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山郭氏“崞阳堂”哪里去了?
前面所写几篇,其实也是因其与宗谱有关,只是属于姻亲范畴了。现在,还是再回到宗亲中来,回到继续探究和追溯那些与祖上有关的历史细碎当中。
所谓家谱,就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传记的家族发展史书。它产生于上古时代,完善于封建时代。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后有《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等谱牒著作,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盛行、谱学大兴,形成了一门研究姓氏、贵族门第的宗法修谱学说。隋唐宋后则私家修谱盛行,遍布各家各族。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经岁月浸蚀,流传至今存世的,也至少有三万多种,是除国史、方志之后的又一种史书,其内容价值,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研究认识。
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面对“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时,有42.1%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知道”。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每年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想方设法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过年。这样的情形令世界对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感叹不已。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血浓于水……由这些带有浓郁家族精神构成的家族观念,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增强宗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抵御困难、创造成就方面,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家族文化核心的家族观念是
“失落”还是“回归”,提倡家族观念是“落伍”还是“进步”,由此引发的争论尤其引人关注。 家族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随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实现,作为封建制度文化构成的家族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封建意识形态构成的家族观念也已消失。但是,作为特殊的社会心理、作为中国人伦理亲情重要载体的家族文化,迄今不仅仍然存在,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延伸而进一步凸显,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显然,宗谱是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郭氏后人,我应该更多知道了解一些自己的先祖前人。而且探究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历史、了解社会、提高充实自己的过程。同时,也盼引起郭氏后人及其他有关人士关注、参与探究、讨论。
本人崞县郭姓后人。按原有宗谱记载,从本村始祖郭文政至今已是第23世传人。即使近祖郭天申(16世)也已经是距今200年的古人。而有关“郭”这个古老姓氏的历史和来源,史上说法甚多、或已有定论,故不赘述。但对于崞县之“郭”却好像讳莫如深,查遍网上竟鲜有踪影。而被引用最多、甚至也是唯一的一个说法是:“《环球郭氏宗谱》第二辑收录的郭紫俊《崞县郭氏源流》载:“远祖为东虢贵族一支,最先被迫迁徙,当在战国时代,迁居雁门关之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崞字为远祖所创。盖有失封邑迁至一山地之慨。故在郭旁去邑加山,命名崞山,立堂号“崞阳堂”。这也许是有关崞县郭氏的唯一文献。除此之外,似乎再见不到有关崞县郭氏以及所谓崞阳堂得任何文字、记载。据查郭紫俊其人确是崞县(现原平)上庄村人。此君早年在国民党中统供职、49年后去台湾了。他的”崞家之言“是否完全可信呢?如果这个郭阳堂(崞阳堂、崞山堂)确实存在,那他的后人哪里去了?
近日读帖发现:“山西定襄“西邢郭氏“作为智村郭氏的一支,脉出于何处,族中 故老有祖籍洪洞马邑县之传
(马邑县在山西朔州而不在洪洞)。据族谱载“始祖玘 公初居朔州马邑县趄柳村。明洪武二年 (公元1369年) 初,因避战乱迁居定襄县城西十五里智村居住。” 帖说“为了考清祖籍地是否洪洞,笔者通过走访族中健老,获得两条线索:一是智村郭氏始迁祖郭玘因洪洞遭灾,兄弟三人同行北徙,因其途中染病难行而留居马邑趄柳村;二是清末民初,洪洞圪针沟曾来人找智村、西 邢郭姓人商讨过修复祖茔事宜。根据这两条线索,笔者又与郭玘仲弟郭恕为始迁祖的原平上庄郭氏,季弟郭宁为始迁祖的忻 州白村 (今属定襄) 郭氏宗亲取得联系,两支宗亲均称祖辈相传,祖籍地为洪洞圪针沟。由此可见,我族中健老所传属实,郭玘确是由洪洞迁徙马邑县的”。
帖还说“既知祖迁地为洪洞,而洪洞郭姓又属于何源何派笔者先赴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中心查阅资料,后赴洪洞寻根溯源,虽因历世久远,屡经兴衰,转徙流离,谱谍失散,世系难以衔接,但却查到“唐汾阳王郭子仪由陕西迁往汾阳,嗣后延续发展,一部分发展到洪洞。 ”和“郭暧后裔于元代前从汾阳迁往洪洞,后又徙沁县,直到安徽凤阳。”的记载。据此推论,洪洞郭姓应为郭子仪后裔。(注:洪洞郭姓不一定都是郭子仪后人)智村郭氏始迁祖郭玘祖籍洪洞,理应同根(祖籍洪洞与郭子仪后人没有必然联系)又有由智村迁居忻州北胡村的族人郭守福祖宅街门嵌有“汾阳苗裔”四字砖刻匾额为证,我族属汾阳 王郭子仪后裔无疑”(注:不一定)。
以上所述事实部分比较可信,但其推论部分却有牵强之处。崞县上庄之郭姓人甚多确是事实,且上庄郭姓之祖与本人所在南庄头郭姓之祖为同胞弟兄。一共三人,后分别去了定襄县智村、白村和崞县上庄村。而崞县南庄头郭姓即是定襄白村郭姓后人。 需要指出:马邑县故治在今朔州市区西北隅。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括筑城名置,属雁门郡。元、明、清仍称马邑县,嘉庆元年(1796)并入朔州、在今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与洪洞无关。但我也知道马邑圪针沟烟墩村和洪洞一样是明初移民点,即移民总迁站设在晋南洪洞县大槐树,雁门关外马邑烟墩村圪针沟是移民分遣处之一(烟墩村今属神头镇,村南有圪针沟和圪针围,围是坟地)。所以后人所记圪针沟完全有可能与洪洞属地无关,而只是属于洪洞移民的“大背景”范畴。五台
山西五台与忻州、崞县、定襄接壤。五台徐氏为山西望族,明末以来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是徐继畬先生和徐向前元帅。而据1934年徐永信等续修铅印的《五台徐氏宗谱》,
其始祖才甫洪武年间从马邑迁五台建安,至第五世分为十股。子孙繁衍渐多,散居滹沱河两岸建安、东冶、永安等十余村,有的迁居忻州、岚县、灵寿、塞外。
二徐家世居的五台东冶镇,坐落晋北忻定盆地东北沿。现存谱谍表明,五台徐氏家族,也是明初大移民的产物。那时总迁站设在晋南洪洞县大槐树,雁门关外马邑(今朔州)烟墩村圪针沟是分站之一。忻州、定襄、五台许多姓氏,都是从圪针沟移民而来。如今晋北忻定盆地的许多家族,也都是那时从圪针沟迁来。
朔州在忻州西北,大约以恒山为界。一个在阴、一个在阳。而浑源以及山阴现属朔州、恒山即在现浑源境内。浑源古称崞县、崞山县等;一说崞山即是恒山,郦道元之《水经注》对“崞山、崞水”曾有记载;“山阴”因位处恒山余支翠微山阴面得名,与现原平(原崞县)之“崞阳”遥相呼应。所以,当初郭姓得名之“崞”,应是指巍巍恒山一带而不是现在崞阳之“崞”。而崞山周围之郭姓就应是土著而非外来。春秋战国之际,崞山县正好处于中原与戎狄杂处交接的边塞地带,符合亡国之人不如犬、被强制迁徙到偏僻边远、艰辛荒凉地区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特征;之后也未出现什么著名人物而极易被人或略;加上马邑圪针沟与洪洞圪针沟之混淆、讹传,还因为郭子仪之“汾阳堂”的声名显赫、人们都愿攀龙附凤的心理作祟,就都争着抢着把自己当郭子仪后人了。
如子仪公六子郭暧(驸马)之后十一世亦名郭文政,与本族始祖郭文政同名。于是就有人强说本族即是郭暧之后。但经本人查证,暧驸马爷卒于公元800年,而我族始祖明洪武13年(1380年)才迁来村中,期间相差580多年;而暧公与其十一世后人郭文政之间按一世三十年算,也就相差300多年。可见,此郭文政非彼郭文政,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
再者,原崞县(现原平)东邻之定襄,在东汉之前即是阳曲县所在地。而阳曲是天下郭氏发祥之地。崞县、忻州、定襄、阳曲本就相接相邻,历史上又多次分分合合、互为你我,几千年时间内多支郭姓必然互相交融、谁都不可能纯而又纯;同姓重名更极有可能。近日偶得“清道光三十二年之《阳曲县志》第十三卷(人物)中有对清代郭天申的记载”,而本人近祖郭天申,曾因其“德高望重”被朝廷授予“乡饮耆宾”、尚有碑记遗存。但经查找该县志落实:“郭天申字君佑,翟村人”,马上就感觉南辕北辙了。
综上所述,崞县之崞字确系虢国(郭)姓族人自创。除用以“崞山”、“崞县”外再无它用。所以,1920年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到山西讲学时,竟将”崞“读为”淳“,还闹了一场笑话。但是,此”崞山”似应为巍巍恒山而非小小“崞山”。因为郭子俊还说:“崞山为军事要地,......郭氏族人充军守边,于是依山傍水筑起坚城,后将地面扩平,县治迁至崞山城,改原平为崞县。(注:崞山城应为古浑源县)县治迁来之后,远祖被迫迁往本县同川上庄之北岗。定居北岗约50余代。后遭天灾,迁居南寨,至今又过了26代。上庄村郭姓有600余户,因迁居本时代不同,俗称三郭(注:应有原土著郭姓)。郭氏族人从崞山城到南寨已历75代以上,若按惯例30年为一代计算,已达2250年以上,若再加上初次迁居崞山城的世系,估计可达80代左右,大约2500年。正是晋献公假道灭虢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655年。崞县郭氏属最早被迫迁徙的虢氏后裔。五代时,后唐郭崇韬官拜承德节度使、兵部尚书,其先世代居雁门关,(注:雁门关在朔州与原平之间)应是郭(?)州郭氏之后。郭子仪为华阴支派,与郭(?)州郭氏同源于虢国,属同源异派。山西崞县、陕西宝鸡虢镇、河南荥阳虢亭,三郭鼎足而立,真实、客观的再现了当年郭氏族人以秦晋豫三省为其活动中心区域的历史。”
因崞山得名之崞山郭氏(崞阳堂),应该就生活在恒山一带(晋北)。但也许是由于气候、政治、经济、历史变迁等原因,就有人就近回流、南返,定居在介于阳曲与朔州之间的忻(忻州)定(定襄)盆地一带了。而向北发展之内蒙甚至蒙古国现仍有众多郭氏后人,应该多是这股。而我族之郭,是从崞山附近的朔州马邑圪针沟而不是从洪洞圪针沟而来(不排除有从阳曲等地、甚至洪洞迁来之郭姓流派相互融合),也许就是“崞山堂”后人。对此,有现原平上庄之郭姓宗兄肯定:他的祖上就是土著、不存在从哪儿迁来一说。
假如不是这样,那么崞山郭氏“崞山堂”哪里去了?假若原本没有这支所谓“崞山郭氏”,那么这个失“邑”得“山”的“崞”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愿听明白人指正、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