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阅读

 老杨同志998 2016-06-14

浅谈初中古诗文的有效教学

安徽泗县  杨春菊

 

中国古典诗词承载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一份珍贵遗产,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古典诗词并没有展现其迷人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古诗文的高效课堂呢?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结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谈谈古诗文的有效教学。

一、走近文本

   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解读文本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那么怎样走近文本呢?

   1、了解诗人。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是的丰富情感的重要的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了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古诗文的创作往往是作者感时伤世和触景伤怀而写成,是作者的人生经历的积淀与思想感情的外观。我们赏诗品文,必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教为细致的了解。所谓“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学习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课前就应该先让学生收集范仲淹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课堂上教师给予点拨: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这样写成的。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学生课前收集古诗文作者的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不仅对于理解诗文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帮助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掌握一种求知的方法,为自己以后再去欣赏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打开捷径之门。

   2 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读文言文我一般安排分六遍进行:1、教师范读一遍,让学生勾画出重要的字词的读音和节奏。 2、学生自己默读一遍,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还有不会的,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3、抽个别学生读,让一学生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这个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评价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这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看到别人的优点。4、让学生比赛读,老师可与学生商量让学生分组比赛读,将课堂打造在赛场。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5、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6、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维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

  3、理解诗句。
老师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我认为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
留、删、调、补、换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

二、欣赏文本

   用心解读文本还必须做到多元化的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欣赏红花。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的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解读文本。

1、体会诗歌中的语言美

以文字为手段的诗,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作者都必须讲究语言之美,诗人就更需要追求语言的美感。因此,要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中形象化的语言,如《岳阳楼记》中写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一个“吞”字不仅点明洞庭作为长江中游吞吐湖泊的特征,而且完全使之人格化了,“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空间上写其壮美,其后者从时间上写变化。仅仅二十二个字就把“岳阳楼之大观”展示在读者面前。再看那气势万钧使人产生悲情的景象:连绵的雨纷纷漂洒下个不停,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前行,“樯倾楫摧”: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样的描写给读者的难道不是一种带有刚性、壮阔、浩大、雄奇色彩的画面吗?

2、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见,诵读是感受诗歌音乐美的关键。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读本文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其中有对偶,也有借代,可谓极有文采;读之如闻古筝或琵琶之声。悦耳动听。从总体看,韵散结合,有松有紧,这就构成节奏感。总之,本文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让人洗耳恭听的音乐美。

3、领悟诗歌中的境界美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几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艺术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正贬官在外,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儒家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可以说这句话概括了一个人一辈的作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也对这三点给出了些须答案。关于修身范仲淹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可以说是修身的最高境界,甚至有点类同于不垢不净佛家的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的境地。对于治国、平天下范仲淹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他给出了一个思想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范仲淹给儒家思想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定义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走出文本

   走出文本,是从文本的“流”走到生活之“源”。只顾流,不追源;只认同,不批判;只传承,不创新,就会陷入“文本来,文本去”的观念主义思维方式,成为本本主义者,最后会变成书呆子。那么怎样走出文本呢?

1、教会学生方法,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整理。比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课文,要回顾、翻查以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进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这样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

2、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深入,引领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涵养,提升人文修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