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三行先生书法习作

 是志成 2016-06-14
 
(父亲是三行先生习作未落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录苏东坡【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苏东坡【水调歌头】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自熙宁四年赴杭州任途中与弟弟子由别于颍州后,六年来再未见过面。熙宁七年,他罢杭州任,请求调往北方,就是为了同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苏辙更近一些。密州、齐州虽相距不远,但两年多来,他们仍无法相见,对久别的弟弟的怀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促使苏轼在中秋夜对月抒怀,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苏轼的弟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 》,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
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少不喜学,后来虽发奋苦读,却屡试不第,于是决心不走科举之路,而认真研究古今治乱,并精心培养苏轼兄弟。母亲程氏出身于眉山巨富之家,亲自教苏轼兄弟读书。苏轼从小就熟读经史,文思泉涌,心怀壮志,纵论古今,并在二十二岁时一举进士及第。苏轼一生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仁宗朝,是他的政治主张形成的时期。

元佑八年(一○九三),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贬逐元佑党人,绍圣元年(一○九四)苏轼以讥刺先朝(神宗朝)的罪名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未至贬所又贬居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一○九七)朝廷普遍加重对元佑党人的惩处,苏轼又遭不幸,远谪儋州(一一○一)直至徽宗继位,才遇赦北还于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江苏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