越做越大,肆州刺史成为尔朱家族专任,尔朱羽生后,有尔朱智虎封肆州刺史、尔朱天光特除肆州刺史、尔朱世隆特除肆州大中正,尔朱荣子尔朱文畅官肆州刺史。文畅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545)春,因谋反被杀。尔朱家族在今忻州市地面留下太多痕迹:尔朱新兴曾带着尔朱荣游过宁武天池;高欢与尔朱兆大破河西贼帅纥豆陵步蕃于秀容之石鼓山。高欢擒尔朱兆弟尔朱智于梁郡岢岚南山。尔朱荣被封天柱大将军,静乐县今有天柱山,据说即因尔朱荣而名,天柱山有尔朱荣的祠庙,
隋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楼烦、雁门二郡,地域相当于今忻州市全部。 并州雁门郡(郡治在今代县城)郡置太守、郡丞、主簿,司功、仓、户、兵、法、士曹等官吏。 雁门郡雁门县(县治所在今代县城)、雁门郡崞县(县治在今原平崞阳镇)雁门郡铜川县(治所在今原平城头村)、雁门郡繁峙县(治所在今繁峙城)、雁门郡五台县(治所在今五台城)。县置县令、县丞、主薄和县尉。 并州楼烦郡(郡治伏戎城,今宁武宁化一带),郡置太守、郡丞、主簿,司功、仓、户、兵、法、士曹等官吏。 楼烦郡静乐县(治所在今静乐城)、楼烦郡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州城)。县置县令、县丞、主薄和县尉。
唐在今忻州市设忻州、代州、岚州三州,地域相当今忻州市全部。名将薛仁贵瓜曾检校代州都督,逝于此。唐末,李克用曾任代州刺史。 河东道代州(州治今代县城) 代州雁门县(今代县)、代州五台县(今五台县)、代州繁畤县(今繁峙县)、代州崞县(治所在今原平市崞阳镇)、代州唐林县(今原平市东南)。 河东道忻州(治所在今忻县城) 忻州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州城)、忻州定襄县(治所在今定襄城)。 河东道岚州(治所在今岚县古城村) 岚州宜芳县(治所在今岚县古城村)、岚州静乐县(治所在今静乐城)、岚州岚谷县(治所在今岢岚城。辖今岢岚、河曲、五寨)。 唐中和二年(882)置雁门节度使,三年改置代北节度使。五代梁、唐、晋皆未改。有节度使衙门。 唐高祖武德二年,刘武周引突厥入勾注,寇太原。五年,突厥颉利入雁门,寇并州。永隆二年,裴行俭讨突厥余党伏念,壁代州之陉口,即西陉也。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的阿史德温傅背叛唐朝,单于管辖的二十四个州造反响应,有几十万人众。都护萧嗣业征讨没有成功,死伤不断。高宗诏令裴行俭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大败突厥。调露二年(680年),裴行俭重新统率各路军队,驻扎代州雁门关,派遣间谍大搞离间活动,劝说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温傅互相猜疑。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来降书,并请求让他亲自捆来阿史德温傅表示诚意,至此,突厥残部全被消灭。裴行俭离开代州,回到长安后,不久病逝。 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拜薛仁贵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682年),突厥来犯,进犯并州,杀岚州刺史王德茂。率军入侵云州,69岁高龄的薛仁贵奉命征讨,大败突厥,斩杀突厥军上万人,俘虏三万人,夺取驼马牛羊三万余头,取得云州大捷。从此,突厥不敢来犯。第二年薛仁贵病死代州。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将高秀岩据大同、河东、太原,闭关拒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败贼兵,围云州,拔马邑,遂开东陉关。杜佑曰: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勾注之险。 唐武宗会昌二年,回鹘犯塞,诏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关,虏寇云州,沔击却之。广明初,沙陀入雁门关,寇忻、代,逼晋阳,陷大谷。
石晋天福九年,契丹南寇,入雁门关。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刘知远,在忻口大破契丹军,之后又在崞县阳武谷再破契丹。称帝后,马上下诏禁止为契丹搜括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并命令将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契丹退出雁门关后,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称帝。
北宋于今忻州市境内设代州、忻州、宪州三州,并设岢岚军、宁化军、火山军、保德军等四下等州。杨业曾为代州刺史,张齐贤曾先后任忻州、代州知州。宣和年间,忻州有知州贺权。辽在境内设武州。 河东路代州 代州雁门县(今代县)、代州崞县(今原平市、神池县及宁武北部。宣和末有县令李耸,金人破城,与县丞王唐臣、尉刘子英、监酒阎诚俱死节。)、代州五台县(今五台县)、代州繁畤县(今繁峙县)。 河东路忻州 忻州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州城)、忻州定襄县(治所在今定襄县城)。 宪州静乐县(治所在今静乐城) 岢岚军岢岚县(岢岚军同下州。领县一、岢岚,治所在今岢岚城。辖境相当今岢岚、岚县) 宁化军宁化县(宁化军,同下州。领县一:宁化。治所在今宁武县宁化城) 火山军火山县(火山军,同下州。领县一、火山县。治所在今河曲旧县) 保德军附郭保德县(保德军,同下州。宋淳化四年(993),析岚州地置定羌军。金置附郭保德县) 辽武州(北宋时,辽在今五寨境内建武州城,治所在今五寨大、小武州村。在神池境内置宁远县,治所在今神池城。金、元仍之) 《元丰志》:雁门山有太和岩,亦曰太和岭。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劫钦宗帝后离青城,自郑州而北至代,度太和岭,至云中。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九月杨业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后,便大修防御工事,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先后在今原平、代县、繁峙等县辽军出入的各要道口修筑了阳武寨、崞寨、楼板寨、土墱寨、石匣寨、雁门寨、西陉寨、茹岳寨、胡谷寨、大石寨等。这些边寨的修建,使宋軍进可以攻打山后诸州,退可以防御契丹内侵,有力地巩固了边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契丹发10万兵马侵犯雁门,潘美、杨业等御敌。杨业命部将董思愿等堵截雁门关峡口南口,自己率领数百骑兵,从西径寨出,由小道绕到雁门关北口,由南向北追击辽军,契丹军大败,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都指挥使李重晦被俘。从此,杨业威名大震,“辽人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杨业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兼代州刺史。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绝食三天而死。
金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忻州、代州、隩州、宁化州、岢岚州、保德州、管州、宁边州、武州。 河东北路忻州 忻州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州城)、忻州定襄县(治所在今定襄城) 河东北路代州 代州广武县(今代县)、代州崞县(今原平市,宁武北部。县知事有毛瑞卿、县丞有张大节)、代州五台县(今五台县),代州繁畤县(今繁峙) 河东北路隩州(州县治所在黄河滩许父寨)。县一,河曲(今河曲县)。 河东北路宁化州(州县治所在今宁武县宁化城),县一:宁化, 河东北路岢岚州(州县治所在今岢岚城)县一:岚谷。 河东北路保德州(州县治所在今保德城)县一:保德,大定十一年置(1171)。 河东北路管州(州县治所在今静乐城)县一:静乐。 河东北路宁边州(治所在今偏关城)县一,宁边。 河东北路武州(治所在今五寨县大武州村)县一,宁远(治所在今神池城)。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三日,蒙古兵攻破忻州城,十余万人死于兵祸。
元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山西冀宁路代州、忻州、崞州、保德州、管州、岚州、武州。 冀宁路忻州(治所在今忻州城) 忻州秀容县(今忻府区),忻州定襄县(今定襄县)。 今保德县、河曲县属保德州。 今原平县、宁武北部属崞州。 今静乐、宁武南部属管州。 今代县属代州。 今五台县属台州。 今繁峙县属坚州。 今岢岚属岚州。 今神池、五寨、偏关属大同路武州。
明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之代州、忻州、保德州、岢岚州。 今忻府区、定襄属忻州。 今代县、原平市、五台县、繁峙县、神池县及宁武县北部属代州。 今岢岚县、五寨县属岢岚州。 今保德县属保德州。 今静乐县及宁武南部属静乐县。 今河曲县、偏关县属河曲县。 嘉靖十八年(1539)始建神池堡、五寨堡。 洪武二年(1369)设置太原五卫镇,今宁武一带为前卫、左卫地。七年在岚谷县设镇西卫,八年设岢岚县,九年升为州,并将五寨地并入之。嘉靖元年(1522)置三关镇守总兵官,宁武为山西镇,下有宁化堡,为守御所,并设偏关道驻偏头关(今偏关)。后改为岢岚、宁武二道。(当时,卫下有所,各有领地)。 明初傅友德克大同,引兵巡太和岭,西北至宣德府今宣府镇。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虏酋孛来等寇大同,直抵雁门、忻、代。遣都督颜彪、冯宗率兵屯紫荆、倒马二关为声援,虏益肆,敕二关兵出雁门,虏乃却。嘉靖十九年,吉囊由白泉口在河曲县长驱至宁武关、太和岭,败吾兵,南掠至平遥。俺答亦越太原至石州,而东掠平定、寿阳关。隆庆元年,叛人赵全导寇入山西塞,陷石州。石州即今离石。 明代雁门关为戍守重地,与宁武、偏头为山西三关,所谓外三关也。
清代,于今忻州市境内设宁武府。 今忻府区、定襄、静乐属太原府忻州。 今代县、原平市、繁峙县、五台县属太原府代州。 今宁武、五寨、神池、偏关属宁武府。《清史稿·地理志》:宁武府:隶雁平道。明置宁武关并所。嘉靖中置三关镇,驻宁武。又偏宁道驻偏头,后改岢岚、宁武二道分驻。清初,前后并废。雍正三年(1725)改所为府,置附郭,偏关所、神池堡、五寨堡为县。 今保德县、河曲县属保德州。《清史稿·地理志》:保德直隶州,隶雁平道。明为太原属州。雍正二年(1724)升,并割河曲、兴县来隶。八年(1730),兴县还隶太原。
今岢岚县属岢岚州。领县三:岢岚、岚县、兴县。 清初代州为雁平道兵备驻地,辖大同、朔州、宁武三府,忻州、代州、保德三州,隶太原府。雍正二年(1724)代州升直隶州,直属山西布政使司,领五台、崞县、繁峙三县。同年,忻州升直隶州,领定襄、静乐,属雁平道。保德州升直隶州,辖河曲,属雁平道。乾隆二十九年(1746),岢岚升直隶州,州治岢岚(今岢岚县)。下辖岚县(今岚县)、兴县(今兴县)共2县。1913废。 顺治二年(1645)裁宁武道,改山西镇为营。康熙元年(1662)裁岢岚道。雍正三年(1724)改宁武所为宁武府,设附郭宁武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