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南吕·四块玉】洞庭湖 马致远 画不成,西施女①,他本倾城却倾吴②。高哉范蠡乘舟去③,哪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④。 【注释】 ①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美女,曾经在若耶溪浣纱,后被范蠡献给吴王夫差。夫差迷恋她而亡国。 ②倾吴:指西施使吴国倾覆。 ③范蠡:春秋越国谋士,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灭吴,其后辞官带西施泛舟五湖经商。号陶朱公。 ④楚大夫:指越国大夫楚国人文种,和范蠡共同辅佐勾践灭吴。范蠡劝他功成身退。他不听,后被勾践所杀。 【译文】 【评析】 “画不成,西施女”开头两句极力赞美西施的美貌与风姿。王安石在《明妃曲》诗中就说过“意态由来画不成”,即人的精神气质是画不出来的,这里也是这个意思。“他本倾城却倾吴”的两个“倾”用法不同,“倾城”是正面用典,是赞美西施的美貌可以“一笑倾人城”,即一个城的人都来观看其美貌。后面的“倾吴”则是倾覆的意思。“本”和“却”在意义上的转折我们也应该注意。本来那么美的容貌是好的,但却产生了倾覆吴国的历史悲剧。“高哉范蠡乘舟去”是正面赞美。历史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复仇灭掉吴国后,便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勾践为人的本质以及权力斗争的凶险,功成身退,不恋荣华富贵,携西施坚决离开越国,泛舟五湖去了。作者高度称赞这是高明的大智慧,接着说:“哪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这三句意义连贯,第一句是设问,范蠡哪里是为了什么泛舟五湖,那不是他的真实的心愿。后面两句则是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范蠡如果不拿起钓鱼竿,不归隐江湖的话,他便只能是学习另一位楚国人越国大夫。这位楚国人越国大夫便是范蠡的好友,与范蠡并肩奋斗,共同辅佐勾践度过最艰苦岁月,共同帮助勾践灭吴复仇并迅速强大起来。勾践实现愿望,踌躇满志时,范蠡劝文种和自己一样离开越国,文种感觉自己对于越王勾践功劳太大,贪恋富贵而没有采纳范蠡的意见。范蠡离开不久,文种果然被勾践所杀。这血淋淋的事实更加证明了范蠡的“高”。作品在这里戛然而止,意蕴深远而冷峻,深刻揭露了越王勾践冷酷无情和刻薄寡恩,强烈表达了对统治者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作法的鄙夷和不满。而像勾践这样的统治者又岂止是他一人。这样,本篇作品的思想意义便更有普遍性和警世的价值。 |
|