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婺源旅游经济发展历程、模式与对策研究

 茂林之家 2016-06-13

    应识婺源多姿彩——与所有游客一样,怀着盼望渴慕,走进婺源之路,我们饱尝美景:入眼皆是五彩田园诗、江南山水画、儒蕴徽风图,可谓不虚此行;与其他游客不同的是,课题组成员同时还肩负重任:认识婺源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解析旅游发展模式的本质与特征、解读这一发展模式的时代特色与推广价值、并试图展望未来发展之路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回望来程,婺源旅游发展之路从零起步、经历了以2001年江总书记对婺源工作视察和2007年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公司为标志的两次跨越:2001年后由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主导”转变的第一次跨越,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收入的跨步提升,游客人次从2001年的24.7万跃升到2002年的100.4万,突破百万大关,同时旅游收入从5000万元增长到1.03亿元,突破亿元大关;2007年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公司,实现了由社会分散经营向县域旅游资源整合,进行规模化、资本化经营的第二次跨越,正推进婺源旅游逐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油菜花时节的单一旺季逐渐向全年淡旺季均衡转变,二是从过境游逐渐向目的地和集散地转变,三是从一日游、两日游等短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转变。

  行至今日,婺源旅游发展已经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这一成绩不仅是旅游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实现了10个月内 360万人次的游客、7100万的门票收入(2008年1-10月)及半年3578万的财政收入(2008年1-7月),同时也对地方财政、县域经济、拉动关联产业和带动居民就业产生了巨大贡献;而且,这一成绩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表现,同时还带来婺源社会、环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效应;而且,伴随旅游经济一路走来,婺源旅游已经组建了规模化发展的企业平台,奠定了大区域的交通格局,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品牌形象,具备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整体框架,构建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婺源旅游事业取得的令人瞩目、令人振奋的成绩,为进一步发展培育了优良的土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奇迹的后面是精神,跨越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战略指导:婺源旅游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促繁荣,在发展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开创积累了以精神创造奇迹、以政府主导推动、以科学指导发展、坚持整体优化、坚持保护优先、坚持文化挖掘、坚持品牌经营、坚持机制创新八大实践发展经验。

  婺源旅游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还形成了以旅富民、以旅兴县的独特社会化发展模式:在旅游发展带动下,在政府主导下,在企业、居民和外部资本等各种社会力量的主体参与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进行社会化运作,从而积淀丰厚社会资本的发展过程。这一社会化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可以表述为:以多样化的社会资源进行科学的社会化运作,以科学的社会化运作积淀丰厚的社会资本,以丰厚的社会资本打造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以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构造综合性社会产业,以综合性社会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婺源旅游带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化模式是一种“社会金融模式”:即将“社会资源”作为“银行”,通过“旅游消费”不断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从中“支取”和“储备”各种“价值”,带动形成社会化产业体系,产生社会服务和社会金融高端的服务价值,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

  婺源旅游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模式在逐步推动婺源旅游业从观光流量型向休闲度假型、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的同时,同时也带动实现了县域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从单一产业向综合性产业体系的发展转变,成为国内乡村旅游的翘楚和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范,总结起来,这一社会化发展模式有如下两方面特征:一是十分注重发展的参与性与收益的分享性,从而驱动目的地内部持续运营。在婺源旅游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主导、放手民营”一直是主线和准则,在政策规范引导下,政府、企业、居民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发展建设、共同分担发展风险、共同分享发展收益,推动目的地产品质量提高和品牌形象提升。二是十分注重品牌的质量打造、特色塑造和形象推广,逐渐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并进一步反馈强化了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婺源旅游发展始终坚持以目的地整体营造为目标,依托优良生态,深挖地方文化,紧抓乡村旅游,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特色,在此基础之上,大力开发国外内市场,强化品牌营销和形象推广,逐渐引起媒体关注和跟踪,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并得到国外游客发现和认知,是一个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值得全国广泛推广的发展模式。

  为了对以上模式本质和特征的经验分析进行验证,以网络搜索、问卷调查、部门访谈、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研究分析婺源旅游经济社会化发展中各相关主体的态度和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婺源旅游的社会化发展之路,是一个当地群众普遍认可的模式,一个地方企业真正受益的模式,一个政府财税持续增长的模式,一个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模式,一个开始引起国外关注的模式,一个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模式。总之,在婺源旅游经济发展之路上,无论是贯穿时间坐标的两次跨越还是横跨空间坐标的资源内外整合,都始终坚持社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合理跨期利用的时间对接、区域产业错位发展的空间对接以及资源与资本的对接,以此推动了富民强县、城乡统筹、内外联合以及环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

  此外,在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伊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生态经济、服务经济与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潮流中,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婺源旅游经济的社会化发展之路紧扣时代脉搏、具有独特时代价值,是一个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对同类区域进行示范推广的模式:一是从零起步进行社会化运作,旅游经济短期取得丰硕成果,为乡村旅游县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本;二是联动发展遵循市场化规律,旅游兴盛带动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为欠发达农业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借鉴经验;三是政府主导推动和谐化进程,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主体共赢和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多目标协调,为县域空间的统筹、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望未来,婺源旅游发展面临着错位发展的财富分享、交通改善的影响提升、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助力以及行业管理政策的转型助推四大机遇: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婺源发展定位的差异化,将凸显婺源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财富化进程加速;区域交通环境逐渐改善,将凸显区域旅游发展联合与县域资源深度整合的空间优势与区位优势,大资源打造大品牌、大品牌形成大影响的品牌化进程加速;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刺激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婺源旅游建设投资和强化目的地整合力度,婺源旅游发展的内在优势转化为外部优势的市场化进程加速;旅游管理部门配合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旅游休闲经济,将进一步推动旅游转型发展和旅游市场繁荣,婺源旅游由过境型、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的产业升级化进程加速。

  任何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都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挑战,婺源旅游发展目前也正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的宏观经济形势冲击。二是“婺源之路”的内部发展模式也有待完善。表现为三个关系亟需理顺:即强县与富民如何统筹、大集团与小公司的利益如何协调、文化原生性与现代化如何对待,四个问题亟待解决:即在旅游深入发展阶段农民如何参与旅游发展问题、婺源旅游集团公司旅游营销正外部性与补偿缺位的问题、婺源生态建设的正外部性与环境补偿问题、一票制时限与散客化、休闲度假自由化需求矛盾。三是传统旅游产品亟待转型。婺源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为主,休闲类产品少,旅游供给结构严重滞后于休闲旅游需求。四是核心竞争力打造问题。目前婺源旅游无论是发展模式、经营方式还是品牌形象、管理水平等在区域旅游发展中优势并不突出,依托婺源独特文化的产品体系、品牌形象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

  同时,婺源旅游发展尚存六个不足:一是配套政策不足,遭遇发展瓶颈;二是行业管理不足,“柠檬市场”效应明显;三是产业链打造不足,带动能力未能全面释放;四是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包括六要素产品结构失衡、观光型产品与休闲度假型产品比例失调、饭店产品内部结构失衡、景区交通制约散客和休闲旅游发展等;五是大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六是人才储备不足,后继发展乏力,包括人才总量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缺乏。

  任何一种发展模式在前行之路上都需要根据变化的环境不断修正,遵循城乡统筹、产业联动、利益共享和区域合作四个原则,以调整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强县与富民、大集团与小公司、文化的原生性与现代化、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商业化模式落后与休闲市场需求提高六大关系为主线,从政府宏观管理、中观行业管理和微观企业管理三个层面提出十大措施,应对婺源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不足:一是建立改革试点,突破政策瓶颈;二是调整利益格局,完善发展模式;三是活化融资政策,促进项目建设;四是培育引进联合,储备旅游人才;五是主导产业对接,打造产业链条;六是引导要素优化,改善产品供给;七是推进以评促建,规范行业管理;八是实施需求管理,巧对经济形势;九是发展休闲产品,加快产品转型;十是深化品牌塑造,提升核心实力。(《“婺源之路”——婺源旅游经济发展历程、模式与对策研究》摘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