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中蓄势,待时而发 越国与吴国交战,越王兵败被吴王擒获。当时,勾践是越国国王,而吴王夫差刚好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起来,蓄势向越进攻。两年的精心准备后,吴王向越发起了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勾践走投无路,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伪装起来,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奴仆,与之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 为了替父报仇,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父亲的坟旁养马。主仆三人从此便过上了忍辱负重的日子,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勾践,他总是要求勾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勾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心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他不能将自己所有的情绪伪装好,自己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这些了。所以,勾践忍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忍受了夫差的奴役。一次夫差病了,勾践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在伯的引导下去探望夫差,恰巧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有哪一件能比肩负富国强民的任务更重呢?又有谁能像勾践一样,在近乎于残忍的羞辱上忍辱负重呢?也许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纵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忍,可以说成是顺从。之所以他会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尽快回到自己的国土,再次卷土重来。而他的这种忍耐正是他高明之处所在。他深知,要逃离夫差的掌控,只有用忍耐来伪装自己的心思。否则,很可能会断送性命。 有时候,忍耐是为了保存实力,而硬碰硬则会让自己吃大亏。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人们的内心深处早已经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大丈夫就应该具备“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情,只有这样才不愧人们那句英雄的赞语,而那些忍辱的人却被扣上了懦弱而无能的帽子。就此看来,人们的这种思想似乎有些偏激。忍耐也要分清状况,但是这里所说的忍耐是为了更好地隐藏,以便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不是要人们向困难、权贵永远地低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忍辱负重的最好诠释。 假设一下,如果当时项羽忍耐一下,听从乌江亭长的劝说过江,结果有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虽然这些只是猜测,但是也不能否认机会的存在。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负重却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智谋,结果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取而代之的是冲动、过激的行为,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从大局考虑,以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感悟:一品香,品一口,口口留香。千古传诵老人言,口口留香的人生哲学。盲目的行动最终带给人们的是失败的苦果,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沮丧和无奈。要想在人生之路上一帆风顺,必须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用思考的光芒引导自己前进的步伐。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世间最浅显平实而又最深邃奥妙的智慧。祖祖辈辈用经验和教训口口相传留下的忠告。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古圣先贤的名言精粹,尽在教育城。老人言为什么值得听?因为老人的老,不光体现在年龄的衰老,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很多时候,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资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多,也就相当于在这个世界上接受过的历练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深刻,看人就能看到骨子里去……文/单眼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