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阳春曲】 姚燧 笔头风月①时时过,眼底儿曹②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③,无日不风波④。 【注释】 ①笔头风月:依靠笔墨生活的岁月。这里之文官生涯。 【译文】 【评析】 [阳春曲]通称[喜春来],是常见的[中吕]宫的曲牌,根据曲牌要求,它的格式是七七七三五,共五句,每句押韵,没有衬字,本曲便是格律很严谨的小令。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开头两句就是一般叙事,很像家常话。用笔头讨生活就这么一天天过日子,眼看着儿女们一天天多起来。表面看很平常的话。但“风月”二字值得注意,风月一般指情场中的风流韵事,或者说是令人比较赏心悦目的事。可以体会出作者比较心满意得的神情。“有人问我事如何”,话题转折,由平实的叙事转折为设问,是否真的有人问无关紧要,这是作者有话要说,是议论的需要。“事如何”三字包含很复杂的内容,不是具体事,而是官场的差事如何,世事如何。姚燧生活在元代社会相对比较平稳的时代,但在他生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尖锐起来,民族关系上的歧视与隔阂,蒙古贵族内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相互倾轧都日渐激烈,因此官场上时常出现动荡和风波。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姚燧在《道中即事》诗中说:“荣悴不齐谁使尔,欲将斯理问高空。”对于尖锐的社会对立和矛盾充满疑惑和忧惧,因此他平时也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因此最后说“人海阔,无日不风波”。他深刻认识到复杂多变的人心,视野更广阔,笔力更遒劲。总的感受是,在官场中便如同颠簸在惊涛骇浪中,随时都可能被卷入漩涡而不能自拔,每时每刻都有被诬陷被陷害的危险。在忧惧中含有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