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楹联能不能“年轻点”?

 风过竹笑 2016-06-14

高考期间,在考点大门口张贴对联可以鼓舞激励广大考生。然而,近年来考点对联似乎步入一个有违初衷的误区。现以今年的一些高考考点对联为例,对这一现象略加分析。

“闱事越千年持国运民情又喜金花开陌上;南窗临万卷效行川大岳还当壮志立云端。”“学诗以言,学礼以立,格物求知,当仁不让行大道;闻过则喜,闻揄则忧,储才养气,顺势堪为亮天功。”这是受到媒体与专家点赞的某地两副高考考点对联。从传统与专业的标准来看,两副对联的确典雅厚重,寄寓深远,大气工整。但联中的“闱事”“金花开陌上”“学礼以立”“格物求知”“闻揄则忧”“亮天功”等典故隐晦难懂,加之对联篇幅冗长,从考点门口匆匆而过的考生们哪有功夫来仔细揣摩其含意?古文功底一般的考生要将这样的对联读懂读透,所花费的时间估计不会少于他们完成语文试卷中的那道文言诗歌鉴赏题。何况这些典故不少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远离现代学子的学习生活实际,考生们对其兴趣也不大。例如,“金花”为古代新科进士跨马游街帽簪之花。“亮天功”语出《书·舜典》“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意为赞助、彰显上天的功劳。

而有的对联陈词滥调,毫无新意,一些用语几乎每年都出现在多个考点对联中,例如“宏图”“文章”“辉煌”“日月”“春秋”“鲲鹏”“青云”等。还有的对联内容看似恢弘大气,典雅工整,内容也紧扣高考,但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六艺三才随大用;五洲四海任高翔。”这样的对联既能用于科举时代,也能用于现代,还能用于将来,完全可以作为一副通用几千年的考点对联。

每年各地高考考点对联一经贴出,就有很多媒体跟进报道,甚至组织网络投票评比。相关专家则从专业角度进行严苛点评,有时因出现分歧而乐此不疲地争论。一些考点似乎是为了博得媒体与专家的点赞,创作对联时热衷引用典故,采用生僻词语,甚至刻意拉长篇幅,将对联写得典雅、厚重、含蓄,以显示其“文化品位”,从而达到提升考点学校社会声誉的目的。殊不知,考生对这些古典味十足的对联越来越看不明白,越来越没兴趣看,越来越没时间看,更谈不上受到其鼓舞与激励。

书随时代见精神。对联也是如此,我们在遵守对联这一传统文体基本创作规则的前提下,要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它更符合现代普通民众的生活节奏与审美习惯。具体而言,高考考点对联一定要站在考生的角度来撰写,内容要写明白点、鲜活点、现代点,尽量写短点,简而言之就是要“年轻点”。张贴在考点大门口的对联要考虑考点情境,体现时代特色,切合考生的年龄特点、学识基础与兴趣爱好,格调可以轻松点、幽默点、活泼点,不妨将学生喜爱的一些网络语、社会热门词融入对联。如果贴在考点大门的对联能让考生匆匆一看就懂,还能让他们深受鼓舞,会心一笑,自信轻松地走进考场,这就是上佳的考点对联了。

2016年年初,中央电视台、中国楹联学会等机构联合组织了“万福送万家——猴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评出的优秀作品深受各界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笔者列出其中几副,以亟对明年高考考点对联的撰写有所启示: 1.各族同兴,千秋盛世千年梦;多边共享,一带春光一路情。2.鸣鹿呦呦,春风又发青蒿叶;啼莺恰恰,丝路新翻碧柳条。3.微信打开,千里春潮凭点赞;美图分享,万般福字任刷屏。4.人民币入篮,中华崛起;亚投行发轫,大国担当。

作者:中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