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

 ldjsld111 2016-06-13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锡杖,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储蓄僧伽梨 依 钵〕:
  比丘、比丘尼必蓄的物品有六种:一是僧伽梨,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的大衣。二是郁多罗僧,是七条的中衣。三是安陀会,是五条的下衣。以上叫做三衣。四是铁多罗,即铁钵。五是尼师檀,即坐卧用具。 六是漉水囊,用为滤水,是防饮水中虫。这些蓄物,共称为三衣六物。
  「储蓄」就是预备、储藏、积蓄以上僧物。出家二众舍弃田园、屋宅、钱财、妻子等一切。受戒已之优婆塞、优婆夷为护持佛法,供养僧宝,故宜储蓄僧用物,以为随时供养之需。
  〔锡杖〕:
  「锡杖」又名「智杖」、「德杖」,显教用来乞食或驱虫。锡杖经说:「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
  又毘奈耶杂事三十四说:「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何故打破我门?』默尔无答。佛言:『不应打门,可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环,圆为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又十诵律五十六说:「杖法者,佛至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遣毒虫。』是名杖法。」
  又四分律五十三说:「诸比丘道行,见蛇、蛆、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投锡杖。』」
  锡杖制法,依锡杖经规式:迦叶佛为二股十二环;释迦佛为四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因缘;二股十二环,表示世谛第一义谛之二谛与十二因缘。然寄归传四说:「言锡杖者,梵云吃弃罗,则是鸣声之义。古人释为锡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杖任情称。说目验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麤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环或圆或扁,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铃任情。元斯制意,为乞食用,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劳心,而复通身总铁,头安四股,重滞将持,非常冷涩,非本制也。」
  由以上节录文字看,佛制锡杖之原意:在实用说,一为乞食,二为驱除毒虫、牛、犬。在表象说,可表智德。在显教言,锡杖意义很多。
  密教以为五大所成之法界塔婆、地藏、观音之三昧耶形,故有六环,表示六大。上头有五轮卷形,以表宝塔。则密教在锡杖方面,重于表象,而少实用。
  时至今日,锡杖已失实用意义,表象意义也不彰显,比丘、比丘尼甚少人持用,仅于法会时,用为法器之一,平时则用为装饰,用意去古甚远。
  过去,因物资缺乏,故佛规定优婆塞、优婆夷应储蓄僧用僧伽梨、衣钵、锡杖,以为供养出家二众。现在是工业时代,物资丰富,制作专门,购买容易,故不宜储蓄。于戒会时,以金钱布施,由寺院统筹制备供养,至为方便。
  【旨意】
  出家二众,已舍家财,更不为营利事业,所需三衣及六物、锡杖,优婆塞、优婆夷应为供养(储蓄),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