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碑晋忻州建制析
班固《汉书·地理志》上,今忻州市可考县份有太原郡的阳曲(今定襄、忻府区)、汾阳(今静乐、岢岚、宁武南)、原平(今原平市)、虑虒(今五台县)、广武(今代县)、葰人(今繁峙县);代郡的卤城(今繁峙县),雁门郡的楼烦县(今宁武北、原平西北、神池县)、中陵(今偏关)。据我所考,河曲、保德在西汉亦为太原郡所辖,应为汾阳县地。
西汉太原郡与雁门郡依勾注为界,所以今天的忻府区、定襄、原平、代县、繁峙、五台、静乐、岢岚、保德、河曲、宁武分水岭以南皆属太原郡,楼烦比较特殊,宁武管涔山是楼烦人的故乡,楼烦人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被从汾河流域上游赶到径岭以北,乃至河套大青山一带,后来在秦和匈奴的夹击下,到西汉时,已经十分凋零,但仍活动在今宁武、朔州朔城区、山阴一带,班固先祖班壹即在楼烦放牧致富,所以班固说,阴馆是“故楼烦乡”是可靠的。西汉划分政区,置楼烦县,应该是即为楼烦人所设。考诸史料,结合出土,其范围应在宁武北部、神池及朔州朔城区南部一带。
东汉初年,雁门郡与其它边郡一度被废,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复沿边八郡,雁门郡跨过径岭,将原属太原郡的广武、原平,原属代郡的囟城划入;中陵改属定襄郡;太原郡汾阳、葰人被废。《后汉书·郡国志》上,忻州有考的县份便只剩了阳曲(忻府区、定襄)、虑虒(五台)、原平、广武(代县)、囟城(繁峙)、楼烦(宁武、神池)、中陵(偏关)。葰人被废,可能省入囟城;汾阳被废,则静乐、岢岚、保德、河曲不知省入何方?其时,南匈奴入居西河郡,今忻州市边界的黄河以西及离石以南原西汉西河郡地皆为匈奴所占,所以原太原郡汾阳县地一是亦为匈奴所居,一是成为弃地,或者二者兼之,然而史无明载。
最后还剩下一个五寨县,清代著名地理学家,乡贤徐继畬《两汉志沿边十地考略》认为五寨在两汉为中陵县和武州县地,“中陵,后汉改属定襄,今宁武府五寨县地;武州,今朔平府平鲁县地、又宁武府偏关、五寨二县地”。徐继畬考略有偏,首先,五寨如与平鲁同为武州地,中间隔着神池,则神池亦应为武州地,但他又说“楼烦,今宁武府神池县地;马邑,今朔平府朔州地,又宁武府神池县地”,我认为,徐继畬可能将武州和中陵颠倒了,据史料,中陵故城在今平鲁县北,则平鲁在汉应为中陵县地,这样,它在后汉划归定襄就顺理成章。而偏关紧邻平鲁,中间又无山水相隔,偏关与平鲁同为汉中陵县地更为合理。另外,神池县一地占二县也有问题,它与朔城区隔着重山,只有绕道阳方口与朔城区车马相通,不可能属马邑,而汉马邑的南面是楼烦县,它不可能隔过楼烦属马邑;如果它单独为楼烦县地也不可能,因为楼烦治在今朔城区或阳方口一带,朔城区南部也属楼烦县,宁武应该在楼烦县内。至于武州,虽然前后汉均属雁门郡,但问题比较复杂,五寨归属还是不好说,如果两汉武州不在五寨,从地理位置而言,则它既可属太原郡汾阳县,亦可属雁门郡楼烦县,而这,正是难于断定之处。
到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因羌胡大扰,“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三国志·武帝纪》) “新兴郡魏置。统县五,户九千。九原、定襄、云中、广牧、晋昌,惠帝改新兴为晋昌郡”(《晋书地理志》)。新兴郡乃析太原郡所置,也即划出太原郡北部原阳曲县地置新兴郡,而将阳曲县从今忻府区、定襄迁到今阳曲县地,对迁回四郡,是郡置一县领其民,原来四郡成了四县,五原迁到今忻府区,定襄迁到今定襄县,云中迁到今原平楼板寨,并朔方郡为广牧县,移置于今寿阳县西北古城。晋昌县乃后置,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领九原、云中、定襄、广牧、晋昌等五县。晋昌县是从定襄县分出去的,所以今天定襄县城称晋昌镇。新兴郡范围大致包括今忻府区、定襄、原平南部、寿阳北部,其延伸则可能包括了今静乐、岚县、岢岚、宁武南部等原汾阳县地。《读史方舆纪要》:岢岚“后汉末,为新兴郡地。魏、晋因之。后魏末为岚州地。”如果岢岚在东汉末为新兴郡地,那么静乐、宁武更应该为新兴郡地。
所以说延伸,因为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初,南匈奴久居塞内,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议者恐其户口滋蔓,浸难禁制,宜豫为之防。秋七月,南单于呼厨泉入朝于魏王,操因留之于邺,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分其众为五部,各立其贵人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资治通鉴》)。“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晋书·刘元海载纪》)。也就是说,在建立新兴郡的第二年,曹操又让匈奴北部进驻新兴郡,而匈奴五部“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其实是太原的西、南、北三面都为匈奴人所居了。南匈奴进塞内后,原居于西河郡,其单于庭先在西河郡的美稷(今准格尔旗),后因西河郡郡治迁到离石,单于庭亦迁于离石。东汉汾阳县之所以废应该与此大有关系,汾阳县既废,成了无管之地,匈奴自然乘虚而入,所以魏、晋才因其势隔过太原让匈奴居新兴郡,就是说匈奴已经进入新兴郡,索性明确让他居住,才好管理。另外,五胡十六国的汉王刘渊就是新兴郡人,据史载,秀容即因刘渊而名,秀容故城在岚县,《元和郡县图志》:“秀容故城,在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而刘渊就是曹操时左部帅刘豹之子。刘渊既为新兴郡人,说明左部早居新兴地面,可能在晋太康中才换防到兹氏(今汾阳县)。
《晋书·地理志》:“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并州统郡国六,县四十五,户五万九千二百。” “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刘元海僭号于平阳,称汉,于是并州之地皆为元海所有。前赵刘曜徙都长安,其平阳以东地入石勒”。
曹魏、西晋时,雁门郡今忻州市可考县份有广武(代县)、崞(今原平市,永嘉四年(310年),刘琨迁径北五县于径南,崞县迁今原平市崞阳镇)、葰人(今繁峙境内)、繁畤(刘琨所迁,先在今原平境,后迁繁峙)、原平(在今原平市西北);新兴郡有九原(今忻府区)、定襄(今定襄)、云中(后迁定襄)、晋昌(今定襄境内)。汉楼烦县治内迁于今原平市境内,此后宁武北部、神池县地为崞县(今原平市)所辖。静乐、岢岚、五寨、保德、河曲、偏关无所归属,五台县废。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忻州市地先后属匈奴刘汉、前赵(304年-329年),羯石后赵( 319年-351年)、鲜卑前燕(337年-370年)、氐前秦(351年-394年)、鲜卑后燕(384年-407年)、羌后秦(384年-417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八年(393年)秋七月并州平,属北魏。后属北齐、北周
2012、4、6——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