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浅析及对策

 凡人sypls 2016-06-13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浅析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加强防范,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1.1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1.1.1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有些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常识。他们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无心向学,把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打闹,争抢斗勇,由厌学到逃学,以至辍学,交坏朋友,误入歧途。如:很多的校内抢劫案中作案的未成年人经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使用暴力抢劫小额钱物。案发后,他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公安机关会不了了之,但在受到刑事处罚后才觉醒。 
    1.1.2对自己行为后果认识模糊 
    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如某地发生的一起奸杀案,死者是一位86岁的老太婆,是遭****后被杀的,惨不忍睹。公安机关破案后,杀人犯竟然是一个仅16岁的未成年人。他平时沉迷于黄色录像,由于好奇,遂对片中的主角产生模仿心里,以寻求刺激,满足好奇。案发后第二天他还亲自到派出所办理身份证,而就在此时他被民警抓获。可见,犯罪后的他却若无其事,这就说明未成年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漠然心态和茫然无知。 
    1.1.3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缺乏正确认识 
    未成年人认识上敏感好奇,喜欢新奇事物,富于想象,喜欢直观模仿。但辨别能力差,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不清。一旦某种要求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而情绪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好冲动,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情感的特征

  情感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未成年人的感情体验是丰富的,动荡性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缺乏应有的理智,感情冲动时就容易犯错误。在这一时期,男性的冲动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男性的犯罪比例也明显高于女性。其中男性犯罪人数占81.6%,女性占18.4%

未成年人的意志特征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处于发育过程,意志性格也处于形成过程之中,所以未成年人的认识有相当的片面性,有时感情多于理智,感情和情绪都对意志发生影响,相互作用。

  从未成年人的认识、感情、意志特征来看,它们都处于发展变化中,未定性,不成熟,有可塑性。任何一方面的不利影响都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要注重在此阶段培养起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情趣,使他们能自觉的远离犯罪、抵制犯罪。

未成年人的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每个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堕落的总根源都能从他们的人生观那里找到答案,人生观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1.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的形成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结果,这些思想侵蚀了一部分思想意识不健康的未成年人,使他们狂热的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在统计的案例中因受享乐主义而犯罪的占22.7%

  2.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意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侵蚀是相当深的,当他们满足不了对金钱的欲望时,他们就去盗窃、抢劫,所以在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盗窃占案件总数的45.4%,抢劫、抢夺占案件总数的34.3%

  3.哥们义气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道德上是非颠倒、善恶不分,把哥们义气关系奉若神明,受哥们义气的腐朽观念危害极大,极易使未成年人因哥们义气而步入犯罪。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成年这个特殊的时期,各方面尚未定性,处于发展变化中,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所以我们要创造有益的健康环境,才能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的远离犯罪。
    1.2客观因素 
    1.2.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一些家长,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家庭教育能力的弱化,不少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或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使未成年人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享受不到应有的欢快。使他们过早地到社会上寻求消极的东西,来补偿心灵空白,以至误入歧途。

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对孩子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实际,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五种:

1.溺爱型家庭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会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会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从而发展形成不良的个性、偏好。在统计的案例中因家庭溺爱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总人数的16%

  2.失和型家庭

  家庭亲人间的隔阂,失掉了家庭和睦的关系,使他们到外界去寻求安慰和温暖,常常易被坏人利用;有的父母草率离婚,受害者也是子女,他们推卸教养的责任,不顾后果。在未成年犯中,来自失和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17.7%

  3.打骂型家庭

  家庭教育的简单化、专制化都是促使未成年人思想恶化的原因。对孩子经常性打骂,极易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同时这种暴力行为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起到了表率作用,使孩子也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在统计的案例中打骂性家庭占到了19.5%

  4.放任型家庭

  在统计的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缺乏沟通、了解,有的家长竟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在统计的案例中,未成年人犯罪与家长的放任有直接关系的就占到了31.5%

  5.留守性家庭

  留守性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出外打工,将未成年人托付其他亲属照顾,使其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家庭。在统计的案例中,留守性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为15.3%


    1.2.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传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情操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可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效地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教育的失误也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1.2.3社会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诱因。未成年人犯罪高居不下与社会环境的污染有着直接联系。社会上的****现象滋生蔓延,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都会被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至心理不平衡,崇拜金钱,为达到目的而采取不择手段,以满足私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2.1家庭预防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优化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2.1.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醒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使每个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职责不只在养,更重要的是“教”,自觉地把教育子女放在家庭生活的重要位置。 
    2.1.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和谐的。父母和子女应该平等、坦诚、相互尊重;了解子女,与子女沟通,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理解子女,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严格要求子女,培养其健康的人格,为子女做表率,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子女提供和睦美满的生活环境,不要动辄大骂,吵闹甚至离异。 
    2.1.3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家长活动。认真学习有关部门的家教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方法。让子女朝着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2.2学校预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未成年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气质变化,品德培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2.2.1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伦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变化,正视自己,打破性的神秘,闭锁好奇心理,控制自我言行,让青春永远闪光。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及法制教育,请派出所民警上法制课,担任法制辅导员,组织未成年人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他们懂法,守法,提高明辨是非、明辨真伪、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用法律和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自己人身不受伤害,身心健康发展。2.3社会预防 
    2.3.1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的作用和优势,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前途以及爱国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及遵纪守法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3.2公安、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清除污染社会环境、特别是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有关部门必须对学校周边从事文化娱乐业的,要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对从事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宣扬暴力,迷信等不良书刊报张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厉查处。 
    2.4全面防范与重点防范相结合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增多,全面防范未成年人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加强沟通、合作,全面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凡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蛛丝马迹的,应及时制止,并进行说服教育,特别是在初犯阶段,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防范的同时,要重点防范那些流动中的未成年人,如从学校流向社会的辍学青少年,他们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忽视而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应对他们进行重点防范。学校必须严格控制学生辍学流入社会。家庭、学校、社会要经常联系,沟通,密切注视青少年的行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教育,把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从而堵塞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 

反复性特点未成年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经过帮助教育,痛哭流涕,表示要改邪归正,表现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出狱以后,经其同伙一拉,又管不住自己,照样违法犯罪。有的未成年犯罪过去只是“一面手”,劳教后则变成“多面手”,重新犯罪。未成年重新犯罪还有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的犯罪严重得多。


 

    未成年人教育是一向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兴衰,社会安稳局面的形成。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沟通、合作,构建立体化的多维教育网络,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